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说,你的大题就在这八个老师的论文里,(不算彭兰,喻国明老师哈!)

文摘   教育   2024-10-16 18:55   英国  
后台回复【瓦家择校】:
领取《新传主流院校考查题风总结》
后台回复:“25公益群”“25考研”
或添加小助手:泡芙 waluojia54 / 糖藕 waluojia59
加入25考研群




“如果能重来,我要背彭兰。
背了还不行,要看喻国明。”

是不是对这样的话很熟悉?的确,每一个同学都很懂喻国明老师和彭兰老师。

其中彭兰老师——毕竟她的《网络传播概论》(无论第四版还是第五版)已经成为我们每个同学的标配,而且她的论文例如写人工智能的“彭三篇”(《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新挑战》)已经成为了每个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上个星期,我们又推了她今年的新作《智能传播中的人类行动者》、《界限的漂移与主体性的守护:智能化内容生产潮流下人的主体性问题反思》、《传播活动中作为转义者的智能技术及其作用机制》。

而我们看到媒介的新现象,想要了解如何去思考,就会看喻国明老师的作品。喻国明老师不仅高产而且稳产,内容涵盖新技术的方方面面。而且最厉害的还是既快又有体系,说快,有时候这个月出事件,下个月知网就出了解读(Sora就是如此)说体系,喻国明老师不光有论文,还有许多著作,还有一本《网络新媒体导论》,可以说是顶中顶。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著作多。但是只看这两位老师的作品,可能还是会让我们犯嘀咕:这样真的够吗?而且彭、喻两位老师比较关注技术领域,万一我们学校比较保守,考技术比较少怎么办呢?

没关系。今天除了这两位老师,我们还要介绍八位猛人。他们或是在某一方面卓有成就,是我们搞懂一块知识所必须细读、深耕的学者。或是多点开花,几乎以“百科全书式”为我们准备每个热点的解读。或是干货夸张到爆,几乎句句是金句,段段有案例……

别嫌多,搞定他们,就够了!


胡正荣:中流砥柱,考研之友



2020年我们做过一个推送,同样是介绍新传值得关注的老师。那时候我们第一位是陈力丹老师。毕竟,作为中国新传学界的宗师级人物,《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主创者,陈力丹老师的地位对我们来说无可置疑。但后来陈力丹老师因为年龄逐渐隐退,作品也回归马恩著作研读,对我们考研同学来说难度太高。那么,谁能接替陈力丹老师,成为考研必读重量级学者名单中的第一位呢?


我的答案是明确的:这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前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老师。

选择胡正荣老师,当然第一点是他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和专业度。作为社科院的所长,他的态度几乎可以看作是这个领域的标准答案。但是对于考研同学来说,我还想强调一点的是他和考研内容超级高的契合度。

先说基本的题材的契合度,很多同学都问我:当下的新传考研有哪些热点?专题这么多应该先做哪个后做哪个?其实,你一搜胡正荣老师的知网著作,就明白了。


胡正荣老师研究的几乎每个点,都是卡到我们现在中国新传考题的主流上,媒介融合、国际传播、智能媒体、AIGC、主流舆论格局……一句话,就是“正”

不仅题材正,内容也正——胡正荣老师的协作风格非常适合同学们学习和模仿,段落结构从小标题到具体内容非常正统,不晦涩、不艰深、不炫技,金句多、案例多、观点多。有时候甚至感觉,把胡老师的文章稍微拆解,标答不过如此了。

推荐的文章非常多,其实我们在100篇里也分享了不少,《全媒体时代主流舆论格局构建研究》、《新闻传播学历史使命与自主知识体系特征》、《颠覆与重构:AIGC的效用危机与媒介生态格局转化》、《历史、变革与赋能:AIGC与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着力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说实话,你看了,这一个专题就有了!


郑保卫:学术长者,马新必读

人人都知道马新观重要,而且会越来越重要。但不可避免的是:它也是最复杂且最难记忆的一个部分,尤其是领导人的新闻传播思想,一直让人觉得很不好掌握。但郑保卫老师,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领导人(替换了一下名字哦,大家懂得)新闻思想讲义》的作者,中国新闻学界的著名学者兼长者,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我们打开“马新观”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基本特点及思想启示》这一篇文章,几乎就可以把马新观中国化方方面面讲清楚。


今年我们学郑保卫老师的作品,更多的就是他对于总书记文化思想的阐述。人人都知道总书记的文化思想重要。但是,总书记的文化思想非常博大,我们的教科书又没有系统讲解。难免会让人觉得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起。那么,郑保卫老师的作品就非常值得你读了。《领导人(同上)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发展逻辑与实现路径》、《领导人(同上)新闻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理论精要与实践路径——兼谈学习贯彻领导人(同上)文化思想》、《学习贯彻领导人(同上)文化思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新发展马克思 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贡献》、《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建构主流舆论新格局》,阅读这些,可以很快对总书记的文化思想、新闻论述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和掌握。如果学校红且专的同学,不得不看!


