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如何入门阅读「布迪厄」?27本经典作品,一网打尽!

文摘   2024-12-12 19:57   英国  

{第74期}

编译/胡恬

校订/兰雅婷


布迪厄,是社会学、文化研究、教育学等领域的必读大师!他的《区分》《文化与社会的再生产》已经成为全球顶尖学者常引用的社会理论名著!


大家熟知的“文化资本”、“场域”、“惯习”、“符号暴力”等概念都是布迪厄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概念甚至可以灵活应用于教育、文学、艺术、政治等诸多领域,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工具!如今,任何研究阶级分化、教育不平等、社会文化消费等现象,都离不开他的理论框架。



那么,究竟要如何入门学习布迪厄的作品?有哪些经典的一手文献?又有哪些分析布迪厄思想的二手研究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Etienne Ollion专门撰写了一份布迪厄研究书目,帮助解答这一问题。这份书单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 系统性强!并非零散罗列,而是从布迪厄的一手作品、二手解读著作、研究论文集,直到布迪厄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研究层层递进。

  • 有中译版! 我们特别标注了已有中译本的作品,方便中文读者快速入门。

  • 重点突出! 在每个主题中精选几本值得关注的重要著作附上推荐语,帮助你高效找到重点文献。

  • 步步深入!为方便初学者,我们依次介绍了学习布迪厄的5步法:

    • 第1步:完整理解布迪厄的学术生涯

    • 第2步:从布迪厄思想的综述入手

    • 第3步:精选精读布迪厄的代表作

    • 第4步:通过访谈和讲座补充理解布迪厄

    • 第5步:回溯布迪厄的政治批判:符号暴力

    • 第6步:回溯学术方法论:反思性


收藏这份书单,让我们一同深入学习布迪厄的思想体系!



第1步:完整理解布迪厄的学术生涯


谁是布迪厄?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解是这样的:社会学家研究文化、提出“惯习/场域/资本”概念。仅此而已。但实际上,布迪厄的求学和研究生涯经历了几次转折。我们需要更完整的理解布迪厄!


第一,生于农村。1930年8月1日,皮埃尔·布尔迪厄出生在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农村地区。他是一个农民佃农的独生子,并在一位中学教师的推荐下,离开家乡,前往巴黎攻读深造。


第二,学于哲学。布迪厄毕业于著名的巴黎高师,当时该校是法国学术界的顶峰。他在那里学习哲学。他专注于认识论和科学史,这使他与当时的主流——以让·保罗·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背道而驰。


第三,战争影响转向:在阿尔及利亚解放战争(1956-1962 年)最激烈的时期,布尔迪厄应征入伍,被派往阿尔及利亚,此后,他的哲学使命突然转向社会科学。在那里,他转向实证研究,对殖民地的转变进行人种学和统计学研究,并吸收了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思想。


第四,进入社会学。回到法国后,布尔迪厄完成了向社会学的转变:他成为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院的研究主任(1964年);他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1968年),创办了一份期刊,并组建了一个研究团队,重点研究象征权力和社会不平等的最广泛表现形式


20世纪70年代后,布尔迪厄处理了越来越多样化的实证课题(涵盖艺术、仪式、亲属关系、宗教、科学、知识分子、语言、社会阶层和政治体制等),同时发展了自己的范式,在结构主义客观主义建构主义主观主义的对立中寻求出路。


第五,进入法兰西公学。在1982年被选入法兰西公学之前,他在《区分》(Distinction,1984年)一书中对其独特的惯习、资本和场域三位一体的概念进行了完善,其研究范围扩大到国家、性别支配、经济的社会基础以及当代社会的社会苦难体验。他在《世界的苦难》(1999年)中探讨了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在《帕斯卡尔式的沉思》(2000年)中深化了他对实践的独特逻辑和社会调查的认识论困境的重新思考。


第六,反对新自由主义。他成为全球动员起来反对新自由主义的主要公众人物,而他的作品在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也获得了国际影响。2002年去世时,他正在研究 “场域理论”(general theory of fields)



