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高三厌学躺平,半年后却变得好学上进,我发现:想要养出内心富足的孩子,就不能对她太“好”

文摘   2024-12-08 17:30   山东  


个案介绍


孩子年龄/性别:17岁女孩


指导老师:丁老师


情况介绍:

高三请假半年,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作息黑白颠倒

不吃家里做的饭,要求父母给订外卖。

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摔砸东西。

对父母怨恨,与家人关系紧张对立。


经过调整后,返校上学,学习动力十足;理解父母,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


真是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养了女儿17年,她想要什么我就给什么,但还是换不来她的一丝感恩。


天天除了睡觉打游戏,就是跟我们发脾气,我说什么都是错的,都不知道怎么得罪她了。


在高三这种特殊的时期,请假半年,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


想要劝劝她,但说不到两句话她就急了,根本沟通不了。


每天把她当祖宗一样供着,她还是不开心,真像一个来讨债的!


#01

女儿高三厌学、请假半年

 

女儿今年17岁,本应该在上高三。

 

但是半年前,女儿就经常以身体不舒服为由向学校请假,断断续续地,至少有半年没上学。

 

说是身体不舒服,可只要一回到家,她就把房门一关,抱着手机使劲地玩,一点都没有不舒服的样子。



眼看着是高三的关键时刻,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和老公就去劝女儿,想着把她哄到学校去,至少念完高三,参加高考才行。

 

却没想到,我们只说了两句话,女儿就大发雷霆。

 

拿着一个花瓶就朝我扔了过来,还对我们大吼大叫:


“我就是不想上了,怎么样?!你们有什么资格管我,赶快给我滚,别在这烦我!”

 

我们本来还想跟她争论一番,但女儿直接把我们推了出去,还把门反锁上了。

 

为了让女儿把高三念完,这期间,我们还把女儿的大伯、姑姑,还有她以前玩的比较好的同学一起来劝她。

 

但女儿就是油盐不进,还发了疯似的在家里大吵大闹,搅的天翻地覆。

 

她大伯就是在临走之前小声说了一句:“这孩子这辈子算完了,没救了。”

 

女儿听见后,直接拿起玄关的一个摆件,把她大伯的头砸了一个口子,还说:“看你先完还是我先完。”

 

后来,女儿还在家里放话说:


“以后谁要再跟我提学习的事,就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经过这事之后,我和老公都不敢再去劝女儿,只能顺着她的想法来。

 

我们不管了之后,女儿彻底不去学校了,每天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到晚都见不到她的人影。

 

还养成了不吃正餐的毛病,一到下午四五点和晚上十一二点,就给我发消息,让我给她点外卖。

 

外卖点的都是些麻辣烫、汉堡、烧烤、奶茶这些垃圾食品。

 

我一劝她,让她少吃点垃圾食品,她就又开始在房间里发脾气,还发微信骂我。



不仅如此,自从女儿待在家里后,她就像一个火药桶一样,随时随地都在爆炸。

 

有时候,我们都没搭理她,她就突然从房间里跑出来和我们大吵一架。

 

说我们对不起他,说自己变成现在这样都是因为我们,还说她恨我们。

 

听着女儿这些活,我的心像针扎一样疼。

 

我不明白,从小到大,女儿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就差把她当祖宗一样供着了,真不知道我们是哪里对不起她了。

 

因为女儿的事,我经常在半夜里偷偷哭泣,一想到女儿的样子,我都感觉自己生的不是女儿,而是债主。


#02

女儿为什么变成了如此模样

 

后来,我开始花时间和功夫去学习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和孩子叛逆的知识,想要弄清楚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经过不断地学习、总结,还和一些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我渐渐地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是我们在女儿的成长中对她太“好”了。


我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一个心理名词:“过度共情”。


什么是过度共情呢?

