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与藏象

文摘   健康   2024-10-24 20:02   山东  

《素问·刺禁论》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后世医家多认为这段话并不是从解剖学的角度谈论五脏,而是从天人相应、脏腑阴阳的角度,对脏腑生理功能特点的说明,所以此段论述被认为是后世“脏气升降”的一个源头。
1《刺禁论》问答间存在问题
结合后世学者所论,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刺禁论》这段著名的论述,绝非实体解剖位置,是古人从五行脏气升降角度对五脏功能的概括。然而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也是后世诸多注家有意无意间所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刺禁论》中关于刺禁部位的提问与回答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也就是《刺禁论》中问之以“实体解剖位置”,而答之以“功能五脏模型”的脱节情况。
所以很明显,《刺禁论》此处的回答将“功能五脏”与“实体五脏”混为一谈。近现代一些医家可能注意到这一问题,在对《素问·刺禁论》进行注解时,有试图将《刺禁论》中这段话从解剖位置的角度进行论述的尝试,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追根溯源,造成以上这种混乱的原因与中医藏象相关理论的发展有关,中医藏象学术的发展很明显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内经》对“实体五脏”的认识。从中医发展历史来看,古人肯定是首先在考察了实体脏腑的形态、部位之后,才形成了脏腑器官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内经》对五脏解剖部位也有较为明确的论述,如《灵枢·本脏》云:“肝大则逼胃迫咽,……肝高则上支贲(鬲)”;《灵枢·论勇》言:“肝举而胆横”,可见肝的解剖位置当在膈下偏右,毗邻胃胆。《灵枢·九针》曰:“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难经·四十二难》则有肝、肺等脏重量、分叶的描述,均说明古代医家对实体脏器已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2《刺禁论》问答间存在的问题的由来
从医疗角度来说,限于当时发展及认识水平,古人掌握的粗糙的实体解剖知识,很难为临床诊治疾病的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古人就将当时流行的解释天地运行规律的学说引入医学领域,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指导治疗。
可能受传统方位观念等的影响,古人对“五”这个数字特别的重视,习惯把事物分为五类,此种以五为分类的方法广泛的运用于各个方面,古人的这种习惯最终凝成了五行学说。一般来讲五行有两重意义:第一重就是视五行为五种基本的元素,即金木水火土;再一重意思就是将五行不再看作是单纯的五种物质元素,五行成了一种抽象的命名符号,同时对五行的相互关系作了规定。古人广泛的将五行与天地间的事物进行对应与关联,以致于使五行成为解释天地间一切事物根本原理的一种学说。五行作为当时被用来解释天地间一切事物根本原理的一种学说,自然很容易在中医领域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行被引入人体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医藏象理论的形成与稳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目前《内经》及其他一些文献还有一些与现行五行与脏腑配属不一致的情况,应该就是现行五行与脏腑配属还未最后成型稳定时的遗迹。如《礼记·月令》的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相配。其他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这样的记载:“胃气黄,黄者土气也。”又如马王堆《阴阳十一脉》中记载:“太阴脉是胃脉也,被胃。”
很明显《内经》在构建中医藏象理论时,是以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展开的,这也是为什么《黄帝内经》绝大部分篇章以功能模型描述五脏系统,典型的如《素问》中“金匮真言论篇”、“阴阳应象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等。
由于古人对脏器“实体功能”的认识不足、把握困难,因此古人从“天人相应”角度出发,将当时流行的用以解释天地间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学说,诸如精气、阴阳、五行等引入到中医理论当中,同时运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思维方法,尝试从人体的外在功能表现出发,去把握内脏的整体功能,这样一来古人就成功的绕开了对“实体器官”认识不足的困难,而古人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样做的成功,最后也终于导致中医学的“脏腑”概念由“实体脏腑”逐渐转化为“功能脏腑”。
《刺禁论》所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这一段,即为作者对功能五脏的高度概括,由于脏腑概念的含义经历了从解剖实体器官到功能脏腑的演变,应该说这种演变自然到在古代大多数医家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发生完成了,因此《内经》中存在将功能五脏与实体五脏混为一谈的情况,是非常自然的。因此出现《素问·刺禁论篇》这种本应该用实体脏器部位作答,却有意无意的用“功能五脏”模型作答的情况,进而由此引出了后世学者的争鸣,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3现行五行学说与《刺禁论》所论的脱节
我们前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理论源于功能五脏及五行学说,然而我们如果考察现流行的“五行学说”,其实很难对此理论进行完美解释。因为现行五行模式在论述五行关系时,主要是从“生克”等五行轮转角度进行的,此说并无法完美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既然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是《内经》取则了五行学说,进而发展形成的藏象关系学说,为什么又会出现五行学说不能解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的情况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内经》在构建藏象理论时,主要是取则了坚持早期方位观念的河图五行关系模式,而非是后来的偏重于时位的生克关系模式。
