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萍︱沉甸甸的乡愁:序方秀英《时光里的村庄》

文摘   2024-07-24 19:00   浙江  

《时光里的村庄》

方秀英 著

宁波出版社2024年第一版



沉甸甸的乡愁

序方秀英《时光里的村庄》

︱赵淑萍

         “天下旅游,宁海开游”,宁海是一个令人心仪的地方。不仅有灵山秀水,还有丰富的人文底蕴。自宋以降,叶梦鼎、胡三省、方孝孺、童保喧、柔石、潘天寿等名人都耳熟能详。那前童古镇的小桥流水、浙东大峡谷的清流飞瀑,许家山的沧桑石屋都引人入胜。

       但是,作为一个外客,对宁海的印象还是碎片化的。读方秀英《时光里的村庄》后,胸中就有了一个立体的多元的宁海,无论是从地理坐标还是从时间轴上。而且,这个宁海,活色生香,有颜色,有味道,还有温度。  


  作者是从宁海大山里出来的女儿。那个叫“山上方”的村庄,其实是“山藏方”。方孝孺当年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罹灭十族之祸,其家溪上方被毁,同族方克浩逃难至此山上匿居,于是,保留下方氏的一脉骨血。作者从“山上方”开始,带着读者进行了纸上的行旅,如下畈村、梅花村、平岩村、葛家村、眠牛山、王爱山、前童、白溪等。告诉你这些地方的人文掌故、风土物华。因为她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故园家山的熟稔,文中满满都是干货。她钩沉历史,告诉你那些时光深处的故事,比如平岩村的植棉往事,山洋村的革命事迹、一市曾经的繁华、王石岙的“八一大台风”。读《石镜精舍门前》一文,很是动容。笔者也数次去过前童,却从来未去石镜精舍。这曾经是个闻名遐迩的书院,大儒坐镇,才俊云集,书香萦绕。如今,在南岙,荒凉萧条,仅有方孝孺手植的几棵古柏坚强地屹立着。“眼前的精舍,厚重木门关住了寂寞与落寞,怎一个荒字了得。院落青草萋萋,是覆盆子和里蒜的天地。三楹瓦屋,外墙斑驳,梁柱败落。中厅立着方孝孺先生的雕像,满面尘灰,上悬‘人间正气’匾额。”看到此处,我心戚戚。那是对圣贤的景仰,也是对斯文之地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痛心。她向你描述乡村振兴、“千万工程”中乡村的勃勃生机。比如网红村大佳何镇葛家村。“走进村里,浓厚的乡间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忆耕馆,仙绒美术馆、和美院、贝壳园……这些报道里出现过的景点在眼前完美呈现。这里的村民都非常热情,很多院子的门都是敞开的,游客经过,会热情相邀,纯朴亲和如家人。”虽然,宁海离宁波城区不远,但是,在作者纵横开阖、驾驭自如的讲述中,心灵的距离也愈来愈近。


  作者的父亲,是一位手艺人,一生走南闯北,早年在宁海深山为乡民打造雕花木器,后来到甘肃青海等地从事佛像雕塑。在父亲的影响下,作者也酷爱绘画、雕凿等手艺。也许,由此滋生的是对非遗的深厚的兴趣。她赴前童行会,观察鼓亭、抬阁、秋千,她探访古戏台,调研千工床制作,还采访了不少非遗传承人。如“克隆”古戏台的葛招龙,如守护宁海平调的唐洁妃、叶全民,如凭着记忆整理白峤乱弹剧本的陈孝渊等。非遗是真实的历史见证,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认同。关注那些濒危的非遗项目,为此发声,本身就是一种传承。而且,不仅需要热忱,还需要有专业的修养。作为一位文学老师,她在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方面下了相当的功夫。

       宁海美食众多。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桑洲看油菜花,品尝麦饼和青麻糍,齿颊留香,余味悠长,这也是我对宁海心仪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文中专门有美食的章节。鲜美的长街蛏子,清香的艾青麻糍、清冽的番薯烧、热腾腾的冬至圆、昔日农家厚实的十二大碗,爱心甜点炒粉糕等。这些美食中有亲情、乡情。写到美食,作者那纵横古今的笔顿时就变得纤巧、细腻,时时的触动了舌尖上的味蕾,同时也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整本文集,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愁。质朴的文字,亲切平和的讲述中,蕴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殷殷深情。同时,不乏新颖的视角和巧思。


       作者和我,是志趣相投的文友,也是开放大学系统的同仁。我和她共同任教《地域文化》课程。这门课曾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我们也同时入选了《地域文化》名师团队。这对我们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激励着我们除了在文学领域耕耘,同时,也积极投入到地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中。《时光里的村庄》既有一定的文学性、学术性,还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是温暖的,也是厚重的。让我们留住乡愁,让地域文化“活”起来。


插图均为宁海景色

摄影:尤才彬


作者简介

      赵淑萍,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多次获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年度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获第十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大河奔流工作室
坚持文学性和原创性。不追新闻热点,不求轰动效应。说真正想说的话,写时过境迁仍然可读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