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院士 | 形神兼养身心医学之美(下)

健康   健康   2024-08-30 07:38   北京  

点击箭头处“人卫中医”,关注我们哦!!

养神需守静,以敬代静,形神兼养

举凡生命之阴阳、动静、黑白、显隐,是互动关联,同步消长,正反相抵,而辩证统一的。人处在精神、物质、人群三维动态流转的社会复杂系统中,以阴阳平秘、动静有序为常态。现实社会呈现出阳有余而阴不足、动过分而静缺少的状况,烦躁、焦虑、抑郁的情绪心理障碍易致神伤在先,进而发生慢病。直面医学诊疗的实践,形神兼养、养神以守静为点,此为中医药学传承贤哲、调制承平、维护健康的优势。


“守静”使人心净化,志向高远,护真元正气,且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静则一切向善,至善为乾坤万有根基。“心即理”而知行合一,让内心光明打破生命桎梏,确定人生格局,获得人生行为智慧。“守静笃”而致良知,必须通过践履,欲事立,事上炼,事功成落到实处,欲立人而立,塑造人生“气象”,增加心聚定力,达仁而义利事功。


守静,以敬代静而形神兼养。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识得万物合一之“理”,形与神俱,形神兼养,以诚敬存之。敬代静者,“敬”为关键。《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天心人心,心像一面镜子,折射之象能照出任何征象、表象。王弼提出至人“有情而无累”。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宋代周敦颐先生明确称“主静”就是无欲状态,勿自私勿用智,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博,明通公博乃人自然化、和而不同终极理想之要旨。同时指出“太极本无极也”“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形既生矣,神发知也。”定心定力以正中仁义而主静,唯人也得其秀而心灵美。明代陆九渊先生诠释修养须用敬。敬是什么?答曰:“必须先立乎其大者。”大者为宇宙观,寥廓大公又幽深博大,大则识仁,礼归于仁,义德五常是天行健生生不息的力量;大则顺自然,无朴纯素,知常变,知其白而守其黑,既澄明又祛蔽,显隐自如,守静以敬存之。目前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生活中,人心浮动,难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被物化、被抛弃,精神懈怠,消极腐败危险的严峻性增加。何以应对?必当以敬代静,形神兼养,“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处世事以真诚为本,待人以宽厚为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胸有定数,心有定力,养吾浩然之气。宇宙观,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广阔的原发创生的时间空间,任其本真之我明明德而致良知,信仰人类的宿慧去创造美的世界。


形神兼养与实践美学
中华传统文明对儒、释、道的精神修养方法给予高度重视,这些方法也渗灌到中医药学的医疗保健的范畴。目前,“中华医藏”的文史编撰整理工程的大约2000种书籍中,养生学文献有70多种。传承精华,针对现实社会各种特定的人群,如不同性别年龄、不同职场、不同环境选取适用的身心形神兼养的方法,维护生理心理健康。守静的理念各家各派虽有差别,实用方法亦有多种,适应现实、对人们的生存进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且十分重要。形神兼养的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共性的养神道术常有3项特征需要把握:一是坐忘入静,忘掉一切,让心灵瞬间休息;二是吐纳调适呼吸,两耳只闻呼吸之声;三是或坐、或卧、或立,全身放松,一定要舒适。选择各派气功方案中可行者学习实践。
在西学东渐又闭关锁国的二三百年里,许多学者习惯于科技追赶西方,淡化了对国学哲理的体认,忽略了中国人对世界科技文明的伟大创造。然而外国人李约瑟,不懂中文,尽其毕生精力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相关文献、典故等资料,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文明的滴定》,明确提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及相关理论。当今应以历史范畴回归象思维,弘扬形立神生、形神兼养的理念、实践;精、气、神一体,象、数、意融通,气禀与气化整合,传承中国格致学精粹。
格致学,格物致知与致知格物是研究正事良知的智慧学。“格物”,格者正也,物者事也,格物即正事,致良知则需通过处理各种各样普通事物的实践经验。王守仁《传习录》指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事有是非,是非确定,良知则明。致知则应当认真去做事物,若良知能知某物为“非”,必须拒绝去做它,如此为正事。良知是本心的表现,通过良知判断事物的是非,把握人生仁德贤良的潜能,将致良知付诸实践,致知是神识的中心观念。诚意就是正事,医者意也、易也、理也,致知在格物“理”中,意诚则心正,正心无非是诚意,除了正事则无致良知之法。理学派朱熹语录指出:“格物”目的在于“致”我们对永恒的“理”的“知”。说“格物”不言“穷理”,“格物”就形而下之器上,便寻那形而上之道,要知道抽象的理,必须通过具体事物表现。目的是要知道存在外界和我们本性的理。“理”“知”为气禀所致而遮蔽的越多,对事物也能看得越清楚。
格致学是国学原理的载体之一,论形神共俱、形神兼养贯通于中医药学治未病辨证论治的全过程。理学、心学两派,以物我合一将形神关联为生灵万物之魂魄;西方哲学,无论柏拉图的实在论还是康德的永恒论,对精气神一体、形神相辅守护生命的认知都是一致的。中医大家刘完素主火论,李杲气自虚,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著《格致余论》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君相互感、阳亢火盛之论,均倡导守静节养,皆堪称正事良知之规范。医学是人学,离不开经验,经验是格物事成,将“事上炼”落到实处,经验又是致知提高医者心灵智慧的渊薮,经验也是实践美学的成果。美与美感的根源在于内在自然的人化,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理解功能、想象智力等心理要素的确认,古贤哲六艺圆融(礼、乐、射、御、书、数)的经验是“技”近乎于“道”,道生智展示形神的一体,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生灵万物与我并生,象以筑境,境以扬神,形神兼养,法象天地时空,天纲明道,始于混沌又复归混沌,道通为一,无朴纯素。万物生长化收藏,而人类生长壮老已,乃为人的自然化之美;“敦人伦、助教化”“讲仁德,尚和合”,展现身心健康人性之美。


THE

END


【本文选自《王永炎中医药学科论,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商洪才,王燕平,张华敏,杨洪军,张志强。扫描下方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随手点个【在看】传播健康、分享知识~~~

人卫中医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药中心主办。关注人卫中医,领悟岐黄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