长沙教育学院与长沙县“合做”高中语文“同研共做”到区县主题研修活动
3月21日长沙教育学院与长沙县“合做”高中语文“同研共做”到区县主题研修活动在长沙县昌济中学举行。我期待已久的学习机会来了,又要感谢一番,哈哈。当心怀感恩之时,三月阳春之时,天气明媚之时,外出学习之时,是最激动的时刻。因为我急需思维的提升,急需高考方法的指导。
上午安排了两堂课,一位是昌济中学的工作室成员张娇萍老师的课,另一位是长沙市一中张泽伟老师的课。
先来评昌济中学的张娇萍老师的课,记录自己培训听课的一点心得和思考。
昌济中学的张娇萍老师授课《原句孰与改句妙,对比分析见分晓——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她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读教材中出现的语句的对比的表达:
比较两种表达:
孔乙己便从口袋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便从口袋摸出九文大钱。
故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静、悲凉。
(共从教材中选用了三句,第二句忘记了)
评:张老师让男女生读,体会变化,可是学生读完了之后没有进行追问学生读完之后的感受,我会让他们说说原句好还是改句好,从而过渡到在高考中的常见赏析语句的题型。
张老师设置的活动一是展示四位同学的考场答案,给出评分标准,请同学来点评找原因。学生回答:手法、句式、用词。张老师再对学生说出来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主要有:答题角度单一;只有术语,答题空泛;术语与内容分析不匹配。然后再重构知识与思维体系。
她还设置了一个表格:
改动了什么 改文 原文
(下面对应三行)
评: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没有看到老师给予的到底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读是什么样子的。我所希望看到的是,告诉学生如何一步步推理出这个答案,而不是一直在围绕着答题技巧、术语等模板在绕圈。
我会将这个环节设置成两个高考真题拿出来让学生完成,自主完成之后小组交换答案并讨论出得分,看看同学之间的答案,看看问题出现在哪里。
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了。
接着她总结方法:1.解题步骤:找不同——定角度——析效果。张老师说的时候学生也附和,也就是说,其实学生不是不知道这个这些方法,但是有了这些方法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去答题,去做题。
评:我发现真的很多时候我们在给学生讲题时都停留在表面,而且太过于重视那些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教授,其实我们在讲题的时候怎么引领学生得出答案,主观题如何组织语言才是最重要的。
2.分析角度,这里老师给出了很多的术语(遣词、造句、手法、结构、语言风格)。
这里设置的活动是: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分析角度的术语
评:我不知道这里的讨论有什么意义,术语在解题的时候真的如此重要吗?如果我们总是强调术语,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为什么学生学了三年还是不知道怎么做题。如果可以做到没有术语而真正让学生能够把这一类的题目做透、印象深刻,那没有术语又如何,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
并且,讨论的步骤和要求可以明确的打在ppt上,一直到课堂热闹的讨论,我感觉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真正进入到文本中、词语中、没有思维力。只有表层的东西,没有深层的东西。
接下来张老师给出了一个示例:
(2022年山东临沂市·高三期末考试卷)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浸润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孩子的心。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
小组讨论得出评分标准,并派代表进行答案展示,其他小组修改补充,教师引导总结。
(学生小组合作,热闹讨论中……)
之后用一体机扫描了两位同学的试卷并派了一个女同学上台进行给分,这位女同学的点评有:
①从整体上看,书写不错,如果写满一点就更好了。
②她点评时抓到了一些术语。
③她分析到了艺术效果,抓住“让人回味无穷“”庄重严谨“等词语使用不当。
评:答案一展示出来就派另一个小组同学上台来修改补充,可能学生还来不及看到句子的内容就开始匆忙点评。所以这个环节可以改为小组展示答案之后,把答案放大再对这个答案进行小组讨论,看看最终能得几分,得分点在哪里。
学生的点评也始终围绕表面来进行,没有深入到具体的语句和方法中去。接着老师说:“怎么赏出精彩之处,结合原文来讲“,问学生能得几分的时候,学生很没有底气的说“3分吧”,老师模仿了她的语气说了一句“3分吧”惹得全场同学笑。
也就是说,学生还是不知道应该得几分,得分点在哪些语句上,当她不会评的时候那她就是不知道得分点是在哪里的,所以犹豫不决,所以徘徊不定。
老师再让所有同学齐读了这两个句子的对比,读完之后问这个句子放在哪里,学生答在结尾,那在结尾有什么作用?老师没有对前文总结的方法进行点拨,也就是说前面做了很多功课在方法的总结上,但是当现在真正在做题的时候,方法是方法,做题是做题,没有与前面的方法进行联系,那还总结方法做什么呢?
我想老师接下来应该不是让学生齐读,这个时候学生经过思考,很明显他们还是不懂得应该怎么来评判得分点,或者说他们现在在解题的过程就已经产生了疑惑。
那在这时老师的点拨就显得相当重要,我会带着学生一起读文本。
“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那“汤的味道”就作为这一段话的主语,而“家的味道”是它的喻体,后面“我以汤的味道去浸润孩子的成长岁月”重点还是“汤的味道”,再到“汤的浓香”像什么,这段话所有的主体都是“汤的味道”,所以原句 “汤的浓香“与前文”汤的味道“主语一致,语句就很连贯,而改句的主语变成了”游子的心“了。再加上改动的句子变成了“如同”后面是重点,强调“浓香“像什么,所以可以得出侧重点不同。
然后再请同学们对比这两个句子会发现有词语发生了变化,圈记下来,原句“细细长长、柔柔韧韧”到改句“细长、柔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之前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就学过这样的对比,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戚”可不可以,学生一下子就应该知道这是叠音词,具有音韵美等。
最后从结构上来讲,整个句子在结尾,为了表达“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成长岁月”就可以理解“当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对“汤的味道”的浓厚情感,“牵动游子的心”才是感情的落脚点,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答案就出来了,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养成规范做题的习惯,分点作答及规范作答的要点即可。
接着分析2023年全国新高考2卷的例题: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
这里请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答案并进行评分,效果依旧如此。
我感觉整节课停下来我都在试题的表面上“踱着”,没有真正跟字词发生联系,更别说思维了。我相信学生也有这样的体会。
收获:1.小组合作方式很不错。2.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动学生方式很不错,看得出来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很好。3.让学生自主出题的方式不错等等。
一节课如果能启发思考就是一节好课,不管这节课上得怎么样,至少我还收获了将近3000字的思考,所以还是要特别感谢张娇萍老师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中上了这堂课。
如果让我上这节课,我还不如张老师上得好,所以只是记录了一些思考,不当之处,遗漏之处,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