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01
概念为本,理解为先
为什么学校不教理解?借鉴干国祥老师的视频内容,干老师说,在教学中,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理解,也就是理解力。但是在学校里基本没有老师在教理解,因为理解很难考查,于是我们就不教,所以学生的理解力一直都停滞不前,依然在记忆、复制、粘贴,把答案从书本里搬到试卷上,却没有培养过学生的智慧。
我也是这一条路过来的,我读书的时候就是反复记知识点,而并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等考完试之后这些知识点就忘得差不多了,于是很多年以后,有时候别人所表达的意思我并未能够理解。
理解本身就是人的本能,人在把世间万物归类和命名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事物进行理解。每一个命名或者归类,都是努力思考、认真探究的结果,但同时也是自己的偏见而已。比如说把自己生活的土地叫中国,把土地以外的民族叫四方蛮夷。
教学,教的就是突破所有偏见,始终保持追问,保持探究的能力。但是,如果谁把现成的名词、概念、理论当成结果,甚至当成不容置疑的结果接受下来,那他就停止了理解,变成了用现成词语对一切陌生事物贴标签。
停止理解,就是习惯用已经掌握的词语套到一切新事物上,并高高兴兴宣布:这个东西并不陌生,我早就已经认识!或者:这个东西我们老祖宗早就研究过了,而且研究透了。
02
真正的理解
什么是理解?在自己心里重建一个事物的画面、模型,显示这个事物的结构、意义,这就是理解。
学校教的基本上就是解释。解释,就是揭示一个事物的内在结构,并适当地把它归类。这个时候,你往往需要用到一些人们经常用的理论,这些能够用来对事物作关键区分、明晰、揭示的理论,人们叫它“大概念”。
例如,人们在研究转基因的安全的问题,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就要理解什么是基因?既然孩子和父母不完全相同,那么基因是怎么变化的?杂交水稻是怎样改变基因的?转基因比杂交水稻厉害在哪里?以及,我们吃一条鱼,为什么我们的体内没有留下雨的基因?如果我们中毒了,中的是基因之毒还是食物之毒?这里有两组大概念:一组是生物学的,关于基因;一组是食品的,关于营养。不能利用这两类你学过的大概念理解转基因问题,就说明死记硬背的教育产生了糟糕的后果。
今天有人顽固地认为病毒会一直弥漫在空气里,所以要给全部空气过滤消毒——在他们的头脑里,建构起的理解是:病毒本身就存在于空气中,而不是活跃在活的生物体内,并随着这个生物体的移动,传播到它经过的附近空气中。会一直弥漫在空气里的是毒,不是病毒。病毒是活的,而且它是寄生的,离开了母体,活不了几分钟。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教一个生字“溢”,如果用形声字这个大概念让学生分析,这个字与水有关,读作“溢”,这就是完成了最简单的一个理解。但是如果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还有“形声兼会意字”,知道“益”字下面是器皿的“皿”,上面是一个横写的“水”字,表示水在器皿里满了,溢出来了,太多了,那么你就知道“溢”是人们依据“益”字造出来,专门用来表示水满了。而“益”,则主要用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两个不同的大概念的运用,造成了不同的理解结果,所以该用什么样的大概念去解释,才是理解最困难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理解。
03
理解的六侧面
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简言之,就是用理论去理解一个事物。
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就是用故事去揭示意义或者揭示故事的意义,揭示任何一个事物对我们的意义。
比如说,学生不能够理解“文化”这个大概念,教师用“物质、精神、经济在、政治”等理论向学生说明“文化”的概念,这里用到的就是解释。但是,对于听不懂的人,因为他脑海中没有“文化”这个大概念,你说这些对他们来讲是没有用处的。这时候,故事反而更有效果。讲故事就是用到的阐明,读懂故事的意义,也是阐明。
解释用到大概念,阐明用到故事,及故事的含义。
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就是对理解最好的检测,去运用它。
真正的深度理解的应用,应该让学习者不知道该用哪一个理论、哪一个模型,而必须在陌生的场景中重新领会。
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就是呈现一个事物的多种理解,明白一个观点背后的目的和原因。
批判性思维,是强调要以分析的方式研究事物,尤其是强调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这样就能够避免陷在自己的偏见里,或者陷在作者的偏见里。
神入: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进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理解他。
同情地理解、设身处地、移情、同理心、同情心……神入,就是进入故事,化身主角去感受他所感受他的一切,从而理解他的想法,他的选择。读书,就是进入作者的世界,去理解作者的观点。
站在对方的情境去理解对方,并不是要你赞同他,而是要你理解他,然后,再呈现你自己的立场,在自己的内心里完成对话,这之后再批判或者赞赏,不一定就能够正确,但是至少你超越了自我中心主义的幼稚立场。
运用理解中的“神入”时,是温暖的;运用理解中的“洞察”时,是冷静的。
当学生具备洞察力时,他就会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批判地审视作品以及自己的第一反应。具有洞察力的人很难被欺骗。因为他知道,哪怕数据是真实的,真实背后也可能有着扭曲的目的。当然,洞察不是批判,也不是揭露,而是同时呈现矛盾的观点,让话题的多个维度都能够被自己所见,进而让自己能够更从容地作出判断。
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自知就是公开自己有偏见,并在对话和反思中超越自己的偏见。
干国祥老师说理解说得很透彻,能够看完这个理论之后,用自己的话举例表达出来,那说明就真正理解了,不知道你理解了没有?
关注我
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