 

过度共情指的是父母在理解和体验孩子的情绪时,超出了正常的界限,导致孩子失去了独立处理情绪的能力。

 

说简单点就是父母过于理解孩子,总是会因为担心孩子,而满足孩子的要求。



而这种过度共情,会导致父母没有边界的对孩子“好”。


而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我们家是祖祖辈辈的农民,我和老公文化程度都不高,又不想继续当农民,所以很早就外出打工了。


女儿出生之后,我们也没法把她带着身边,就只好把她送回了老家 ,让她爷爷奶奶帮忙看着。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和老公始终对女儿心怀愧疚,觉得没有给到她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女儿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


有时候,女儿要的东西过分了点,但只要她一哭或者稍微一撒娇,我们无论如何都会满足她。


我记得有一次,女儿的学校组织出国研学游,费用要5.6万。


我当时听见这个数字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劝女儿不要参加了。


但是女儿不愿意,就一定要参加,又哭又闹了好几天,还说:


“这是我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机会,我一定要参加,难道你们没有见识,也要让我没见识吗?”


听了女儿这么说,我们也觉得应该让女儿出去见识见识,一咬牙一跺脚就把费用帮女儿交了。


像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但我从未想过,我的这些做法会让女儿出现这么严重的心理问题,变成一个只会发脾气,不懂感恩,对抗父母的孩子。


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心理咨询师跟我说过的一段话:

 

你对女儿的愧疚感,让你对女儿无条件地满足,你理解她的行为,对她所做的事情产生共情。


但是你的过于理解和共情,反而让你的女儿变得没有原则、毫无底线。遇到事情时,她就只会选择逃避,负面情绪也越来越多。


当爱与理解变成无条件的共情,孩子可能迷失在逃避与负面情绪的迷雾中。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每次我们答应了她的要求,她还对是对我们爱答不理,还总是喜欢发脾气,一遇到问题就想让我们帮她解决。

 

原来女儿在我们的过度共情下,已经失去了控制情绪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清楚这些之后,我开始后悔以前对女儿那么“好”了,但事到如今,我该怎么做,才能弥补对孩子的伤害,让孩子回归正常的学习呢?


#03

心理疗愈和家庭教育改变

让女儿顺利复学

 

经过我和心理咨询师不断地交流、分析,我觉得女儿的状态最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疗愈,帮助女儿调整状态,矫正行为认知。

 

所以,我带女儿去了心理成长基地。

 

起初,女儿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度的不信任,拒绝参与任何集体活动。

 

心理咨询师也并没有强行要求她,而是先安排了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课程,耐心地和女儿交流,安抚女儿的情绪。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咨询师根据女儿的心理特点,定制出专门的疗愈计划。

 

有音乐疗愈、绘画疗愈、PE积极情绪卡牌和研学游等。

 


慢慢地,女儿像是换了一个人。

 

她的作息逐渐规律,不再沉迷于游戏和视频,也开始主动拿起书本学习。

 

她还给我来信说:


“妈妈,以前是我不懂事,什么事情都由着自己性子来,没考虑到你们的感受,对不起。


而且你们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等从基地结业后我就复读高三,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从基地回家后,女儿对我和老公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向我们发脾气,就连和我们说话也变的轻声细语。

 

并且女儿还会在闲暇时帮我做一些家务,晚上还会和我们一起聊天,分享在日常的点点滴滴。

 


后来,我也开始在积极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希望我们的家庭不再重蹈覆辙。

 

心理咨询师说:

 

最好的教育,是培养出内心富足的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如何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咨询师告诉了我四个话术,我现在分享给大家。

 

1、“我相信你”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大概的意思是说人在不知不觉中会接受身边人的影响和暗示。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身边人就是父母。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对孩子说:


“宝贝,妈妈相信以你的能力一定能办到。”


“妈妈相信你的判断,放手去做吧!


