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商隐“北青萝”

文摘   2024-10-09 00:35   重庆  
这几天觉得自己很俗,心里的那份诗意和浪漫不知何时离我而去,于是便想着赶紧读几首李商隐的诗恢复一下。文字是为了传递信息,可是文字又不只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李商隐的很多诗都很晦涩难懂,因为诗中很多字词的背后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意象。
但是不管你能否读懂,读者们大多都能够感觉到一种很美的氛围,氤氲在身体周围,透过肌肤、穿越毛孔,直抵心灵深处。这就是李商隐诗歌的魅力。下面我想为大家翻译一下这首北青萝。

原文: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翻译:

残破的夕阳渐渐向西落下,最后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落叶,僧人何在?遍山寒云,山路还有几层?还要走多久?

初夜时分,只听见这个僧人在独自敲磬,闲适地靠在一枝青藤上。

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呢?

看吧,寥寥几句就展示了丰富的图景,最后还能感悟人生哲理。从前两句的残破、孤独、衰落、寒冷到第三句的宁静、闲适、绿意盎然,再到最后的看破红尘:大千世界都在那小小微尘之中,没有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对世间的这些琐碎的事和劳什子人有什么爱和恨呢?平平静静,保持心中的安宁才是我该做的。

这首诗里有两处细节,也可以说是表达方式,我很喜欢:

第一处是“初夜磐”,是这个磐的名字叫“初夜”吗?并不是。而是这个僧人于初夜时分敲磐。相类似的表达还有《夜雨寄北》里的“西窗烛”,是这个蜡烛的牌子叫“西窗”?并不是。而是和你依偎在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这种在谓语和宾语之间放置状语的表达方式真的太棒了。“剪西窗烛”、“敲初夜磐”,是不是很棒?也正是因着这种表达方式,李商隐的诗才显得那么美。

汉语作为象形文字,其独美之处就在于你甚至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这些字词放置或排列在一起就是有美感,是那种你看一眼就能感触到的美。

第二处是“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第一眼看到这句话,你可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结合前文背景,你或许会会心一笑。诗人于夕阳西下时分开始爬北青萝山,目的是去拜访这山上一座茅屋里一个孤独的僧人。诗人爬啊爬,就是看不到僧人的踪迹,爬山的小路上尽是深秋的落叶,一点人影也看不到,山上的寒气像云朵一样将整座山团团围住,向上看是看不到头的崎岖山路。这时候,诗人忍不住感叹道:到底还有几层山路要走啊?

这句诗的前后两句中的前两字均是环境描写,后三字均是语言或者说是心理描写。能用寥寥十字展现出这样一副让人身临其境的复杂图景的,也就只有技艺高超的唐代大诗人们能做到了。

我用尽可能有趣的文字将这首诗白话如下:

残破的夕阳渐渐西垂,即将没入山中。山顶有座茅屋,我要到那里去拜访一位孤独的僧人。上山的路上都是落叶,他人在哪儿呢?寒冷的雾气像白云一样笼罩着整座山,上山的路还要走多远啊?夜晚刚刚开始的时候,他轻轻地敲打着磐,悠闲地倚在屋子旁的一枝藤蔓上。大千世界都在那小小微尘里,我为什么要爱和恨呢?

看吧,文字是多了,但完全没有李商隐诗中的那股子意趣和味道。


学法的小名同学
作为一名法律小白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希望能帮到大家,也期待与大家的更多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