第2步:从布迪厄思想的综述入手


在布迪厄的职业生涯中,他出版了三十多部著作,发表了三百多篇文章,涉及的主题令人震惊,其写作风格既有丰富的经验,又有稠密的理论,这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望而却步。所以,怎么找到入手点,非常难!我们这里建议几本思想综述作品。


第一,二手作品推荐:Wacquant(2006) 全面而简洁地概述了这位法国社会学家的生平和工作。Brubaker(1985)的一篇早期文章将布迪厄置于经典社会理论之中


第二,一手作品推荐:对于社会科学学者来说,好的入门读物是布迪厄与华康德1992年的作品,该书图解了布迪厄的核心概念,解释了其研究的内在逻辑,并对反对意见做出了回应。


同时,布迪厄的另一部公开演讲和访谈集(1990年)是了解其思想发展的窗口,在许多方面对布迪厄的主要研究进行了删节,但在理论上进行了精确的阐述。Swartz于1998年的作品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导论。


1. Bourdieu, Pierre. 1990. 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Translated by Matthew Adamson.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也有中译本】


推荐:布迪厄在这本演讲和访谈录中介绍了他的思想理论依据和主要研究成果,并回答了有关他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工作的常见问题。该书最初出版于 1987 年。


2. Bourdieu, Pierre. 1998.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

【中译本】布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 三联书店,2007年。


推荐:布迪厄在国外会议上的发言集勾勒出布迪厄关于阶级、文化资本、时间、权力和道德的主要发现。论文的形式和主要受众迫使布迪厄剔除了一些有关法国的经验细节,从而使合集更加通俗易懂。该书最初出版于 1994 年。


3. Bourdieu, Pierre, and Loïc Wacquant.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中译本】《反思社会学导引》商务印书馆,2015年。



推荐:《反思社会学导引》是对布尔迪厄的经验和理论著作最全面的介绍。第一部分全面阐述了这位社会学家工作的基本原则。随后,两位作者进行了密集的对话,追溯了布迪厄理论的起源和意图。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了研究的技巧。虽然仅限于 1992 年之前出版的文本,但《反思社会学导引》仍然是目前最清晰、最准确的介绍。


4. Brubaker, Rogers. 1985. Rethinking classical theory: The sociological vision of Pierre Bourdieu. Theory and Sociology 14: 745–775.


推荐:在这篇早期的启发性文章中,Brubaker 将布尔迪厄置于经典社会理论之中。在论述布迪厄的主要概念之前,他分别从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角度阐述了布迪厄的社会学。


5. Pinto, L. 2002. Pierre Bourdieu et la théorie du monde social. 2d ed. Paris: Le Seuil.


推荐:本书由布尔迪厄的学生和长期合作者撰写,是对布尔迪厄社会理论的精确概述。作为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哲学家,作者还讲述了布尔迪厄对古典和当代社会理论辩论的贡献。本书最初于 1998 年出版。


6. Swartz, David. 1998. Culture and power: 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中译本】《文化与权力》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推荐:这本书可读性强,论述严谨,是一本介绍布迪厄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理论的好书,重点介绍了文化与权力的关系。


7. Wacquant, Loïc. 2006. Pierre Bourdieu. In Key sociological thinkers. Edited by Rob Stones. 2d ed.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推荐:本章概括介绍了这位法国社会学家的生平和工作,他的特点是结合古典社会理论的各个分支,发展了一门实践科学。本书最初出版于 1998 年。



第3步:精选精读布迪厄的代表作


布迪厄作品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他所研究的实证主题多种多样,他所撰写的几乎所有实证专著都对其所涉及的子领域(教育、艺术、阶级、亲缘关系、知识分子等)产生了变革性影响,但有些专著值得特别一提,因为它们是理论发展的熔炉。


所以,我们建议你最好围绕你感兴趣的议题、感兴趣的概念进行专门的深入阅读!不要贪多!


t第一,教育与文化资本:布迪厄和帕斯隆1979年的作品是布迪厄通过学校系统中神圣化的 “文化资本 ”实现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早期有力阐述。布迪厄1996年的作品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订和进一步发展,重点关注精英学校与权力领域之间的联系。


