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国庆大阅兵受阅百面荣誉战旗之“白刃格斗英雄连”

文摘   2025-02-11 00:03   山东  
图片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于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是战旗方队。
率领战旗方队接受检阅的是五大战区的指挥员。
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
此次编组战旗方队,从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荣誉功勋部队遴选参阅代表,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图片
此次阅兵编组战旗方队,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增强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感厚重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荣誉功勋部队的始终铭记,对优良传统作风的接续传承。
这些战旗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从全军部队遴选确定,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各24面,主要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五个军种,共120面荣誉战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阅。
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告诫中华儿女不要忘记党和军队走过的苦难而光辉的岁月。也是为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如今,120面战旗被细致地折叠好,转交给军事博物馆收藏;但战旗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
120面战旗背后的精神故事,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
【白刃格斗英雄连】前身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第25团3营的第8连。
1937年8月1日,我党同阎锡山合作,在山西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成立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总队,共辖3个大队,每个大队辖4个中队时任中共山西省委公开工作委员会书记薄一波出任该队政委。决死队各级军事干部是由阎锡山委派的旧军官,各级政委由我党委任。根据双方协议,决死队最高领导为政委。
1937年11月,决死队扩编为决死纵队,下辖3个总队和3个游击团、2个保安团,总兵力达1万余人;政委薄一波,政治部主任牛佩琮。纵队长、参谋长则分别由阎锡山旧军的鲁应麟、梁述哉担任。
1939年底,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派兵进攻决死纵队,纵队中的旧军也趁机叛乱。在八路军的支援下,纵队击退了阎锡山的进攻。
随后,纵队重新改编,加入八路军作战序列,称决死第1纵队。薄一波同志任纵队长兼政委,副纵队长牛佩琮,参谋长李成芳,政治部主任王鹤峰。
1940年8月20日晚上8时,我军对日军发起百团大战。针对日军在抗日根据地推行的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抗敌决死队1纵队25团,承担了破袭正太铁路山西寿阳境内马首火车站、断敌交通命脉的重任。25团由1938年1~4月间先后成立的决死1纵队第3总队和游击1团二部合编而成。
25团从太岳区驻地出发,跨过日寇封锁线,经过8天的昼夜行军,到达大落坡村。这里位于马首火车站和日军布有重兵、建有据点的龙化山之间,便于机动作战。
战斗打响后,25团团长邹鲁、政委凌则之指挥部队围攻日军盘踞的马首车站,只留下3营8连在团指挥所驻地大落坡村担任预备队和保护村民安全。
狡猾的日寇一边在马首火车站拼命抵抗,一边打起偷袭我25团团部的主意,妄图既报复我军,又解马首之围。为此,日军登木小队长率50余人特别行动小队偷偷绕过龙化山,从八路军部队的战斗分界线中间隐蔽穿过,悄悄向大落坡村接近。
大落坡村位于马首火车站东侧不远处,有40多户人家,村南面对一条大沟,村北是大路和农田,整个村子从东至西呈一字型排列。
21日清早,8连炊事员张生旺在村东头半坡水井打水时,发现沟底有些戴着钢盔的人影在晃动,正顺着小道向上攀爬。他猛然意识到:鬼子来了!于是立刻放下担子跑回连队报告。几乎同时,在团部留守的参谋长李懋之也接到了2营营长匡庆元的紧急电话:日寇已摸到眼皮底下!
