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平:下放趣事

文摘   生活   2024-10-19 10:49   江苏  

 下放趣事
——金建平——
 知青身份的由来

我是一九六六年小学毕业,由于受W革的影响,之后几年里几乎没怎么上学,初中就毕业了。六九年又升入原校市一中读高中。

六九年底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已接近尾声,老三届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基本上已经奔赴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了。可是上山下乡的运动并没有停止,城市里面又在陆续动员居民、干部家庭到农村插队落户。我们五口之家很荣幸被选中,同时被选中的还有我父母亲单位的一位副局长全家,他儿子和我是同班同学。

我们下放的地址:南京江宁县铜井公社。我父亲是邮电局干部,属于干部带薪下放,母亲是邮电局职工。全家下放属于铁板钉钉的事。办理了退职手续后,我家兄妹三人都是在读学生,所以相继办理了转学手续。可以想象,我们全家人是怎样的心情,如乌云般阴郁,充满了无法言喻的失落和沮丧。

在那扳手数日子的焦虑中,我们等待着接收单位通知。可是,江宁那边迟迟不来消息。事后我们猜测,也许是那边靠近省城,政策有变,下放运动不搞了,所以迟迟不给回复。

也许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本不该让我们下放到那个离镇江比较远的地方。我们在等待下放通知的同时,母亲的同事给我们带来一个好消息。他认识一个丹徒县三山公社的生产队长,经他牵线,我们全家可以在他那儿落户。这正如天上掉馅饼,一个江宁,一个镇江,孰近孰远?

三山离镇江多近啊,骑自行车一个小时可到,就算步行两个小时就到了。同样是下放,何必绕远而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迅速联系了三山这边,毫不犹豫地办理了下放手续,由原来下放到江宁县改成离镇江市市区较近的农村——丹徒县三山公社西湖大队蒋家墩生产队。

一九七0年四月四日,天空弥漫着深深的雾霾,凉意浸透整个身心,说不出的凄苦笼罩着我们全家,这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一辆大解放卡车载着我们的全部家当,离开了我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

到农村后,我们兄妹三人继续读书,分别是高中、初中、小学。可是当我们刚刚落户不久,却从城里传来消息,下放运动暂停了。而那个和我们同时批下来的另一户,却竟幸运的留在城里,和我同学的那个孩子却继续留在城里读书,他父母回原单位继续上班。我们一家却成了地道的农村人。谁能抵得过命运的安排,命运太造化弄人了。

我们一家知道这个情况,心中难免有些怅然失落,都怪当时家人太积极太主动了。要不然,我们也都是城里人了。但是,当时的形势变幻莫测,又有谁能把握形势,只能听天由命吧。我们甚至在想,下放运动年年都在搞,即使全家现在不下放,到头来知青还是要下放。心存一种侥幸心理,与其今后兄弟姊妹下放各奔东西,倒不如现在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想想也就心里平衡多了。

然而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总是那么不尽人意。七二年我在农村高中毕业准备回家种田。市里却传来了消息,城里这一届的毕业生全部分配进厂。学生都不要下放了,全部留在城里统一安排工作了。我听了心里非常难过,心里如五味杂陈不是滋味。我仰天长叹,命运的无常和不公,对我们一家人打击太大了,甚至让人感受到残酷与无情。面对命运的不公,心中的哀伤如潮水般汹涌,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只能默默承受这份无助与悲凉。我即使搬石头砸天,也不能挽回这样的局面,命运它和我开了一个玩笑。

也许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却又为你开了一扇窗。七四年,我母亲率先落实了政策回城,还带上了正在读书的小妹,我父亲也随后调回原单位上班。我和大妹都从学校毕业了,因此就留在了农村。身份从下放干部子女变为知识青年。七七年、七八年,随着知青回城潮,我和大妹相继回到镇江,我进了供电局,大妹进了谏壁发电厂。命运的兜兜转转,总算我们一家人又在镇江团聚了。

五十几年后,曾经的一中同学聚会,我又遇到了那位和我们一道批准下放的同学。提起这段往事,不胜感叹。其他同学都对我的知青身份感兴趣,问起缘由,我只能嫣然一笑,打趣地告诉他们:“我这个知青身份是开后门,托关系自己争取来的”。

自留田的插曲

记得那年我们第一次来农村时,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看见田里长势茂盛的麦子,满眼都是绿色,真是心旷神怡、沁人心肺。一块块的麦田,错落有致,这是城里人看不到的一道风景线。我在田边走着瞧着,欣赏这田园风景。但是,我却发觉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眼前一块一块小田里庄稼长得特别好,颗粒饱满,麦苗粗壮挺拔。而其它整块大田里的麦子,却稍有逊色。我不明白,为啥小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大田里庄稼却不如小田里的庄稼。我这个城里的孩子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其中有奥妙?我不由向劳作的社员打听,才知道,那个一块块的小田里的庄稼是农民的自留地,农民勤于自家农田的精耕细作,所以长势喜人。大田却是生产队的集体农田。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自然显露出来。我茅塞顿开,当时自己还有个天真幼稚的想法,为什么生产队不把大田也种成像农民自留地那样,不是可以多打粮食,增加农民收入吗?

直至多少年后才明白,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来之于哪里?为什么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要按血手印搞包产到户?

