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算理、悟算法
巧妙计算9加几
12月5日一年级数学组进行了组内教研,第一节课李辉老师执教《9+几》,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进位加法,理解“凑十法”,培养学生转化思想,发展运算能力。常规积累环节,通过快速计算让学生感受“10加几等于十几”的快捷,接着,让学生寻找9+4的计算方法,通过圈一圈、说一说、写一写让学生体会怎样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用此类方法解决了9+几一类算式计算方法,通过同桌讨论交流初步建立“凑十”的思想方法,学生经过有序写算式,仔细观察发现9加几的规律,感受加数与和的关系,从而可以利用规律快速计算。
自我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下放不够,感悟其它算法的过程和经历不够,所以推进过程中教师存在替代现象,学生缺少时间自己思考、感知内化。
组内教师建议:
教师在提问语言上进步是很大的,而且在个例探究时,充分让学生经历凑十的过程。但枚举时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体会算式之间的关联性,鼓励多种呈现方式,并注意沟通各种方式之间的共性——“凑十法”,从而做到重心下移,真正贴着学生思路走、尊重学生。
第二节课由组内陈安琦老师再次执教《9加几》,整个教学结构的设计与李辉老师的一致,陈老师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再次实践。本节课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是学习8加几、7加几、6加几等进位加法的基础课。让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9+4=13的计算过程,学生通过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初步掌握计算方法,通过枚举练习9+几的算式归纳出解决一类算式的计算方法,并命名“凑十法”,之后有序写出9+几的算式,通过横向或纵向找规律,聚焦和的个位与第二个加数间的关系,找出计算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进行快速计算。
自我反思:
1.学生在经历圈一圈小棒感受“凑十法”的意义时感受不深,缺乏及时的点拨,如9已经很接近10 ,再加几变成10 ,结合小棒图将思考的思路具象呈现出来,再将思路用算式体现出来,先算,再算。
2.枚举练习时,黑板的呈现滞后,导致学生不能共同聚焦观察共性,提炼“凑十法”。
3.找规律的环节,横向观察引导语的针对性不够,那第一个加数都是9 ,那和与第二个加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紧接着学生的概括和发现才更“水到渠成”。还有和的个位比第二个加数少1,少的1去哪里呢?追问的及时性,引发思考。
组内老师评课:
发现和的个位与第二个加数的关系过程中,教师提问不够精确且指向不明确。引导语要更及时和具有针对性。
课后两位老师根据自我反思及组内教师建议,及时在班上用《8加几》进行了重建,在个例寻找8+5计算方法时,整体下放,让学生多样化呈现凑十的过程,充分感悟凑十的思想方法,接着通过寻找解决8加几一类算式的共性,再次深刻感知“凑十法”,寻找规律环节充分让学生观察交流,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逐渐找到规律,并沟通“凑十法”明确规律产生的实质,为运用规律快速计算打下基础。通过再次的实践,两位老师将上一节课中没有呈现出来的地方及时调整,课堂变得更加丰实了。
整个一年级数学组通过此次的教研活动,收获很多,对于这样研究比较成熟的课型,虽然对于课的结构已经了然于心,但要能够呈现出来,完全不够。实践下来有的环节还是会有困难,会有新的思维碰撞。果真“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是常研常新的,“新基础”的课是看不会,听不会的,需要真正的实践才能学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整个组将互相学习,共同督促,认真践行与内化成长。
文字编辑:李辉、陈安琦
图片来源:一年级数学组
审核: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