事不宜迟,作为留守团部的最高指挥员,李懋之立即命令哨兵鸣枪示警,特务连连长张丰志带人去村东头设防,团部所有可以作战的人员做好迎敌准备。与此同时,派侦察参谋杨玉中跑步通知8连紧急集合,快速出击,不惜一切代价在大落坡村外消灭这股日军。
不久,情况探明,来村里偷袭的只是一股敌人。李懋之遂将情况报给了正在猛攻马首车站的邹鲁团长,告之不必担心,以免中了日寇调虎离山诡计。
按照李懋之的命令,8连连长任尚琮迅速带领1排和3排,抢占了村东北高地,立即对日军进行阻击。指导员张万清则率2排赶往村东南方向,准备在翼侧截击敌人。鬼子小队长登木听到枪声,知道行动败露,随即拉开架势,转为强攻8连高地。
我军虽有数量优势,但装备却落后许多,很多战士都缺少子弹甚至没有枪,很快,日军的火力优势就显现了出来,呼啸的子弹暴雨般倾泻在我方阵地上,压得8连抬不起头来,接着日军便发起了冲锋。
日军小队长登木一面指挥日军继续强攻8连高地,一面派一部分鬼子顺坡南下,向大落坡村口气势汹汹地杀了过去。刚好,指导员张万清带着2排也赶到了,两队人马相距只有10多米远。见到近在咫尺的鬼子,2排战士边跑边上刺刀。张万清高喊:同志们,杀敌立功的时候到了,跟我冲呀!
随即,张万清手持步枪,率先冲入敌群。
经过一阵惨烈的搏斗,自恃有特战经验的鬼子兵,被刚刚组建两年的2排战士用铁血钢枪阻断在了村口。
狡诈的登木又派一个机枪小组向村西北迂回,打算抄我后路,恰被25团派回来侦察的李金标3人遇上。李金标毫不迟疑,奋不顾身地扑向日军,先于敌人开火,击毙了敌机枪手,缴获轻机枪一挺。日军机枪小组赶紧逃回本队。
登木偷袭不成,又强攻受阻,迂回失败,面对高地和村口八路军的两边夹击,无奈之下撤进了村东北的一片庄稼地里。为了防止敌人利用“青纱帐”迂回进村,从侧面进攻的2排战士们一个个端着刺刀也冲进了高粱地。顿时,杀声再次大作,敌我两军又缠斗在了一起。
拼刺刀一直是日军引以为傲的看家本领,自认天下无敌。然而此时此刻,在敢打敢拼的8连指战员面前,却显不出任何优势。
面对在中国土地上无恶不作、狂妄至极的日本侵略军,英勇的2排战士把所有的仇恨都凝聚在寒光闪闪的刺刀尖上,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拼杀。双方拼得难解难分,青青的高粱叶都被喷溅的鲜血染红了,指导员张万清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士们与日军殊死搏斗。
在紧急关头,8连连长任尚琮当机立断,除留3排一个班打掩护外,其余人全部上刺刀,增援2排。刹那间,年轻的8连战士如猛虎般跃出阵地,面无惧色地冲向了敌人,敌我双方陷入了更为残酷而惨烈的肉搏战。
两军相搏勇者胜!最终,鬼子如鸟兽散般狼狈逃窜。慌不择路奔逃时,登木陷进一个泥潭,随后被8连战士一枪击中。
这次大落坡战斗,从反偷袭到双方搏杀再到战斗结束,仅用1个小时,而残酷惨烈的白刃格斗就持续了半个多小时。8连以牺牲、负伤30多人的代价,歼灭了包括小队长登木在内的40多个日本鬼子,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48支、手枪1支。
大落坡一战,“白刃格斗连”的威名不胫而走。
8连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打破了“八路军拼刺刀拼不过日军”的神话,挫败了日军打乱八路军25团作战部署的企图,斗出了战胜日军的信心,杀出了八路军的血性。
捷报上传后的一天傍晚,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专程来到8连驻地慰问官兵。
百团大战结束后,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通电表彰8连不怕牺牲、奋勇杀敌英雄事迹。
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授予8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光荣称号。张万清、李金标、牛显跃、张腊生等被评为战斗英雄。
1942年,决死1纵队整编为太岳纵队决死第1旅旅长李聚奎,政委周仲英,副旅长兼参谋长李成芳,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决死1纵队第 25团改称决1旅25团。
