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华夏之“华”实为嵩山,“华夏”最初指洛阳盆地及其周边

文摘   2024-07-13 11:24   浙江  
写在开头的话:本篇文章并非是笔者个人观点,而是历史学界的公论。故本篇文章可视作科普文章。

说起“华夏”一词,“夏来自夏朝是没有任何异议的,而“华”被有些人别有用心地往今天的“华”上引导,将华夏之华(二声)说成是是华山之华(四声),希望以此来掩盖陕西省与“华夏”一词无关的事实本篇文章旨在说明,华夏之“华”的确是华山,但并非是今天位于陕西省的华(四声山,而是位于河南省的华(二声山,也就是今天的嵩山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西周幽王时期对今天河南省新郑市地理位置的描述

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若克二邑,邬、弊、补、舟、依、<黑柔>、历、华,君之土也。若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

《国语.郑语》
这段话的意思很浅显,笔者就不再多解释了。我们需要注意这里面出现了“前华后河,右洛左济”这样非常具体的地理位置描述。这个“华”指的就是华山。那么它究竟是不是今天的陕西省华(四声)山呢?我们现在把郑国东迁后的地图放上来,以便读者能够对当时郑国的地理位置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右洛左济”,这是无需多言的,古人看地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跟现在是相反的,所以“右洛左济”就是“西边是洛水,东边是济水”。作为佐证,历史上的“江左”反倒在“江右”东边。所以“右洛左济”即“西洛东济”,这一点与地图相符。那么“前华后河”呢?“南边是华山,北边黄河”,很显然这里不会是今天的陕西省华山,因为相隔太远了,而且从地理上将今天的陕西省华山是在郑国的正西方向上,不符合古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看地图规则。那么这个“华山”就只可能是今天位于洛阳盆地南边的嵩山了。我们来看地图。

嵩山山脉从西和南两个方向包围了郑国,所以说“前华后河”一点毛病都没有。最重要的是,我们如果回过头来再读一遍《国语.郑语》,就会在前面还有一句“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按照史伯的建议,郑国应该迁往济、洛、河、颖四条河流之间的地区。前三条河流都已经说过了,颖水在哪里呢?其实就是今天的颍河,历史上的“颍川郡”就因此河而得名。颍河的位置示意图如下。

我们看到颍河在新郑的南边,源出嵩山和具茨山之间,向东南注入淮河。所以郑国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分别是古济水,颍河,洛河和黄河,非常符合历史描述。那么这个“郑国”就一定在这个区域内,而这个区域是不可能把远在天边而且是正西方的陕西省华(四声)山说成是在自己“南边”的。如果我们观察郑国的疆域图则会发现,今天的陕西华山根本不在郑国疆域内,那么又谈何“前华后河”呢?而洛水下游,济水上游,颖水上游都在郑国疆域内,黄河更是穿郑国而过。如果把“华”解释成今天的嵩山,那么“前华后河,右洛左济”就完美对应上了。

此外,《尔雅·释山》中也有写到“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意思就是黄河以南是华山,黄河以西是岳山,黄河以东是岱山,黄河以北是恒山,长江以南是衡山。岱山就是今天的泰山,唐代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的就是泰山。那么“河南华”该怎么解释呢?今天的陕西省华山并不在黄河以南,而是在“几”字弯最后一弯的西边。所以正确的解释只能是嵩山就是古华山,而今华(四声)山古代则不知其名,因为“河西岳”指的并不是今天的华(四声)山,而是位于今天宝鸡市境内的吴山。换句话说,今天的华(四声)山并不在古五岳之内,只是一座默默无名的普通山脉。

因此可以确认,华(二声)夏之“华”指的是的确是华(二声)山,但并不是今天的华(四声)山,而是古华(二声)山,也就是今天的嵩山。“华”与“夏”结合,指的就是今天的洛阳盆地及其周边地区。

小洛快线
关注洛阳咨询,讨论洛阳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