人总会有私心和占有欲,这就是小家和大家的区别。

看到农民家家有自留地,而且有水田可以种稻子,旱田可以种其它农作物,我们心里痒痒。不管怎样,我们也向生产队申请自留地。在母亲的努力下,我们家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自留地了,但是块旱田,虽然离家很远,但是蛮开心的。

四月到农村,六月收了麦子。这个离家较远的旱地 , 尽管不可以种水稻,种其它农作物还是可以考虑的。

学习种地,而且是种自家的地,对于我们下放人员来说,很有新鲜感,充满着奥妙和神奇。俗话:万物土中生,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心里想着,我们也可以像农民那样,给它装点什么,然后等待收获。

我们在农民的指导下,准备给这块地种山芋。从开始的挖地、打垄、买山芋苗,到把一颗颗苗苗栽下去,再从很远的地方担水,一家人忙的不亦乐乎、汗流浃背、全然不顾,而且乐此不疲。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让人最开心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到田头,把地里的山芋全部挖起。竟然没想到收获满满。家里的床下、桌下都堆满了山芋,一家人喜笑颜开。特别是妈妈最开心,每天用山芋变花样给我们吃,蒸、煮、烤、炸花样很多。我们吃在嘴里,甜在心上,因为这在品尝自己劳动所得。正好那年代粮食紧张,吃山芋可以代替粮食,一家人可以敞开肚皮管饱吃。可是连续几天山芋吃下来,吃不消了,山芋吃腻了,我们看见山芋胃就呕酸水。于是让母亲煮点菜粥改口,自然就想到如果家里有块水田,种上水稻,就能吃上大米饭该多好啊!

天无绝人之路,心想事成。我家原先那个旱田,因为公路拓宽被征用了。生产队拿到了补偿款,队长同意重新分一块水田给我们。生产队有一块水田,许多人家都想拥有,它的最大优点是靠近生产队的大田,每次种水稻,只要自家的稻田缺水,就可以从生产队的田里挖一个缺口,汩汩的流水像听话的鱼儿流向我家的稻田。初次尝到种地的乐趣的母亲,多次向生产队提出,要求分配这块田。生产队早工开工会上,在万寿无疆、身体健康祝福之后,队长宣布将那块田給我们,我们喜出望外,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自留地水田了,那种心情溢余言表,比中了百万大奖还开心。中午,地里的麦子割掉了,有个社员慌慌忙忙跑来我家报信,说有人在我们田里耕田,我们赶紧跑过去,看见生产队会计赶着一头牛在耕地,眼睛瞪得和牛眼睛差不多,看见我们吆喝声更大了,像是在向我们示威。原来会计家娶了媳妇生了娃,添人进口,自留田需要调整。他早已打好这块田的主意,来个先下手为强,谅我们也不敢和他争,我们赶紧去找队长,队长不知道到哪里去了。队长是贫农、党员,但是个文盲,许多事情要仰仗会记,我们目瞪口呆,束手无策。第二天,我们都去上学了,我母亲不知道哪来的一股劲,冒着六月天炎热的太阳,跑了六里地,到大队部告状去了。她有着‘秋菊打官司’勇气,见了大队书记,将事情的来由一五一十讲了,请他来评理和调解。当时书记旁边还有个干部模样的人,原来是公社蹲点的干部。

这个干部模样的人,原来认识我的家父,在了解我家的情况后,愿意出面调解帮助解决。

我们下放前,家父曾经在原单位做食堂事务长工作。还是公社书记头脑活络,他认为下放干部由国家发工资,应该把他们利用起来,全部集中到公社机关上班。于是家父就在公社的安排下,在公社的食堂做了事务长工作,所以就认识了这位干部。

那个公社干部直接和大队书记说,你派个人随老嫂子回去,告诉生产队:一,那个生产队会计帮助下放干部耕田要给予表扬;二,如果再帮忙插秧那就更好;三,秋收时收获归下放干部家。不过会计帮助人家种地,表示感谢,可以给点劳务费。还是领导说话管用,大队书记连连点头。

第二第二天,大队书记来到生产队,母亲、队长和会计相继到场,当着我母亲的面,来人说了公社和大队干部的意思,会计的头耷拉下来了。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一切都风平浪静了。第三天,我们全家出动将稻秧栽上了。那时,生产队大多种的是秈稻也就是中米,产量高但是口感不好吃。农民自留田种的是金丹凤,产量虽然低,但口感相当好。于是我们一家人都在忙活着,给自家的地里种那个好的水稻品种—金丹风。秋天,收获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又是满满当当。

说起金丹风这个品种的稻子,真是让我回味无穷。它的口感让我几十年后都无法忘记。可以这么说,这种米饭是我永久怀恋的味道。饭桌上如果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真是感到莫大的快慰。如果在太阳底下看,它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甚至耀眼,每一粒都透着自然的芳香。它粒粒分明,吃在嘴里极富层次感,软软适中、细腻舒畅、滑而不腻,能在咀嚼时感受到米粒的筋道与淡淡的甜香,即使没有汤汁和小菜,也能让人陶醉其中。这种米饭给人带来的独特享受,让我不禁一再回味。米饭的香气如同晨露般清新,又似阳光般的温暖,令人沉醉。它香气枭枭,似山间清泉,流淌于心中,留下无尽回忆。

下放农村两件趣事,在波澜壮阔的知青上山下乡浪涛中,浪花都算不上,也就两个小小的水泡吧。写给有此经历和没有经历过的人们看看,在茶余饭后付于笑谈之中。


作者简介

 

金建平,男,镇江市一中六九届初中毕业生,一九七零年初,随父亲干部下放全家到丹徒县三山公社插队,父母落实政策回城后,作为知青留在农村。一九七七年知青招工返城,至镇江供电局工作。九八年担任丹徒供电公司工会主席,纪委书记。2013年退休。 

鼓励原创  欢迎投稿

有容乃大  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

812905642@qq.com

编辑:楚江

统稿:成文

作家文选
为作家搭建平台,为读者提供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