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研究·固收】 孙彬彬/孟万林
8月初以来,信用和利率其实就已经是背离状态。第一阶段由利率上行触发,信用债性价比偏低、季末非银提前储备流动性等加重了这一调整的过程。市场一度担忧负反馈。但随着市场调整,信用债投资价值有所体现,部分机构积极参与,信用债企稳。但9月以来,信用债收益率下行速度仍然明显弱于利率。
为什么?
信用债流动性偏弱,尤其是期限较长的信用债,市场担忧调整过程中账户的流动性问题。8月份的调整,市场担忧仍在。
此外,流动性偏弱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体投资收益偏低,而非银的资金面仍不宽松,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因而,也表现出现了同业存单、中短期国开债下行幅度也有限的情况。
更为重要在于负债端。一方面是8月调整之后,银行理财大概率要提前储备流动性,9月银行理财的买入力量不会太强;其次,禁止手工补息影响逐步消退,上半年“资产荒”的重要推动力减弱,非银负债端的增速放缓。
历史上有什么信用利差与利率背离的经验借鉴?
以史为鉴,历史上的信用利差与利率走势背离,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对信用风险的担忧,触发因素有超预期违约、宏观环境冲击、政策影响等,也有货币政策宽松、信用分层等原因导致。而背离之后,往往多是信用跟着利率走,继续下行。
四季度怎么看?
市场担忧长债的流动性,但我们回顾7月以来的市场表现可以发现,即使假设相对比较晚参与超长信用债(2024/7/1),最近2个月的投资收益仍然比较不错。
在“资产荒”背景下,即使一些资产有明显的瑕疵,但只要市场方向不改变,有收益的资产仍然会获得一些投资者的高度认可。静态来看,当前信用债已经具备一定投资价值,负债端稳定的机构建议关注中长久期信用债。
近期,信用债呈现出收益率先上行、后震荡(或者称之为缓慢下行),这个过程中,信用利差持续走阔。
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8.5-8.28)信用债收益率持续上行,且上行的速度一度加快,市场一度担忧市场形成负反馈。
第二个阶段(8.29-至今)信用债市场跌势止住,但是由于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信用债利差继续走阔。
第二阶段以来,国债的收益率下行幅度更高,而国开债收益率下行幅度更小,因而用国债统计观察的利差走阔更为明显。
随着近期收益率的回落,实际上,中高等级、中长久期品种信用债表现仍然比较强势。
从8月初,信用和利率其实就已经是背离状态,但第一阶段是信用收益率上行,上行的原因我们在前期报告《信用债调整结束了吗?(2024-08-26)》中做了总结,主要是3点:
第一,8月初,由于央行监管加码,利率出现了明显上行。尽管随后利率又快速回落,但信用债流动性偏弱,利率回调对信用债仍有一定影响。第二,在调整前,信用债市场情绪处于历史高位,信用债投资的性价比明显降低。第三,非银负债端面临一定回调压力,且银行理财面临季末赎回压力,市场有提前做流动性储备的可能。
进入第二阶段后,信用债收益率下行,但信用利差(vs国债)继续走阔。为什么?
2.1. 流动性的担忧?
7月以来,银行间和交易所的非金信用债成交规模出现了明显回落,市场担忧信用债流动性不足,在面对市场冲击的时候,可能出现负债端赎回带来的负反馈冲击。
将银行间和交易所的成交体量拆分来看,这一趋势可能更为清晰。银行间的中票、短融超短融、企业债等交易量最近几个月持续下行,且即使是二永债,在8月末市场企稳前,交易量也有明显下降。交易所的非金信用债成交量趋势同样明显。
流动性偏弱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体投资收益偏低,而非银的资金面仍不宽松,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因而,也表现出现了同业存单、中短期国开债下行幅度也有限的情况。
2.2. 负债端的压力
负债端的压力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从历史来看,银行理财面临季末赎回压力,市场有提前做流动性储备的可能。通过观察银行理财规模的变动,能够观察到,银行理财规模季末一般会有明显的赎回压力。而历史上,实际在季末曾多次出现明显调整。由于各种其他因素,调整的时间可能会略有提前,比如2023年Q3季末调整开始于8月25日,而2023Q2利差的调整实际开始于5月17日前后。当前,已经处于8月下旬,市场有提前做流动性储备的可能。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4月份以来禁止手工补息的影响边际消退,非银的负债端增长动力有所减弱。
首先,我们通过银行的存贷差季节性走势能够观察到,8月份存贷差的回升力度已经略高于往年,显示出禁止手工补息影响的消退。
