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量化私募的核心,而非代码

文摘   2024-11-18 07:59   上海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最近一家新晋百亿量化私募由于老板被美国联邦法院指控“窃取”前东家代码以及离职员工在网络平台上曝光其“压榨”实习生而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离职员工手撕前东家的剧本我们见过太多,也是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但这种事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去评判。

无论从商业道德还是法律准则的角度,我们坚决反对任何窃取商业机密的行为。但这件事目前还处在取证沟通阶段,起诉不代表判决,且这是三年前的事,中间的取证沟通过程可能曲折而漫长,在最终判决下来前无法定性。

当前从专业角度,我们想重点讨论的是,有没有那种神仙代码,因子一直不会失效,拿到后就能够让量化私募持续做出稳健的超额收益,并迅速达到百亿规模。

并进一步思考,什么才是一家量化私募的核心,如何去选择一家真正靠谱的量化私募。

量化投资本来就是舶来品,如今大名鼎鼎的量化私募的创始人大多有海外投资机构的工作经验,比如MH的创始人曾任职千禧年基金,JK的创始人曾任职世坤投资、YF的创始人曾任职Two Sigma。

只要不违反法律和竞业协议,将过去在美国市场上形成的投资方法论用于中国市场这件事本身是值得鼓励的,过去几年量化投资确实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较大的成功。诞生了多家百亿私募及几家千亿级别的私募,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收益特征产品。

市场的普遍认知是,由于A股市场相对不完善,散户较多,流动性较好,所以比较容易做出超额收益。国外跑不出超额的模型在国内轻松能获得20%的年化超额收益。

不可否认,A股市场有效性不如成熟市场,阶段性是可以做出不错的超额收益的,比如2021-2023年,量化投资超额和规模齐飞。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又是一个波动极其剧烈的地方,永远无法“躺赢”。

比如今年年初,微盘股崩盘导致很多量化一个月就把过去两年的收益全亏回去了。9月份市场好起来,但超额却很难做,原因是成分股里面各种妖股横行,游资主导的市场挑战着传统的量价因子的选股逻辑。基差波动巨大使得某头部量化私募直接宣布放弃量化中性产品。

以上是市场层面的,还有政策层面。无论是从舆论还是监管,对量化投资是并不友好的,正因为市场不完善,不可能任由量化投资自由发挥。对于量化管理人来说,面对极端行情时,监管的政策风险有时是压倒一切的。理解监管思路,保持沟通顺畅,根据政策调整策略是关乎生死存亡的。

以上这些都不是一个固定的代码或模型能够解决的。

说市场不完善吧,A股其实又是一个非常卷的地方。传统的量价因子以飞快的速度失效,要想持续做出稳定的超额,必须始终挖掘新的量价逻辑,必须寻求量价以外的价值或者另类因子,必须持续迭代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量化私募在拼什么?核心是人才,聪明和勤奋缺一不可。此外还有数据和硬件上的军备竞赛,唯有如此才可能在这么卷的市场里生存下来。

回到主题,我们认为量化私募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包括能够持续挖掘出有效因子的投研人员、能够和监管流畅沟通并及时领悟规则的合规运营人员、能够向客户传递公司的专业和价值观的市场人员。这些绝非某个单一的代码或者模型所能替代。

量化投资确实是个很卷的领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匹配公司的价值观和要求,所以有人被淘汰才是正常的。

从客户的角度,真正能持续创造出稳健的收益才是关键。 比如这家量化私募之所以能够迅速做到百亿,源自机构资金的认可。机构可都是极其理性的,选择这家私募的原因大概率是他们认可收益和投资逻辑和风控,比如它在大家普遍觉得难做的中性产品上今年依然有超过8%的收益。此外也认可该私募行业首创的管理费和超额收益二选一的让利客户行为。

今年以来,量化投资几经波折,是超额极其难做的一年。

无论是对于量化投资这个行业还是某个特定的公司,它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量化这个品种,我们要相信周期性,超额难做和好做的阶段呈现周期性特点,逆势布局往往有意外收获。

而对于某个公司,我们更应该关注本质的东西,即这个公司的团队是否一如既往地坚持他们的专业和价值观,以及规模上去后超额收益是否依然能打。

吃瓜归吃瓜,投资还是要回归理性和专业!

探普学堂
探普学堂是专业的基金投教内容平台,包括直播、课程、研报、产品路演等。同时提供一站式基金投顾科技平台,高度灵活可定制的基金资管服务,先进的基金评价及组合策略研发体系(基金投研平台网址:ifa.tanpuyun.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