1945年10月,决1旅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旅长李成芳,副旅长蔡爱卿,政委刘有光,参谋长王砚泉,政治部主任胡荣贵;11旅下辖第31、32、33团。
决1旅25团番号调整为第31团。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随后参加宛西、宛东战役和豫东战役。11至12月,第4纵队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2月14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所属第10旅、第13旅和豫西军区第3、第6军分区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军长是周希汉。
第4纵队所属第11旅、第22旅和豫西地方武装一部及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一部,在河南省漯河地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李成芳任军长,雷荣天任政委,王启明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政治部主任朱佩瑄;下辖:
第40师由原第11旅改称,刘丰任师长、侯良辅政委。
第41师由原第22旅改称,查玉升任师长,丁荣昌政委。
第42师由廖运周起义第110师和第11旅的一部改编成立;原110师师长廖运周任师长,张子明任师政委。
“白刃格斗英雄连”改编为14军40师118团3营8连。
1950年1月,14军在南宁作短期休整后,向云南进军。
3月初,14军一部参加西昌战役。
4月,第14军兼云南军区所属滇西卫戍区,部队执行剿匪作战、改造起义部队等任务。并多次击退境外国民党军的进攻,保卫了云南西部边境西双版纳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1950年4月,随着云南全境解放,云南军区正式成立;11月,滇南(第13军)、滇西(第14军)工委成立,军部分别驻防云南开远、大理。
1955年2月,根据最高指挥部的最新指示,综合实力很强的西南军区被撤销,分别整编成西藏军区,昆明军区,成都军区。
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秦基伟;参谋长鲁瑞林,政治部主任胡荣贵。昆明军区时辖第13、第14军;第13军军长和政委分别是陈康、张力雄;第14军军长和政委分别是范朝利和陈鹤桥。

1968年9月,原本驻扎重庆的第54军调防云南的大理,划归昆明军区;紧接着,第13军于10月调防四川重庆,划归成都军区;而第14军则在11月接管了第13军的开远军部营区。
1969年,北方邻国陆续调动54个步兵师和坦克师,构成了百万大军对中国边境施加压力。中国北方一线的各个军区都需要加强兵力。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中国南方各个军区陆续派遣一些精锐部队北上。例如,南京军区的27军、福州军区的28军、广州军区的43军和47军等。
1969年10月,昆明军区的54军也被调动北上,部署到了河南省,并隶属于武汉军区;随着54军北调,昆明军区仅剩14军一个军。因此,11月昆明军区重建第11军,军部驻大理。
至此,昆明军区第11、第14军的军部驻地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1979年,第14军做为西线主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攻占越南省会老街,强渡控制了红河渡口,胜利完成任务。
对越自卫反击战发起前,遵照解放军昆明军区命令,陆军第14军向云南河口以西边境地区集结,第14军前线指挥所位于红河州水果场。
根据军区作战方案规定,第14军配置在第13军东翼的红河左岸,任务是在炮兵支援下,迅速突破边境,夺占省会老街市和孟康、发隆、班菲等一线要点,歼灭守敌,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击,歼灭东家、班甘、铺楼、郭参等地区防御之敌,协同第13军歼灭越军步兵345师。同时控制红河渡口,保障友邻第13军的翼侧安全。