张志安:理实并进,舆论大家

在所有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老师中,张志安老师可以说是人气最高的几位之一。这并不仅仅因为张老师的儒雅亲和的气质,也因为他始终关注公共的社会关怀和理实兼备的学术功底。他给人的感觉曾经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舆论和纸媒方面,但现在张志安老师的研究领域已经延伸到了诸多新锐议题,包括数字新闻、公共传播、媒介改革等多个方面。而且许多都是新传的重要考点。


具体而言,考研人读张志安老师可以关注这几篇文章:首推《内容、渠道、价值 : 平台重塑新闻业的问题与对策》平台与新闻业可以说是新闻理论近年来非常重要的一道大题,然后是《文明交流互鉴视角下的全球性交往与传播主体多元化》、《增强“虚拟现实”: AIGC 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质生产力》,这两篇文章一外一内,正好卡住了中华文化如何传播这两个点。然后去年的文章《平台化突围:媒体客户端开启2.0阶段》(新闻客户端可能是今年媒介融合新重点)、《网络暴力治理中的媒体责任》(对网络暴力的起源与治理,尤其是具体引导方法有详细分析)也可以仔细阅读。


常江:数字新闻,非“常”惊人

自21年以来,长期波澜不惊的新闻学领域,开始波涛汹涌。一场名为数字新闻学的汹涌变革,正让新闻学出现我们未曾想过的变化。然而,这也让我们的新闻学考题变得越发具有不确定性,新闻介入性,新闻透明性,新闻情感性、这些都是什么?新闻学怎么变成这样了?有没有什么人能拯救我们,让我们一口气把这个领域的变化都看明白看透?有,这个人就是常江。

提到常江许多同学都会说他的风度翩翩,学术男神。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常江老师首先是考研人,尤其是考那些新闻理论题目出的多的学校的同学的男神。你看看他的作品就知道,很少有一位老师,能如此集中的在新闻理论各个领域深入、全面、密集的进行探索。我怀疑常江老师的论文是在按照一本《数字新闻学》的各个章节在写。当然,他也有对当下数字生态的其他课题有所研究。

所以你读常江老师的文章,首要的是读数字新闻学的各个系列:比如《数字媒体生态、流量经济与新闻业的文化再造》(去年流量考的很多)、《数字新闻样态创新:数据、体验与仪式》、《数字新闻生态:概念基础与结构特征》、《作为关系的新闻:数字时代新闻的再定义》,整体了解数字新闻是什么。然后,是人工智能部分《自动化的困境:AI、数字媒体生态与“后人类”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应用、趋势与反思》《、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国际传播:趋势与检视》。然后是其他的重要文章。当然,常江老师的难度是有一点的。但是比起收获,又算得了什么呢?


黄楚新:百科全书,热点宝藏


如果你考试只有一周,只来得及看一个人的论文,那你应该看谁的?我不一定会推荐你看彭兰、喻国明,也不一定是胡翼青、刘海龙,而是黄楚新老师。作为《新媒体蓝皮书》的副主编与主创之一,黄楚新老师高产稳产,更关键的是黄老师的文章非常全面的盖到了各个考察热点,而且比胡正荣老师偏官方、正统、宏观而言,还兼顾了许多具体实践与技术新现象。从内容上看,黄楚新老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许多文章长度适中,知识密度却很高,方方面面都答到,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专题,对于需要快速复习的我们简直不能再实用了,对了,搜黄楚新老师的文章,还可以看到他的许多报告,也非常有用。

今年读黄楚新老师的文章,首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闻传播高质量发展进路》,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核心热点,必须要掌握。《论全媒体时代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同样如此,也是一道很可能考察的高频大题。《智能升维与生态重塑: 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进路》可以作为县级融媒体发展题目的最新标答。《我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ChatGPT对新闻传播的机遇变革与风险隐忧》、《网络微短剧:影视行业的新风口与新挑战》、《数智时代我国地市级媒体融合的 发展特征与趋势展望》都是我说的“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专题”。


方兴东:网络传播,一代教父

作为一名90后,当我写下方兴东这个名字的时候其实有一种莫名的怀旧情绪。如果我们写互联网30年,是旁观者。方兴东老师则是入局者。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正是通过他的科普知道了互联网这种东西。他就是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教父和领军人,博客的命名者,和张朝阳、雷军一起,中国互联网不折不扣的第一代旗手。