4河图五行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与方位的配属关系:中央配属土,木与东配、火与南配、金与西配、水与北配;二,五行与四时的配属关系:中央土为尊,王四季,也就是说其无专门的季节配属,木与春配、火与夏配、金与秋配、水与冬配;三,五行与四象的配属:这里四象可以是太少阴阳,也可以形象的说是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具体来说,木居东为少阳配青龙,火居南为太阳配朱雀,金居西为少阴配白虎,水居北为太阴配玄武,中央土在《内经》被认为是“至阴”;四,在河图五行模式下,五行莫贵于土,可以认为土为其他四行生气之本源,也同时是其他四行运行之枢纽,后人总结为“四象五行皆籍土”,这样就形成了土居中斡旋为生气之本源、气机运行之枢纽的态势。
这样外四行围绕中土,金木交互回环,水火上下交济。将五行与人体五脏相配属以后,自然形成了脾胃居中斡旋为后天人体生气之本源、气机运行之枢纽,而肝升于左而肺降于右,肾水上济而心火下温的上下交济态势。《内经》构建人体藏象时,主要取则了河图五行。
5《黄帝内经》构建藏象理论时主要取则河图五行
一,《黄帝内经》中对方位的看法取自河图五行。很显然“河图五行模式”继承与坚持了早期五行学说对于方位的认识,具体来说,东、南、西、北中分别配属了木、火、金、水、土,这是《内经》中唯一的方位五行配属方式。而《内经》显然也继承了传统上中央与四方地位是不同的看法,如《如素问·玉机真藏论》很明确的说:“中央土以灌四傍”。《内经》中对五行方位的强调贯穿其始终,皆因其取则与继承了早期五行的方位认识。
二,《黄帝内经》中对四时五行的看法主要来自河图五行。从时位上来讲,在《内经》中五行与四时的配属显然存在两种情况,既有以土配季夏者,又有以土配四季末各十八日者。从《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土王季夏的四时五行配法,往往与五行生克说联系在一起,而土王四季说却几乎与五行生克说毫无关系。《内经》出现这种情况就在于,其中还存在着本文所言的河图五行模式。
三,《黄帝内经》中的四象说来自河图五行。通过前面对于河图五行模式的内涵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河图五行其实已经将传统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内涵概括进去了。这里的四象,本质上就是春、夏、秋、冬,也可以叫做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或者给他以形象的命名叫做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如《灵枢•通天》提到的太少阴阳四象体质的问题以及《内经》中关于五脏的太少阴阳属性的论述、脾胃至阴、为孤脏的论述,明显是直接导源于河图五行的相关内容,而非生克说所能解释。
四,《内经》重土与河图五行一脉相承。素问·金匮真言》里的一段经文其中曰:“东方青色,……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其数六,其臭腐。”在传统上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以上的经文中,唯土用生数,其他四行用成数,另外结合《内经》中其他对脾胃的认识,如《如素问·玉机真藏论》很明确的说:“中央土以灌四傍”,我们很容易得出内经“重土”的结论,也就是说《内经》“中土”与其他四行地位是不同的,体现的是对土为生物之本的重视。而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五行生克关系模式,其五行在地位上是平等的,“重土”也正是河图五行模式一个重要特点。
6河图五行模式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从以上的文字中,我们对《黄帝内经》中所采用的河图阴阳五行模式,应该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了。应该说《黄帝内经》在构建中医藏象理论的时候,所采用的确实应该是河图阴阳五行模式,对于当时还没完善起来的一些中医理论学说,后来也是在河图阴阳五行这一基本框架下发展成型的,如脾胃学说、水火论以及脏气升降等理论。而本文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也是如此。
肝左肺右
河图五行坚持了古人对方位的认识,既然有方位就会有角度。从传统的观测角度来说,是人身面南而立的,故东方肝木配左,西方肺金配右,肝属木,位于东,东为阳生之处,其气通春,而肝木之气主于升发,左为阳,右为阴,阳升于左,故称“肝生于左”。肺属金,位西方,西为阴降之处,其气通秋,而肺金之气主于敛降,降则由右,故曰“肺藏于右”
心肾相交
表里是指阴阳而言,乃阴阳的代名词,以表为阳,里为阴也。心为阳脏属火,肾为阴脏属水,心统阳,肾统阴,心火下降,肾水上腾,构成了人体水火既济的阴阳升降关系,故王冰云:“阳气主外,心象火也,阴气主内,肾象水也。”同时,心为五脏之主,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均赖心神以主宰,肾为元气之根,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脏腑之本,心肾功能协调乃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的关键,故经以“心部于表,肾治于里”以强调心肾之间的阴阳既济关系的重要性。
脾胃为本为枢
使、市二字来形容脾胃在饮食物的消化过程中的各自的功能特点及相互关系。胃主受纳水谷,犹如集市,脾主运化吸收胃中之水谷精微而输布全身,如同使者一样,正如张志聪所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为之使。”“脾土王于四季,主营运水谷以溉五脏,故为之使。胃纳水谷,无物不容,故为之市。
本文所论《刺禁论》这段话,有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谈了五脏同时加了胃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要谈谈脾胃的特殊地位了。
在《内经》中存在脾胃并称中土“一藏”的情况。《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这样的记载:胃气黄,黄者土气也。与在马王堆《阴阳十一脉》中记载:“太阴脉是胃脉也,被胃”,可以说早期可能存在太阴属胃为五脏之一的学说。而这一学说在《内经》中有明显的痕迹可寻,“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阴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隘,故腹满而嗌干。”可能因为太阴属胃的观念影响过于强烈,《内经》对其改造经历了从“胃”到“胃脾”,最后“脾胃”过渡到太阴属脾的渐进式过程。故《内经》中出现诸多“脾胃”共主中土的论述:“下部人,足太阴也,人以候脾胃之气。”“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而脾胃共主这种看似混乱的局面,在脾胃配五行土后,结合河图五行中土为本为枢的独特地位,脾胃二者一升一降、一阴一阳合而为太极,恰为后世脾胃学说,提供了基础,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埋下伏笔。
《刺禁论》这段文字应该是后世脏气升降理论的源头,《内经》在论述脏腑的气机升降时,所采取的正是河图五行模式,而后世不论是脏气升降,亦或是脾胃学说、水火理论等的发展,都没有脱离这一框架,也只有在这一理论框架之下,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处方用药,限于篇幅此暂不论。


