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新质生产力?关键是构建新型领导力!

百科   2025-01-13 07:02   北京  




 引言

1939年,毛主席在《共产党人》的发刊词中,总结了18年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这些法宝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今天,它们的价值依然不减。事实上,如果没有对这三大法宝的深刻理解和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可能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而在这三大法宝中,执政党的领导力是核心,它是我国所有社会关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竞争力、成员的先进性和整体的战斗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的挑战从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确立基本政治经济制度,转变为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们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全球局势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他指出,长期执政的党面临着思维惯性和行为惰性的挑战,一些旧观念和方法容易固化为习惯,而队伍的发展壮大也带来了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总书记提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回答好六个主要问题,包括如何保持初心和使命、统一思想和行动、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由人民监督政府”和“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1

 领导力的核心作用

在我看来,“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无论是“笔杆子”、“枪杆子”还是“钱袋子”,它们的运作都依赖于理想、信念、政策和策略,但真正起核心作用的还是领导力。这体现在我们党如何选拔人才、制定政策、推动发展路径上。换句话说,就是“仗怎么打,兵怎么练”。

在一次湖南省委党校的交流中,我将“朱日和合同训练基地”的功能与党校的功能进行了类比,强调的正是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使命任务”训人育人的理念。战争形态的变化要求军队推进新质全域战斗力;科技和经济形态的变化要求我们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转型。“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对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阶段性、变革性、跃迁性特征的一个描述。



2

 新质生产力的误解


最近,市面上有一些对“新质生产力”的曲解甚至误解,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现象,也显得极不严肃。“新质生产力”学说由政府传导到民间,本意是中央对发展趋势和策略的方向性引导。然而,有些人不明就里地高谈阔论,甚至生造衍生概念,这种行为不仅是无知和虚伪的体现,也是一种典型的熵增现象。过度解读“新质生产力”这几个字,就像“手指月”一样,看似指向月亮,实际上只是手指本身。

分析和界定生产力的演进状态,是一个严肃而缜密的科学与系统工程,涉及科技、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全景式洞察。这绝不是用一个“全要素生产率”公式就能概括的。“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是基础科研、技术创新和场景开发的融合,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极大地缩短了各领域技术迭代的周期,从而实现了跃迁效应。



3

 政府应对新质生产力的举措


两年前,一些人炒作“元宇宙”概念,主要是出于商业目的。全球严肃的学术平台和科技媒体从未将“Metaverse”视为技术革命的热点,可能几年后它会变得重要。而在我国,所谓的“元宇宙”其实就是将VR/AR技术换了个包装,用UE(虚幻引擎)生成“虚拟人”或虚拟社会场景,出几本畅销书,就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利。许多产品的创新开发不过是应用层面的改进,当年UE开发出来时,或许可以称得上新质生产力。

那么,政府层面应对“新质生产力”的合理举措是什么呢?是用政策文件、理论文章、官员讲话进行宣贯,还是给那些“领用”新质生产力的人士、机构提供财政补贴、名誉头衔和要素分配机会?这些都不是最佳选择。政府真正应该做的是刷新对科技创新活动、新经济业态、新型创新主体、新型商业模式和新社会治理的认知;有效更新各级官员的知识结构,保持和强化对专业问题的热情、对基本规律的尊重和对常识的敬畏。归根结底,关键是推进领导力的升级。



4

 领导力面临的挑战


领导力主要是针对各类领导者而言的,也就是那些起关键作用的少数人。有些地方,政府财力和社会民力之所以抗风险能力低、抗周期能力弱,问题往往出在这些关键少数身上。有的老百姓甚至认为,只要他们不瞎搞就谢天谢地了。当前,从社会学视角观察我国各层级、各领域的领导力,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1. 看不见真正的变化:


一些领导者容易听到树林子里的叽叽喳喳,却误以为这就是大千世界生态演进的全部。他们以为自己掌握了事情的全貌,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去解构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的领导者将自己擅长于某个专业体系的能力平移到别的专业体系,这其实是风险很大的行为,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底层认识,否则会造成一系列的被动甚至损失。

2. 看不懂真正的技术:


虽然主观上愿意花时间研究技术问题,但作为非专业人士所能理解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局部的、视角也不全。许多新技术本身就不确定,处于快速演进之中,有时连称谓都管不了多久。由于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一句顶很多句,因而会带来连锁反应,下面的人就习惯性地跟着领导讲概念、讲愿景、大谈理念,自以为讲对了。还有的领导者干脆以自己不懂就不去懂,避之不及,不管它是否有生命力、有成长性。

3. 不会推真正的转型:


转型的实质是什么?是新瓶装旧酒?还是老牛拉新车?基本可以否定这种情形。因为支持转型的力量要么是需求驱动,要么是技术创新,要么是赛道消失后的“逼上梁山”。有不少经历市场周期洗礼后还活着的企业,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可以说是拿命换回来的。也就是说,推进转型个人有风险,不转型对地方、对企业有风险。试问,有多少人愿意赌上前途去推进一个地方的发展转型?



5

 构建系统性新型领导力


那么,如何看待构建系统性新型领导力,推进公共治理和社会发展层面的领导力升级呢?

领导力与实事求是正相关。学历高但能力低的干部不在少数,在地方上很难服众,有的根本不懂带队伍,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效应,相反压制了基层优秀干部的积极性和上升通道。相应的,学历不突出但历练丰富、能力强的干部也不在少数,他们过早地遇上“天花板”。干部选拔制度只要不实事求是,就会出问题。市、县两级和国企、园区方面的情况比较明显。

领导者当不好“运动员”,也基本当不好“教练员”,但一定要当好“裁判员”和“领队”。不是不会当,而是不能当,领导者不需要将自己塑造成“万用表”、“万能工”,比谁都高明。公权性影响力本身是岗位平台带来的,实施领导行为一定是合乎其角色需要、契合工作任务、体现发展和治理规划。

专业共识是一种长期修炼的养成,是领导者保持对技术和专业精神的敬畏。除非领导者本人曾经亲自下场做过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取得过卓越的业绩,否则就应尽可能少地对一线创新活动作专业性指导,而应主要从社会生活的真情实感中,建立真切的认知体系,说人话、听人话。


生发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型生产关系,关键是构建政府和社会的新型领导力。只有通过不断提升领导力,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参考:罗晴秋   悟空研究院 )


您看呢?欢迎留言,及直接联系沟通  转发点赞,手有余香


谭长春,知名管理专家,华夏基石首席专家,网易财经名家,福布斯全球战略研究专家。可乐-华为-茅TAI价值输出者,曾就职于可乐等全球四大第一国际品牌。《企业管理》《企业家》《销售与管理》、中国生产力特邀专家,中国市场总监认证A级教授。书籍《要学就学真华为》《新快消》等作者。咨询、培训等合作请电话联系:向老师:184-0168-7078


老板管企业
中国企业管理之队-中国营销引擎-中国销售部队联合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