第二,实践与阶级消费:布迪厄1990年的作品是他对实践哲学和实践人类学不断发展的论述的最精炼总结。布迪厄1984年将这些思考与对阶级、文化实践和消费之间联系的广泛实证研究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他对“品味”和群体形成的彻底反思。


第三,艺术与场域:布迪厄1996年的作品以对19世纪末法国作家和画家的深入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世界历史起源的研究,对“场域”概念进行了最精炼的阐述


第四,晚期的作品:布迪厄等人1999年的著作是对受阶级分化、社会两极分化和国家紧缩影响的当代社会中不断变化的社会差距和苦难形式进行集体研究的成果。


第五,认识论作品:布迪厄2000年的作品是这一书单中唯一一本缺乏实证研究的著作,它阐明了作者的认识论和理论项目,并提出了建立 “社会分析”的有力方案,该方案既能指导社会转型,也能指导自我占有。该书以布迪厄在法兰西学院的授课课程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社会学理论实践的视角。


8.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 Press.

【中译本】《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商务印书馆,2015年。




推荐:本书以布迪厄二十年来收集的大量调查、访谈和人种学数据为基础,是他在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著作。该书从美学的核心问题——“品味”入手,以社会学的方法展示了文化的复杂社会决定因素。该书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空间”概念,在这一表述中,布迪厄将自己的理论与严格基于阶级的文化研究方法拉开了距离。原著出版于 1979 年。


9. Bourdieu, Pierr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

【中译本】《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12年。


推荐:本书是对《实践理论大纲 》(1977 年,原书为 1972 年)的全面修订和重写,是布迪厄对其实践理论最透彻的阐述,通过对人类学结构主义和现象学个人主义的双重批判而发展起来,书中大量插图来自他在阿尔及利亚卡比利亚的人种学观察。原著出版于 1980 年。


10. Bourdieu, Pierre. 1996a. The state nobility: 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 Translated by Laurette C. Clough.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

【中译本】《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


推荐:本书剖析了精英学校与法国统治阶级各阶层再生产战略之间的联系。书中提出了 “权力场 ”的概念,即不同 “资本种类 ”的持有者为确立其相对价值和等级而争夺的各种制度场所。它还为布迪厄的国家历史社会学开辟了道路。原著出版于 1989 年。


11. Bourdieu, Pierre. 1996b. The rules of art: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 Translated by Susan Emanuel.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

【中译本】《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推荐:继萨特的经典研究之后,布尔迪厄追踪了福楼拜的职业生涯。他展示了福楼拜在构建新兴文学世界中的作用,从而发展出一种 “艺术场域 ”的发明模式和一种历史美学,解决了人文主义方法的传统缺陷。布尔迪厄提供了社会 “艺术作品科学 ”的基石,有效地消除了社会方法与文学方法之间的对立。原著出版于 1992 年。


12. Bourdieu, Pierre. 1998.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

【中译本】《帕斯卡尔式的沉思》,三联书店,2009年。



推荐:布迪厄将他的哲学人类学以及知识、时间、权力和存在的概念娓娓道来,为他的科学工作提供了指导。这本巨著对社会科学的独特困境和使命进行了最精密、最雄心勃勃的论述,包括对 “学究谬误”、理性的历史基础以及作为 “身体知识 ”的习性的阐述。这是布迪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著作。原版于 1997 年出版。 


13. Bourdieu, Pierre, and J.-C. Passeron. 1979. The inheritors: French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cultur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中译本】《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年。


推荐:本书写于西欧 “学校大众化 ”的鼎盛时期,驳斥了当时将提高入学率等同于民主化的主流观点。它剖析了高等教育在社会不平等,尤其是阶级和性别不平等的再生产和合法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原著出版于 1964 年。


14. Bourdieu, Pierre, et al., ed. 1999. The weight of the world: Social suffering i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Cambridge, UK: Polity.