具体出诊信息及学术交流,请联系:

青囊学社学术顾问简介

孙广仁: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山东省名中医,从医、执教45年,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著名中医临床家张珍玉先生,得其真传。

- 主要从事中医学藏象理论及思维方法的研究,现致力于发掘复原《内经》“河图五行模式”,并形成了理法圆融且验之于临床的“河图五行理法方药体系”。

- 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 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三版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国家卫生部“十一五”规划研究生教材《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主编。

- 主编教材和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顾问、山东省名医联盟理事、山东省大健康资深专家指导服务团团员。- 山东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简介

刘瀚阳,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 ,师从于孙广仁教授,并与导师孙广仁教授一起探索完善了“河图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余年,现于莱西市中医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在运用河图医学理论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河图医学“两层四步”处方法,验之于临床,颇有心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河图医学运用经验。擅用传统经方结合针灸等传统手法,从中土脾胃入手,调整人体藏气阴阳、治疗疾病。

作为传统中医的传承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医药,也为了让中医更好的服务大众,平时积极的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平台,向群众科普中医知识。

河图医学相关文章
“河图医学”流派应诊信息
河图医学的创建与构架
河图医学理论体系的发现
河图医学五脏用药体系“两层四步”处方方略
关于举办省级中医药继教项目“河图医学五脏用药体系”学习班的通知

大小阴阳旦汤调整阴阳之祖方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失眠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治疗咳嗽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论治“高血压”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慢性心力衰竭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调治心律失常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调治冠心病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病毒性心肌炎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风湿痹症

运用河图医学辨治湿疹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调治抑郁焦虑状态的方略(附视频)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中风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肾病综合征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脂肪肝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肝硬化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糖尿病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慢性盆腔炎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月经病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更年期综合征


河图洛书与针灸取穴法(开四关、脾胃升降、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河图与针灸“开四关”
简单谈一下“开四关”
河图与脾胃原合配穴
河图医学丨水火针法与心律失常
河图医学丨高血压的针灸治疗

象思维丨用药法象
中药性能丨四气五味、特殊药性、用药法象
根在河洛丨介绍一下河图洛书
根在河洛丨河图与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根在河洛丨督任手足经脉与洛书先后天八卦图相应
根在河洛丨古天文体系
根在河洛丨太极河图、太极圆图
根在河洛丨太极图
根在河洛丨阴阳,内外阴阳、上下阴阳
根在河洛丨五行,河图五行、生克五行
根在河洛丨五运六气
根在河洛丨内景图
根在河洛丨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
根在河洛丨无极图
根在河洛丨天干、地支
根在河洛丨子午流注
中华文明的源头——“河图”、“洛书”的传说与来源之谜
关于“河图”、“洛书”的一些浅显看法
“河图”“洛书”与古天文观测
河图与方位四时时空观
河洛与象数易学
《内经》河图五行模式及几个相关问题的解析
河洛文化与中医学
河图五行”模式源流
《内经》中那些无法用五行生克解释的问题
《黄帝内经》中的“河图”五行与生克五行
“河图”“洛书”与传统天学
“四象”起源及其相关内容介绍
河图五行与藏气升降
河图五行与脾胃学说
“河图五行”是读通东垣脾胃学说的关键所在
黄氏医学特色与“河图医学”的关系
读懂黄元御的关键要害在“河图五行”
河图五行模式及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从河图五行模式角度,认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从河图五行模式角度认识“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从《素问·刺禁论》看中医藏象理论从“实体五脏”到“功能五脏”的发展
河图五行模式与中医“水火”理论
河图与中医丨内外分阴阳与上下分阴阳
河图医学丨气学说、精气神
河图医学丨“河图”五行与“生克”五行
河图五行“外四行”并非简单的“圆运动”
河图医学丨脾为至阴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河图医学丨“脾为孤脏”释疑
河图医学丨何为“命门”、“相火”?何为“水火”理论?
河图医学丨脾胃相合为“一脏”,居中为太极


青囊学社
河图医学,根在河洛。深入经藏,追本逐源,厘清五行源流,重整河图医学。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