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长不看版:无
建议认真看完
↓ ↓ ↓
激光美容医生通常都会根据激光在皮肤上的终点反应来调节激光的参数设置。但由于对“终点反应形成原理及不同色斑之间病因病理”没有深度的认识,使得多数医生对终点反应的把控并不准确。
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根据终点反应调节皮秒、调Q激光爆破色斑参数设置的原则和方法。通常,色素性激光(短脉宽,纳秒、皮秒)爆破表皮斑的终点反应为色斑立即变白。
而其他也可用于色斑的长脉宽激光,其终点反应通常为色斑颜色轻微变暗,这种变暗可能需要几分钟才能出现。由于参数设置的不同(偏高或偏低),色斑变白的终点反应可为霜白、灰白、轻微发白及瓷白色。A 雀斑样痣 B 使用694nm红宝石激光照射后立即变白色斑颜色越深,黑色素越多,吸光越多,变白的反应就越明显;如上图B所示,这个雀斑样痣中心处的颜色明显变白,而周围色素浅呈灰白样。
日光性雀斑样痣在使用755nm调Q激光照射后典型的霜白反应我们知道,纳秒、皮秒的短脉宽激光爆破表皮斑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光声作用达到的。
黑色素快速吸光升温后,经过“热弹性膨胀”,最终形成“冲击波”(见下图),通过冲击波破坏黑素小体,且目前的色素性激光的脉宽使这种具有破坏力的冲击波不能局限在黑素小体内,而是向外扩散,破坏皮肤组织。
上面提到,短脉宽激光爆破色斑后由于光声作用,导致“黑素小体空化和破裂”,且冲击波无法局限在黑素小体,波及周围组织。
根据组织病理学研究,可以看到在短脉宽激光照射色斑在表皮、真表皮交界处明显的空泡形成。
我们肉眼看到的变白,实际上是由于光线无法穿过空泡,对空泡的散射现象。日光性雀斑样痣532nm调Q激光照射后表皮内形成的圆形空泡
上文提到,由于光声作用导致皮肤内形成空泡并经由冲击波形成黑素小体空化,进而破坏组织形成空泡。冲击波越强,破坏力越大,形成的空泡就越大,空泡越大,对光线的散射就越强,肉眼看到的就越白。
更重要的是,脉宽越宽(纳秒),冲击波波及的范围就越大,空泡就越大。
脉宽越短(皮秒),冲击波波及的范围就较小,空泡也较小。这也是为什么皮秒激光的终点反应要求灰白,而不是霜白,那是因为皮秒激光产生的空泡较小,不容易形成霜白的光学现象。
下面我们看一下皮秒激光和纳秒激光爆破日光性雀斑样痣后产生空泡的不同。
755nm纳秒激光在表皮形成的大泡
这将导致色斑明显变白
532nm皮秒激光在表皮形成的大量小泡,真皮的大泡是血管如上图所示,picoway厂家建议的终点反应是灰白,而霜白是不理想的终点反应。空泡的大小与脉宽相关。当然与能量密度也有一定关系。
实际上,纳秒激光想不出现霜白的终点反应,要采用更低的能量密度。
而皮秒激光由于脉宽短,产生的空泡小,在合适的参数设置下,不容易也不应该出现霜白现象。
当采用的能量密度过高时,通过光声作用产生的冲击波破坏力会变大,此时形成的空泡就会变大,看起来就会更白。
此外,如果反复重叠照射色斑,在表皮内形成的小泡太多,也会由于更多的空泡散射而更白。1、色素性激光爆破色斑变白的终点反应是对皮肤内空泡的光学散射现象。2、空泡越大,散射越多,颜色越白。空泡越小,散射越少,不容易形成霜白。3、空泡的大小主要与脉宽相关,脉宽越大,形成的空泡越大,散射越多,颜色越白。因此,纳秒激光更容易形成霜白的终点反应,而皮秒激光在合适能量下,不容易形成霜白。皮秒激光在提高能量时,由于冲击波的破坏力变大,会形成更大的空泡,从而使终点反应看起来更白。
4、色素性激光爆破色斑较容易形成“炎症后色素沉着”。
因此,要把色素性激光用好,需要选择合适的终点反应。皮秒激光打出霜白,是由于参数设置偏高,是不合适的。
而纳秒激光,则应当针对不同的色斑选择不同的终点反应。
例如日光性雀斑样痣,非常容易色沉,建议以微白为终点反应,此时建议使用偏低的参数设置。不要试图一次性去除色斑。当然色沉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但选择合适的终点反应最重要。对于不容易色沉的色斑和患者,纳秒激光可以以霜白为终点反应。事实上,当靶色基(黑色素)含量很多时,很难不打出霜白。
本文部分内容源于我主译的《皮肤美容激光实用入门》一书。欢迎选购我亲笔签名的版本。参考文献
1、Wanner M, Sakamoto F H, Avram M M, et al. Immediate skin responses to laser and light treatments: Therapeutic endpoints: How to obtain efficacy[J]. JAAD, 2016, 74(5): 821-833.
2、Negishi K, Akita H, Matsunaga Y. Prospective study of removing solar lentigines in Asians using a novel dual‐wavelength and dual‐pulse width picosecond laser[J]. Lasers in surgery and medicine, 2018, 50(8): 851-858.
3、Kauvar A N B, Sun R, Bhawan J, et al. Treatment of facial and non‐facial lentigines with a 730 nm picosecond titanium: sapphire laser is safe and effective[J]. Lasers in Surgery and Medicine, 2022, 54(1): 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