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单位混乱,为什么领导不闻不问?看清这个几个上位者的逻辑
文摘
2024-11-16 09:11
山西
有些单位混乱,领导明明清楚,却很少制止。别以为是领导不作为,实则领导并非不干预,而是有意为之,甚至有可能是领导默许的结果。就像几乎所有人都懂的道理:亲君子,远小人。可为什么还是会出现“小人得志”的情况?你以为领导被蒙蔽,实则是在利用“小人”某种特质。领导知道单位“混乱”,却做出不闻不问的假象,不过这种状态下,更有利于达成领导的目标,只因为立场、眼界、视角不同,许多人未必能看清真相。真相很厚黑,如果能看清真相,没准你也能卡点站位,乱中取胜。01.“乱”领导才有发挥空间
团队之间合作默契,有问题同事之间协调一下,就能得到有效解决,领导就会对权力处在一种失控的状态。反而,单位“乱”,出现问题,大家相互扯皮,这时就需要领导站出来平衡各种关系。如果下属之间配合默契,井井有条,完全不需要领导操心,很容易出现被架空的情况。甚至做出“欺上”,让领导陷入被动的情况都可能出现。有些“乱”只要在领导可控范围内,不加干预是某些领导认为最佳的处理方式。当然不否认一些领导管理水平不足以解决“乱”的问题。更何况,所谓的“乱”,也是领导在观察,筛选下属的一个必要过程。看谁能更好的应对复杂的情况,谁可能就会被领导选中。02.单位越“乱”,权越集中
正因为“乱”,工作之中相互掣肘的事情才频繁出现,你说你的道理,他说他的理由,大家总是意见无法达成一致。这时就需要领导拍板定调子,有了领导调子,下属之间不愿意,也会按照执行。不怕自己执行不到位,而是怕别人执行更到位,甚至是由于自己的原因,给别人告状的借口。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利益努力,相互掣肘大家的利益都得不到满足,为了让获得更多的利益,“权威”的出现,可以使“乱”相对有序。就像目的地都是A点,但有人选择B路,有人选择C路,大家方向一致,但选择路径不同,这时就需要领导出现,指挥大家一起走相同的路,可以更快达到目的地。无论哪条路都没错,但领头羊(领导)选择的那条路就是大家,都要走的路,权力自然更加集中。03.“乱”领导就是“裁判员”
“竞争”是职场永恒的话题,下属之间的各种竞争层出不穷。许多“乱”是竞争的伴生品,人性就是如此,不争则已,一争就容易不择手段,进而把领导推到了“裁判员”的位置。大家都希望得到领导支持,领导的重要性也就越突显。你请示、他汇报,甚至有人会打“小报告”,领导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对人、对事的判断更游刃有余。良性竞争有助于单位的发展,恶性竞争有助于提升领导作用,领导支持谁,谁的赢面就大。“裁判员”这个位置就变得十分重要。虽说“乱”不是好事,但不一定就是坏事,至少在这个过程中领导的作用会被放大。04.把水搅浑,有利于安插人
领导在资源倾斜方面,倾向于“自己人”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把水搅浑,怎么能不动声色的安插“自己人”呢?虽说举贤不避亲,但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先考虑自己再考虑别人。尤其在“乱”的阶段,水是浑的,大家都看不清的时候,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单位“乱”的时候,领导提拔“自己人”,很可能大家都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关系,即便察觉了,但已成既成事实,改变的可能性小了很多。浑水摸鱼就是如此,领导安插“自己人”,更有利于权力的延伸,有时很可能就是领导自己把水搅浑(搞乱)的,只是有些人看不清真相罢了。05.“乱中获利”才是目的地
“乱”大家都在相互掣肘的过程,很可能就是领导获取利益的路径。你以为领导对“乱”视而不见,实则是在“乱中获利”罢了。比如,大家互相扯皮的过程,谁都不清楚对方在做什么,领导分别安排的事情,就可能达成自己获利的目标。中饱私囊的事情,在权责清晰,制度完善的情况下,领导想要获利,肯定会付出更大的成本,不是领导不能治理“乱”,而是能到手更多的利,某些领导并不愿意改变现状。比如,人事任命,小范围敲定,平衡各种关系,各种利益,最终权力分配者获利。只要摆的到台面上即可,何必清晰明了,那领导还怎么获利?所以,“乱”不是领导不能治理好,而是跟利益不符,“乱中获利”或许是某些领导更愿意见到的情况。写在最后
领导明知道单位很“乱”,却不闻不问,不加干预,别想当然的认为领导管理水平有限。反而恰恰是实现领导管理意图的手段之一,甚至可能是获利的方式。不是所有领导都奉公廉洁,把使命和责任放在第一位。总有领导会通过“乱”,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不过,始终会保持一个原则,就是一切尽量会在自己“可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