其次,也是更为直接的,银行近期的增长速度、货基、公募债基等增速最近2个月都有显著放缓。
总结来看,负债端的影响更为核心。一方面是8月调整之后,银行理财大概率要提前储备流动性,9月银行理财的买入力量不会太强;其次,禁止手工补息影响逐步消退,上半年“资产荒”的重要推动力有所减弱,非银负债端的增速有所放缓。
一般而言,利率下行的牛市中,信用利差是跟随压缩的。但历史上,并非这一次出现牛市中的利差上行。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上牛市中的利差上行,进行简单的比较。
2.3. 牛市中的利差上行
我们以8月以来10年期国开债下行和3年AA城投债利差上行作为历史上信用和利率走势背离的识别信号,我们将“在25个交易日内,利率下行幅度14bp及以上,信用利差上行19bp以上”作为标识。
2017年以来,我们识别到2018年~2020年出现了7次比较典型的利率和信用走势背离,2021~2022年没有出现过,2023年5月 出现了一次,然后就是2024年8月以来的走势背离。
对于历史上的几次背离,我们简单回顾其形成原因:
2018年1~3月:货币政策宽松,央行定向降准等,信用利差被动震荡略有走阔。
2018年5~7月:资管新规正式稿落地,市场对于城投融资风险担忧快速上升,后来受2018.7.23支持在建项目融资而出现利差回落。
2018年11~12月:信用利差分化,信用下沉继续推进,高等级信用债信用利差年末上行,但中低等级信用利差继续压缩。
2019年5~7月:包商银行被托管,引发市场出现信用流动性分层,弱资质信用债市场接受度显著下行。
2019年11~12月:2018-2019年民企集中违约,年末市场开始担忧部分北大方正等校办企业信用资质。
2020年2~4月:新冠疫情来袭,货币宽松,利率下行,但市场担忧信用风险和信用债的流动性。
2020年11~12月:永煤事件,市场对信用风险的担忧集中体现。
2023年5~6月:昆明城投等类似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市场对城投信用风险担忧明显上升,同时赶上季末。
总结来看,历史上的信用利差与利率走势背离,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对信用风险的担忧,触发因素有超预期违约、宏观环境冲击、政策影响等,也有货币政策宽松、信用分层等原因导致。
8月初以来,信用和利率其实就已经是背离状态。第一阶段由利率上行触发,信用债性价比偏低、季末非银提前储备流动性等加重了这一调整的过程。市场一度担忧负反馈。但随着市场调整,信用债投资价值有所体现,部分机构积极参与,信用债企稳。但9月以来,信用债收益率下行速度仍然明显弱于利率。
为什么?
信用债流动性偏弱,尤其是期限较长的信用债,市场担忧调整过程中账户的流动性问题。8月份的调整,市场担忧仍在。
此外,流动性偏弱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体投资收益偏低,而非银的资金面仍不宽松,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因而,也表现出现了同业存单、中短期国开债下行幅度也有限的情况。
更为重要在于负债端。一方面是8月调整之后,银行理财大概率要提前储备流动性,9月银行理财的买入力量不会太强;其次,禁止手工补息影响逐步消退,上半年“资产荒”的重要推动力减弱,非银负债端的增速放缓。
历史上有什么信用利差与利率背离的经验借鉴?
以史为鉴,历史上的信用利差与利率走势背离,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对信用风险的担忧,触发因素有超预期违约、宏观环境冲击、政策影响等,也有货币政策宽松、信用分层等原因导致。而背离之后,往往多是信用跟着利率走,继续下行。
四季度怎么看?
市场担忧长债的流动性,但我们回顾7月以来的市场表现可以发现,即使假设相对比较晚参与超长信用债(2024/7/1),最近2个月的投资收益仍然比较不错。
在“资产荒”背景下,即使一些资产有明显的瑕疵,但只要市场方向不改变,有收益的资产仍然会获得一些投资者的高度认可。静态来看,当前信用债已经具备一定投资价值,负债端稳定的机构建议关注中长久期信用债。
1、数据统计或有遗漏: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统计方法的差异、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或更新延迟,可能导致部分分析结果存在偏差。
2、宏观经济表现超预期:宏观经济环境和财政政策是影响债券市场的关键因素。如果宏观环境出现超预期的变化,如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率波动或外部经济冲击等,可能会对信用值市场表现形成影响。
3、信用风险事件发展超预期:若出现信用舆情事件,可能会对信用债市场形成短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