【中译本】《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推荐:这部由二十二名研究人员组成的集体著作在布尔迪厄的书目中脱颖而出。在长达一千多页的篇幅中,我们通过 “社会分析”,了解了当代法国 “条件贫困 ”和 “地位贫困 ”的社会人的经历。这幅实证性的画卷既是发展社会学理解的原创方法的载体,也是对政治辩论的有力干预。原著出版于 1993 年。



第4步:通过访谈和讲座补充理解布迪厄


布迪厄在出版著作的同时,还接受了无数次采访(包括学术刊物和非专业刊物)和口头报告,其中一些被汇集成册。主要的两卷是布迪厄1990年、1993、1998的作品(引自“综述”)。虽然不完全是演讲的形式,但它由最初是口头演讲的文本组成,使每一章都很容易为非专业读者所接受。


1990年的作品再现了布迪厄在法兰西学院的就职演讲,这是总结布迪厄二十年工作的重要文献,并为接下来的二十年设定了议程。


布迪厄2011年的作品以其在1989年至1992年期间开设的关于国家的讲座课程为基础(还有几卷课程计划出版)。 


15. Bourdieu, Pierre. 1990. A lecture on the lecture. In In other words. By Pierre Bourdieu, 177–197.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 


16. Bourdieu, Pierre. 1993. Sociology in question.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London: SAGE.

【中译本】《社会学的问题》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




17. Bourdieu, Pierre. 2011. Sur l’état. Paris: Le Seuil.

【中译本】《论国家:法兰西公学院课程(1989-1992)》三联书店,2023年。


第5步:回溯布迪厄的政治批判:符号暴力


布迪厄为什么要发展出他的思想?只有你再回溯布迪厄的政治批判,才能更好的读懂布迪厄。这里的入手点就是符号暴力/象征暴力的概念。


第一,什么是符号/象征暴力?布尔迪厄的权力社会学——通常被称为 “统治社会学”——的关键在于符号暴力的概念。它描述了在从属者默默共谋的情况下发生的各种形式的统治,因为他们的惯习(包括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范畴)是由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所塑造的。


布迪厄并不强调以武力来解释社会服从,而是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导致人们将世界视为自然,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这个概念怎么来的呢?这一概念源于早期的语言分析(布迪厄,1999),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亲属关系、宗教和政治领域到品味、工作和性别关系。布迪厄(2001年)将这一框架应用于男性统治,布迪厄(1999年b)则将其应用于政治领域。


进一步,布迪厄(2001年)根据惯习理论讨论了象征权力,而布迪厄(2012年)则提出了国家作为“合法符号暴力”垄断者的独特理论。Thompson(1999年)清晰地介绍了布迪厄的象征权力概念。


18. Bourdieu, Pierre. 1999a.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Translated by Gino Raymond. Cambridge, UK: Polity.

【中译本】《言语意味着什么》商务印书馆,2005年。



推荐:本书的文章位于社会学语用学和政治社会学的交汇点,对语言结构主义和语用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提出了语言作为符号权力载体的系统理论。本书包括一篇重要的会议论文,该论文将布迪厄的概念定位在有关权力和传播的更广泛的理论文献中,还包括几篇有关政治的重要文章。本书最初于 1992 年出版。


19. Bourdieu, Pierre. 1999b. Symbolic violence and political struggles. In Pascalian meditations. By Pierre Bourdieu, 164–191. Cambridge, UK: Polity.


推荐:本章是布迪厄对符号暴力概念最清晰的阐述,结合对惯性和体现的讨论,提出了默许或 “恪守 ”社会秩序的概念。通过两个案例研究(“礼物的双重真相 ”和 “劳动的双重真相”),布迪厄将自由的主观感受与对统治关系的客观描述结合起来,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原著出版于 1997 年。 


20. Bourdieu, Pierre. 2001. Masculine domination.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

【中译本】《男性统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推荐:本书对男性统治进行了剖析,将其描述为 “温和的暴力,甚至连受害者都看不见,大部分是通过纯粹象征性的认知和交流渠道施加的”(第 1-2 页)。因此,它是符号暴力的典范,也是人们 “自相矛盾地屈从于 ”社会秩序的原因,即使面对最难以忍受的生存条件,人们也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自然的。最初发表于 1998 年。


21. Bourdieu, Pierre. 2012. Sur l’état. Paris: Le Seuil.

【中译本】《论国家:法兰西公学院课程(1989-1992)》三联书店,2023年。


推荐:布迪厄于 1998 年 首次提及(引自《综述》)。国家是象征权力的垄断者和源泉,这一观点在布迪厄最近出版的演讲中得到了发展。


22. Thompson, John B. 1999. Introduction. In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By Pierre Bourdieu, 1–31. Translated by Gino Raymond. Cambridge, UK: Polity.


