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血可以代替静脉血检测吗?

文摘   2024-12-20 12:04   上海  

作者 | 陈燃

单位 | 重庆市江津区西城医院





前言


随着季节更迭步入深秋乃至隆冬,气温骤降不仅促使人们添衣保暖,也给我们的抽血人员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指尖血采集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操作方式,往往被众多患者视为理想选择,尤其是在穿着臃肿不便暴露手臂的情况下,经常会被要求采指尖血,但我们在工作中基本上都是回答“不能”“不可以”,却不会向患者解释其原因,作为患者我想心里也会不高兴。


因此本文旨在从专业的医学检测视角出发,全面解析两种血液采集方式的特性与适用场景,助力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减少矛盾的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指尖血:末梢血液的独特性

代谢产物浓度:指尖血主要来源于手指末梢的微动脉、微静脉、毛细血管的混合血,同时含细胞间质和细胞内液。


其所包含的代谢产物浓度可能因局部血液循环速度和代谢速率而略有差异,不如静脉血那样全面反映整个身体的代谢状态。特别是冬天寒冷天气,人们的手指容易冰冷,末梢血液循环非常差,不容易采集。


样本量与稀释效应:指尖血采集量有限,约为几滴至十几滴左右,较难达到一些生化检测所需的量级标准。


此外,由于采集时可能会混入微量组织液,存在一定程度的稀释效应,可能影响部分检测项目的准确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静脉血:循环血液的全局视野

全面代谢概况:静脉血汇集了全身各个器官的代谢产物,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生化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脂质代谢等,是评估全身健康状态的黄金标准。


充足的样本量:静脉血的采集量通常在几毫升至几十毫升不等,能够满足大部分生化检测、免疫学分析乃至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需求;


此外,静脉血在采集后经标准化处理与保存流程,能最大限度维持样本内部结构与活性物质的原始状态,确保检测结果的高度准确性和重现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采集方法与心理负担

指尖血采集: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通常来说左手使用频率相对较少,无名指也不是主要功能指


同时无名指的滑液囊位于掌浅部,故有创伤后,即使感染也不会引起手掌的深部病变,不会连累其它手指,因此采血一般选择无名指,再加上毛细血管分布于手指两侧;


内侧采血也只会牵动尺神经末梢,因感应范围最小疼痛也相对最轻微,所以这个位置是最合适的,通过小型针刺穿透手指皮肤,操作简单快捷,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和生理刺激较小,特别适用于需要频繁检测的情况。



静脉血采集: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如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小儿可采颈外静脉血液,通常由专业护士或技术人员执行,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使用相对应的真空采血管。


但是同一患者一次采血可能存在六七根采血管的情况,会让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这时需要检验人员耐心解释,以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少数时候会遇到晕针的患者,应停止采血让其平卧休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应用场景与选择指南

即时监测与初筛:对于需要迅速得出检测结果或进行初步筛选的场合,如急诊室内的快速血糖测试、血气分析等,指尖血凭借其便捷性与即时反馈能力,成为一线医护人员的首选。


特别是在野外作业、居家自我监测或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形下,指尖血的灵活性与便携式检测设备相结合,极大地扩展了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


综合性健康评估与疾病确诊:当涉及到复杂生化指标分析、内分泌功能评定、遗传变异筛查以及肿瘤标记物检测等深层次医疗需求时,静脉血的全面性和稳定性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理想标本。


这类检测不仅对样本量有严格要求,还依赖于精细的实验室技术和高级分析软件,以揭示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与临床关联。


综上所述,指尖血与静脉血在医学检测领域各司其职,互为补充。通过深入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每一种检测方式的适用场景,从而在医疗实践中作出更加明智的决定,减少医患之间不必要的矛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李玲    审校:陈雪礼


数智检验医学
检验医学新媒体现有75W+(公众号60W+,视频号15W+)用户,是全国“健康新媒体十强”单位,是检验医学领域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学术媒体平台。检验医学新媒体致力于检验医学人才交流与培养,促进检验与临床融合发展,从而助力检验医学学科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