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光环:从逐鹿百亿到丢失根据地,四特酒的问题出在哪?

美食   2024-11-15 17:34   重庆  



“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



提起江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的景德镇白瓷。但在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有这样一款酒,周恩来总理曾称赞其“清香醇纯,回味无穷”—— 它就是开创了特香型白酒,且曾与汾酒、古井贡酒等一线名酒一较高下的四特酒。



作为特香型白酒代表,四特酒具有“一口三香”,即浓、清、酱三种香味协调的特点,被中国白酒泰斗周恒刚先生亲自领导的专家组定义为“浓头酱尾清中间”。凭借其独特的口感与优越的品质,2012年,四特酒销售额突破50亿,占据江西省内白酒市场半壁江山,并成为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白酒品牌之一,为赣酒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起着先锋和导向作用,是名副其实的“江西之王”。


然而,辉煌只是一时,在中国白酒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这样一款独具特色、有望逐鹿百亿的白酒,却未能走向全国,更没能守住本省,开始在衰退的下行通道滑行。


据媒体报道,2017年,四特酒销售总额下滑至48亿元,到2022年,其销售额萎缩到20多亿元,较高峰时期相比,可以说呈断崖式锐减,在江西本地的市场份额更是缩水到不足20%。


一度称霸市场的“明珠”蒙尘,甚至面临着丢失根据地的困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定位模糊,消费者难形成明确品牌感知


四特酒在品牌定位上一直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虽试图冲击高端市场,但缺乏清晰的品牌形象塑造。


与茅台等一线名酒相比,四特酒在品牌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播上,表现出明显的力度不足。例如茅台,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国酒”的品牌形象,在高端市场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洋河则通过“蓝色经典”系列产品,成功打造了时尚、高端的品牌形象。而四特酒对于高端品牌故事的叙述则不够精彩,难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消费者对其高端产品难以产生认同感,进而导致四特酒在高端市场的份额难以扩大。



而来到中低端市场,四特酒又面临着众多品牌的激烈竞争。


由于定位不清晰,四特酒在中低端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且价格区间跨度大,表面上充分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顾客的需要,实际却分散了顾客的认知,同样导致他们无法形成明确的品牌感知。


同时,为争夺市场份额,四特酒在中低端市场频繁进行价格战,这不仅降低了品牌的利润空间,也极大损害了自身形象。


市场策略失误,全国化扩张之路受阻


2010年后,四特酒曾大力推进全国化扩张战略,包括华南市场(广东、广西、福建)、中南市场(湖南、河南)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重重困难。


一方面,市场趋势多变,消费者口味及消费场景呈现多元化态势,四特酒未对全国市场进行深入调研,未能充分了解不同地区消费者口味偏好及消费习惯。


四特酒以“特香”为特色的独特口感及风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消费群体的扩大,并且未能及时推出满足不同消费者口味需求的新产品。相比之下,一些白酒品牌通过不断创新,推出了多种香型融合的产品,或者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低度、时尚的白酒产品,以此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就消费习惯而言,部分地区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浓香型、酱香型等传统香型的白酒,反倒对四特酒的特香型不太适应,消费习惯上存在差异,这也导致四特酒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扩张。


另一方面,如今早已是信息爆炸时代,酒再“香”,也会怕“巷子深”。全国化扩张需要大量资金与人力投入,但四特酒在渠道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其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不高,市场份额同样难以提升。


根据地失守,腹背受敌难承市场猛烈攻势


四特酒在巅峰时期曾是江西市场的绝对领导者,但在全力推进全国化的同时却忽视了根据地市场的巩固。


自2013年起,环江西市场的白酒品牌争相入局,其中不乏白云边、徽酒古井酒、皖酒、洋河等知名酒企跑马圈地,迅速在局部市场撕开口子;2016年,泸州老窖、四川郎酒等一线名酒对江西也发起猛烈攻势,使得江西市场竞争环境迅速恶化,四特酒在本土市场的份额逐渐被蚕食。


随着全国品牌对江西市场的不断冲击,江西市场逐渐从相对封闭的环境转变为具有开放性且充满竞争的环境,这意味着,享有“江西之王”美誉的四特酒,一点一点丧失了自己的市场红利。


另外,除全国其他区域品牌对四特酒发起冲击外,本土势力也在以迅猛之势崛起,蚕食着四特酒的恢弘版图。


数据显示,2020-2023年,李渡酒营收分别为3.59亿元、6.50亿元、8.87亿元、11.09亿元,而2024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就已达6.75亿元,今年有望冲击15亿营收。



在面对外来名酒的巨大冲击下,同为本土品牌的李渡酒,却依然有着发展壮大的空间,且发展势头愈发强劲,不得不让人思考,或许四特酒倒退掉队、疲态尽显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失守根本在于内部管理不善


无论是品牌定位模糊,还是市场策略失误,四特酒根据地的丢失,究其根本,在于内部组织管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首先,四特酒董事长、总经理廖昶长期旅居海外,对于公司管理严重缺位。而白酒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其实是人才的竞争,决策者的缺位意味着企业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这就导致了人才严重流失,优秀的员工流向其他企业,而剩下的员工则抱着“得过且过”、“躺平”的心态上“战场”,其积极性和创造力自然也就难以充分发挥。


其次,白酒市场竞争激烈,需要管理层亲临现场进行一线指挥,及时作出反应。例如,在电商渠道崛起的时代,需要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加大对电商渠道的投入,同时,对待产品创新、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决策也应迅速果断,增强自身竞争力。然而,在根据地不断丢失的境况下,四特酒决策者依然隔空运作,自然就导致公司内部决策机制僵化、反应滞后,难以对市场份额的丢失作出有力反击。


此外,四特酒成本管理失衡,其品控触及红线的操作更是令品牌蒙尘。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第11期)》中显示,由福建大利家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为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4月生产的四特酒,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不合格。而四特对外界的回应却是“并不清楚为何产品中会有甜蜜素”,这样的解释显然无助于危机公关,甚至可以说是为自己营造了又一波“信任危机”。


同样使消费者对四特酒产生信任危机的,还包括信达证券食品饮料分析师张伟敬所表示的,四特酒这几年业绩之所以有所下滑,是由于基酒大量采用新厂、品质不稳定,以及原先采用裸价模式。


要知道,做品牌,最重要的是与消费者建立信任。这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深层次联系的关键所在,它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同时也决定着品牌的长期成功与持续发展。四特酒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自毁前程。


四特酒从逐鹿百亿到丢失根据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品牌定位模糊、市场策略失误、产品创新不足、内部管理不善……等等问题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四特酒的困境。


要想摆脱这种境况,四特酒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明确品牌定位,优化市场策略,加强产品创新,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深入一线,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有企业都应明白——唯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斗酒
斗酒“中国酒业报道”。系北京际恒传播集团携手《中国民商》、《商界》等主流财经媒体联合主办的中国酒业产经新闻传播平台,关注酒业产经动态,解读产业政策、发布行业资讯,组织行业交流,推动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