推荐:汤普森为布尔迪厄的著作撰写的前言详细介绍了布尔迪厄的语言理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对符号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和澄清。原书出版于 1992 年。



第6步:回溯学术方法论:反思性


布迪厄做了那么多的专题研究,那么为什么要做他的那些实证研究?他是如何做研究的?这也是帮助你真正读懂布迪厄的关键——这就是反思性概念。


第一,什么是反思性?反思性同时也是布迪厄分析社会世界的方法论原则和关键概念由于社会学以日常知识和范畴为研究对象,而这些知识和范畴既是社会斗争的产物,也是社会斗争的利害关系和工具,因此社会学总是有可能在其论证中偷偷引入科学之外的假设和概念。


第二,为什么要反思性?由于社会学家有必要从社会世界中抽身出来进行研究,因此他往往会将自己与行动的“沉思”关系和诠释学兴趣投射到他所研究的人的思想中。因此,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特别警惕,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跟踪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包括 “学者偏见”。


第三,布迪厄如何谈反思性?在布迪厄(1990)一书(他在法兰西学院的开场演讲)中,作者邀请社会学家将自己的工具转向自己,他在布迪厄(1990年a)一书中将这一呼吁付诸实践。布迪厄2004年的作品是对自己的科学知识理论最完整的阐述


23. Bourdieu, Pierre. 1990a. Homo academicus. Translated by Peter Collier. Cambridge, UK: Polity.

【中译本】《学术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


推荐:这篇关于 1968 年前后法国学术 “领域 ”的研究中,布迪厄 的“社会学目光 ”转向自身生产领域的实证社会学。这本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学术领域分析作品中,前言反映了这些对象的具体陷阱,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避免这些陷阱的方法。原著出版于 1984 年。


24. Bourdieu, Pierre. 1990b. A lecture on the lecture. In In Other Words. By Pierre Bourdieu, 177–197. Translated by Matthew Adamson.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


推荐:布尔迪厄在法兰西学院的这一开场演讲中,对社会学的科学可能性、政治和公民潜力进行了反思。真正的反身性应采取一种持续的社会学的社会学的形式。后者不仅仅是这门学科大书中的另一章,而是确保其科学严谨性的永久性必要条件。


25. Bourdieu, Pierre. 2004. Science of science and reflexivity.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中译本】《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法兰西学院专题讲座(2000-2001学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推荐:本书是布迪厄在法兰西学院的最后一系列演讲,总结并详细阐述了布迪厄对科学社会学的思考。书中阐述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可能性的一些条件,以及反思性在社会学实践中的关键作用。


26. Bourdieu, Pierre, J.-C. Passeron, and J. C. Chamboredon. 1991. The craft of sociology. Berlin and New York: de Gruyter.


推荐:布迪厄及其同事提出了社会科学应有的适当认识论的指导原则。他们广泛借鉴了加斯东·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不连续性和理性主义的知识哲学,强调社会科学与常识之间需要进行一种“认识论断裂”,并将重点放在“社会学对象的建构”上。 


27. Wacquant, Loïc. 1992. Epistemic reflexivity. I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Edited by Pierre Bourdieu and Loïc Wacquant, 36–46.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推荐:详细阐述了布迪厄对反思性“执着坚持”的观点;区分了三种需要反思性控制的偏见(社会性、智识性和学术性);并将布迪厄提出的“认识论反思性”与其他形式的反思性(“自我中心的” 和 “文本性的”)进行了比较。



往期相关推送

周五讲座丨如何一口气找齐所有相关文献?5种方法一网打尽!

大师丨如何入门阅读福柯?40本必读书籍!

大师丨51位女性主义思想家(万字长文,推荐收藏)!



宇凡聊学术
孙宇凡,爱丁堡大学博士生,发表中英论文20篇。目前研究知识是怎么生产的,比如学术发展、理论变迁与方法论。关注我,每日提升学术视野与论文写作技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