我万没有想到的是将近30年过去了,方兴东老师仍然笔耕不缀,更没有想到,30年过去之后,能用这样的方式介绍方老师——目标是网传、新媒体方向的院校(如北邮、北师等),或者考题考网络比较多的的同学,请一定要读方老师去年和今年的文章!不说别的,网络传播考的多的学校很有可能考网络30年,而网络传播30年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方兴东老师的论文了。《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互联网30年:演进趋势与格局展望》、《中国网络舆论30年:从内容驱动走向数据驱动》、《中国网络治理30年:“一体多元模式”的演进历程与规律启示》《、中国媒体融合30年:基于政策的视角》、《中国互联网30年:一种网民群体画像的视角——基于创新扩散理论重新发现中国互联网的力量与变革之源》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ChatGPT的传播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解析社交媒体主导权的终结与智能媒体的崛起》、《ChatGPT革命的理性研判与中国对策——如何辨析ChatGPT的颠覆性变革逻辑和未来趋势》、《国内—国际融合传播:信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新格局》、《Sora冲击波与国际传播新秩序——智能传播下国际传播新生态、新逻辑和新趋势》、《Sora 冲击波下的媒体融合——重新理解媒体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也很值得一读。

也许一开始读方老师的文章你会觉得它有点难,读完以后你得到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对互联网逻辑的透视和对于未来的洞察力,这正是网传要关注的。


史安斌:全球视野,名校必读

近年来,许多顶尖学校的出题内容出现了一个变化:就是题目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热点,也涉及到了全球热点。这就造成一个困惑,作为平常很难接触到海外传媒的同学来说,“西方那一套”我们从哪里了解?从哪里看呢?


如果你也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史安斌老师就是你的答案!史安斌老师长期关注全球的新闻传播现象和趋势,并且一直以来都会作出最有价值的总结。例如他的《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系列,不仅包括整体的趋势,还包括大量的具体案例。《2024年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基于五大议题的分析与展望》、《2023年全球网络媒体的“乱”与“变”:基于PEST框架的省思》、《2023年国际传播研究的新动向:基于三组关系的主题分析》三篇帮你了解全球动态。《迈入“融合性真实”: 文生视频技术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塑》对sora的分析,《迈向“平台世界主义”: 数智时代国际传播前瞻》对国际传播的趋势的指南也很值得了解。还有史老师关于文化出海、“数字华流”的论述,可以为我们分析《黑神话》这样的作品还有分析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提供重要借鉴!


胡翼青:反思探索,卓尔不群


我们的学术之旅由谁结束呢?想想老师们的要求就明白了。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在说,想要独树一帜的见解,有深度有亮点,有批判性思维。怎么学?答案是,看胡翼青老师的论文。

胡翼青老师的论文常常出现“反思”、“再论”、“再思考”、“再度”、“重访”“追问”,这些并不是平白出现。胡翼青老师是最具突破性、反思性的作者之一。他对于后真相、新闻专业主义、媒介融合、媒介基础设施这些热点,总是能够不落窠臼,提供更加深入的见解。当我们在做题答题的时候,如果能够学到三分胡老师的思维,就能给题目増添十分的亮色。

不过,胡老师的文章和其他人不一样,不能按时间读,因为很多思考是有门槛的。我会推荐《“媒介世”:物质性语境下传播理论研究的演进》这个看起来晦涩的名字让你会忽略它,但你读完以后你会感到简直炸裂:怎么可能有人能把10万字的内容塞到一篇短短文章里?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谁给了他这样的脑子?但是读完你真的会这样想!《媒介理论范式的兴起:基于不同学派的比较分析》不看这一篇,你真的很难搞懂技术学派究竟在讲什么!我甚至觉得这篇文章应该放到所有的参考书里。然后,是他的《媒介环境学经典理论重访》系列。接下来,我建议大家自由探索——因为他的文章,很多时候给你的不是考察知识,而是思维提升,你会感觉到,还有这样的思路,这样的逻辑。所以,这也是我放到最后的原因:当你感觉自己已经非常扎实的时候,也许他会让你又有新的突破!

以上就是我们对八位老师的介绍,我们的100天带读论文,以及冲刺课里,也融入了这些老师们的新观点、新想法。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吸取老师的思想精华,写出最好的答案!




更多的研究方法
更多难题、偏题、怪题
正在进行的冲刺班都可以帮到你:
直接列考点,圈重点,
时间来不及了没关系,许多难点直给答案,背就完事儿!


编辑:瓦叔 团子  ‍‍‍‍‍

 撰文:瓦叔         ‍‍‍‍‍‍‍‍‍‍‍‍‍‍‍‍‍‍‍‍‍‍‍‍‍‍‍‍‍‍‍‍‍‍‍‍‍‍‍‍‍‍‍‍‍‍‍‍‍‍‍

 排版:李子         ‍‍






瓦叔讲传播
(原ID:传播学考研必读)分享新闻传播考研、考博话题,以及关于新闻、传播、舆论、科技与相关热点议题分析讨论。在这个新闻传播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前进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