第14军负责的红河左岸与右岸地形明显不同。左岸海拔超过千米,多高山密林,地形更加险要,道路稀少,交通和部队机动比右岸困难得多。在红河左岸,越军用于防御的总兵力为7000余人。
14军驻守西南地区几十年,参加过中缅边境警卫作战,对于山地丛林作战有实战和训练经验,因此有“丛林猛虎”之称。
1979年2月17日凌晨,对越自卫反击战全线打响。
在西线红河左岸地区,解放军昆明军区陆军第14军按计划向当面之敌发起偷袭及强攻。
右翼40师的主攻目标指向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市。该师步兵118团偷渡南溪河,向老街东侧要点小曹发起猛烈突击。经过一昼夜激烈战斗,118团勇猛突破小曹地区越军防御,攻占了9个主要高地,共毙敌144人,对老街守敌形成了合围。步兵119团在118团左侧向班菲地区之敌发起进攻,当日攻占4个高地,歼敌一部。
2月18日,40师给一线主攻团加强了预备队,继续实施突击。118团在炮兵和坦克支援下连续进攻,打下了老街外围多个要点,同时坚决击退了越军组织的十余次反击。战至19日中午,坦克引导118团步兵一举突入老街市区,并继续向纵深猛插,断敌退路及清剿残敌。19日下午,历时两昼夜的老街攻坚战结束,118团及配属部队胜利攻占省会老街市,共歼敌437人。与此同时,119团攻歼灭了班菲前沿制高点330高地及其西南诸高地之敌。在两昼夜战斗,119团共歼敌252人。
中路42师奉命围歼拔坡、班老、那马地区之敌。担任正面突击任务的步兵124团向据守拔坡地区的越军实施偷袭加强攻。该团先头2营5连的尖刀1排秘密摸进,勇猛奇袭,以少打多,一举歼灭拉敏林场之敌一个连大部,创造了热带山岳丛林地夜间进攻战斗的模范战例。随后124团主力发动强攻,连续突击,战至18日晚基本歼灭防守拔坡地区之敌,共歼敌205人。
19日拂晓,42师集中124团、126团的3个营兵力,向那马、他辣及班老南侧地区发起攻击,当日中午即攻占上述地区,歼敌百余人。
左翼的41师分别向孟康、发隆地区守敌发起攻击。该师集中步兵122团、步兵123团和炮兵团主力,形成5倍于敌的兵力和9倍于敌的火力,采取穿插分割,钳形夹击,四面围攻的战术,经三天两夜艰苦战斗攻占孟康县城,歼敌637人。
经过4天多的第一阶段进攻战斗,第14军攻坚必克,相继攻占了老街等红河东岸的边境一线全部要点,歼灭性打击了越军地方部队及特工一部,共毙俘敌1731人,为向纵深发展进攻创造了条件。
1979年2月17日至3月6日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我军东线部队41军、42军、55军、43军、54军、50军(148师、150师)、20军58师、广西军区独立师、边防1团、边防2团、独立边防营各部,总计阵亡5103人,失踪942人;西线我军11军、13军、14军、50军149师总计阵亡2711人,失踪13人
28天的自卫反击作战,我军表现最好的是东线第55军,军、师、团、营、连各级歼敌人数均居参战部队第一。
我军伤亡最大的是东线第41军,41军121师也是参战29个师中伤亡最大的一个师。
1984年4月28日至5月15日,解放军昆明军区陆军第14军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一举收复云南边境重要骑线点老山地区,攻占大小60多个阵地,重创越军步兵313师122团,歼敌1300余人,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
1984年4月27日夜,14军40师118团1营开始了艰巨的穿插任务,全营共摔伤27人,牺牲1人。
到了4月28日5时56分,14军40师118团2营和3营也对越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经过七个小时的苦战,我军三个营终于在老山主峰会师。
战斗中我军牺牲官兵233人,消灭越军900余人,摧毁越军火炮30余门。

此战中,"白刃格斗英雄连"第14军40师118团8连担负正面主攻任务,先后夺占了54号和53号高地,为中国边防部队攻占老山主峰创造了有利条件。被中央军委授予"老山英雄连"荣誉称号。
老山战役发起的同时,张又侠担任团长的40师119团进攻松毛岭,4月28日6点30分战斗正式打响,仅用时1个小时就取得了胜利。
1984年4月30日,我11军31师,只花费了5个半小时就将者阴山收复。
到了5月15日,14军41师122团只用了一个小时便成功地将八里河东山收复。
这样从4月28日至5月15日共18天的时间,我军收复全部被占土地,大获全胜。