“宝贝,妈妈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困难,妈妈相信你一定会克服,妈妈会支持你的。”


尽可能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判断,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这份相信,会成为孩子心中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2、“我不能答应你”


父母都在乎孩子,一旦孩子陷入情绪谷底,很容易就把父母也扰乱得六神无主。

 

孩子肯定会觉得被我抛弃了,这种感觉多心痛。


我这么忽视孩子的需求,他肯定会缺乏安全感。


拒绝孩子这多残忍,他们会感觉自己不被爱的。

 

这么一想,那瞬间就“妥协”了,就依着孩子吧。

 

其实,孩子的情绪来的快去得也快,开心时没顾及地大笑大叫,伤心时就大哭大闹。

 

不管是开心还是伤心都应该给孩子表现出来的机会,不要过度解读,更不要被孩子一时的情绪牵着走。

 

孩子其实没想象中这么脆弱,他们只是还无法很好地把控情绪。

 

但大人的存在就是一副标尺,在孩子飘忽不定的情绪面前,大人更应该清醒理智;知道应该坚持什么、知道什么是对的,那就应该坚持去做,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

 

当孩子没有被满足而大吵大闹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

 

“这件事不在妈妈的能力范围内,妈妈不能答应你。”


“这件事有点过分,妈妈不能答应你。”


“你的态度让我觉得你很没有礼貌,妈妈不能答应你。”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更加稳定且成熟。

 

3、“你来帮帮我好吗?”


很多大人替孩子扛住一切,努力变得强大,不舍得让孩子替自己分担一点点,几乎是下意识地剥夺了孩子爱的机会。

 

最后大人越全能,越强,孩子就越弱,越想依赖。

 

爱是一种能力,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人。



如何教呢?

 

首先就是制造机会,让孩子来关心我们,适当地向孩子寻求帮助,给孩子机会去帮助你,让他体验到被需要的感觉。

 

当你对孩子说:

 

“妈妈拎不动,你帮帮妈妈好吗?”


“妈妈忙不过来,你可以过来帮我摘摘菜吗?”


“谢谢宝贝的帮忙,有你就是不一样!”

 

孩子看到妈妈也有需要照顾的时候,强烈的责任感会让他们变得更有担当。


 

4、“我爱你”


我们习惯了含蓄,内心有爱,但不一定会说出来。

 

有报纸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有80%的孩子想对爸妈说“我爱你”却说不出口,爱你在心口难开。

 

在父母眼中,切切实实的行动比说说更重要,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非常重要。


当孩子遇到困难,对他说:“别怕,我们爱你,我们在你身后支持你!”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及时说:“我爱你,但是错了的事情就好好改正。”


当孩子成功了,请说:“我爱你,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这样的话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孩子成长中遭遇再大的困难,也能守住心理防线。

 


经过改变对女儿的教育方法,不但女儿变得越来越好,我们这个小家也越来越和睦,自己越过越好。

 

前段时间,女儿已经顺利复学,重读高三,全力以赴地准备明年六月份的高考。

 

看着女儿现在的状态,我这颗悬着的心也终于算是能放下了。

 

经历的这一遭,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做为父母,我们不需要过度共情孩子所遭遇的一切,害怕自己给孩子的不够多,拼尽全力的满足孩子。


虽然这其中包含的是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但也会造成孩子一部分能力的缺失。


要相信孩子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失的财富。


有了这些“财富”,再加上父母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就一定能成为内心富足的人。


真实案例

青春期叛逆抑郁焦虑症自卑敏感学辍学沉迷网络

专家访谈

黄杰校长:一招教你解决孩子抑郁焦虑问题!从小优秀的孩子为何长大“躺平”了? 岳晓东教授:抑郁症“不可小觑”,家长要正确认识抑郁症的危害! 张久祥:如何发挥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基地简介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是经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12~18岁青少年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兴趣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专门机构。基地采取严格的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采用心理引导、行为纠正、强化训练、感恩教育、社会体验、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进行疏导和综合教育。

纽扣教育
汇聚全国优质家庭教育资源,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真实的家庭案例,传授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集团270余位心理咨询师,助力千万父母,一起做智慧家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