本来,军委计划我军拿下老山之后,如果当面敌情没有大的变化,昆明军区可以撤回主力部队,在6月恢复正常边防斗争状态。然而越军总部不甘心失败,和第2军区共同制定反攻计划,积极调兵遣将,准备夺回老山地区。
昆明军区首长从对面越军的动向中判断出其即将发动大的反攻,于是果断停止撤军调整,部队积极进行准备,随时抗击敌人的反扑。
6月11日,越军出动1个加强团兵力,向我那拉和八里河东山阵地发起了试探性反扑。第14军守备部队坚决进行阻击,将越军全部击退,共歼敌500余人。
7月12日,越军又集结6个团兵力,发动了加强师级规模的反扑,同时猛攻老山、662.6高地、那拉和八里河东山诸阵地。
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足足激战了16个小时。第14军守备部队顽强奋战,在炮兵火力支援下,牢牢守住了绝大部分阵地,彻底粉碎了越军蓄谋已久的大规模反攻,共歼敌3300余人。此战后,越军伤了元气,一时未再轻举妄动,而是积极转入了下一阶段的反攻图谋。
在7月12日大战前后,军委鉴于越军的反攻动向,改变了决策,命令昆明军区尽快将预备队第11军32师调到前线去,并决定从外区调部队入滇参战,从而启动了长达5年多的老山轮战。
根据军委组织部队轮战的指示,昆明军区首长向第14军下达了命令,从7月26日开始,第14军40师与首批轮战的第11军32师逐步交接了老山、662.6高地和那拉地区的防务。
为了加强新上来轮战部队的力量,并传授作战经验,军区决定以第14军41师配属给第11军,仍在八里河东山地区组织防御。另外,抽调第11军31师91团作为第11军和昆明军区的两级预备队,在文山地区休整待命,随时准备出动作战。
双方交接阵地完毕后,8月4日,第14军前指率所属部队(欠41师)回撤至云南马关地区休整。
第14军参加老山首战4个月,一举收复老山各阵地,并击退了越军发动的从加强营到加强师规模的三次大反扑,轮番迎战越军精锐部队步兵313师、356师、312师、316师,均予敌以重创,共计毙伤俘敌副团长以下7200余人,沉重打击了当面之敌,打出了国威军威。
后来拍了一部电视剧《凯旋在子夜》,就是以第14军部队为原型的。
1985年6月,中央军委决议裁撤昆明军区,昆明军区被解散后,云南和贵州两省的武装力量划归成都军区。此外,第11军也被解散,14军承担了巩固云南边境的重任。
根据中央军委的组建合成集团军的相关指示,成都军区以组建了第13、14集团军。经过此次精简整编,第14集团军下辖第31师(原11军31师)、40、41、42师及炮兵第4师、坦克旅、高炮旅。
“白刃格斗英雄连”整编为第14集团军40师118团3营8连。
1986年,14集团军从开远调整到了昆明等地。
1992年9月,14集团军第42师撤编,其辖内第124团划归第41师。
1996年10月,第41师改隶武警部队,执行武警机动师编制,脱离了第14集团军建制。
至此,第14集团军仅剩第31、40师,全都是南方甲种摩步师。
2013年底,第31、40师进行了“师改旅”:
第31师以原装甲团、第92团、炮兵团、部分师机关为基础组建机步第31旅;以第93团、高炮团、部分师机关为基础组建山地步兵第32旅。
第40师以原第118团、装甲团、炮兵团等部为基干组成机歩第42旅;以原第119团、高炮团、师直等部为基干组成丛林山地摩歩第40旅。
2016年2月,成都军区撤编,上述4个旅随14集团军军转隶南部战区陆军。
2017年军改后,以第14集团军为基础编成南部战区陆军第75集团军,机步第42旅改建为南部战区陆军第75集团军特战旅;机步第31旅和山地步兵第32旅转隶南部战区陆军第75集团军,并执行合成旅编制。
同期,丛林山地摩步第40旅转隶西部战区陆军第77集团军执行合成旅编制。
至此,原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的两大甲种摩步师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在新的野战军编成内践行着新时期的强军使命。
“白刃格斗英雄连”的当今传人,为南部战区陆军第75集团军特战某旅3营8连。
(本文所发布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图片

息陬孔猛
缅怀部队时光,眷恋绿色军装。难忘军旅生涯,无悔青春芳华。知遇天下战友,共享部队荣光。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