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件事而已,不要赋予它过多的意义

2024-10-09 21:40   重庆  

我喜欢“最小消耗原则”的精神状态。


就是秉持“做一件事只是做一件事”的态度,把精力用在“做决策”上,而不是无关紧要的思想上,能够有效降低疲惫感。


不要把自己做的事和“伟大”、“光荣、“骄傲”等,蕴含着“过程艰难”、“牺牲巨大”等潜在含义的词汇,联系起来去思考,只是探究做事时的乐趣和必要意义,easy come easy go,就行了。


在这个过程中你只需要去尽力,做得好就接着去做,做不好就换件事去做,做这件事的结果,不会让你的人生一步登天或者坠入深渊。至于谨慎地评估做事的风险,那是在你决定做事前的准备工作,而不应该是导致你做事时患得患失的考虑因素。


做成这件事不能说明你很牛,做不成这件事也不能说明你low,你没有什么超乎常人的品性、特质、能力,你只是做了一件事罢了。


人越是强调自己做事时的艰难和牺牲、越是

在意自己的形象,就越容易 假努力”的 

角色扮演游戏,就像学生时代总有人喜自己励志,省去吃饭睡觉的时间刷题,但是学习方法不科学、并没有投入到思考中,最终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不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赋以任何形式的执念。当你发现一些思想可有可无;一些行为可做可不做;最终的结果也不会有什么变化,那么最好是不想、不做。


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休憩,放松、愉悦自己。这是在进行一场高效的资源配置。


所以,把注意力着重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把精气神着重放在消解挫败感上,让自己处于消耗最少的状态下,气定神闲地去做一件事。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举个例子

前几天我写了篇10w+的文章,我就进行了意义泛化,什么我的努力总于被平台认可了;我的写作水平跻身优先优秀创作者行列了;一篇文章我收入多少了?多少粉丝又关注我了?……


你说这些与写篇文章有毛关系?我怎么那么爱过度解释。


一件事情的成功,假设有100个因素导致的,其中90个是你看不到、想不到的,这都是很玄的东西。过多的解释都是牵强附会都是要伤神的。


把精力用在解决事情上,用在体验过程上,爱写就尽情的写,哪天累了就稍作休息,一切发乎于心。


一件事情,做成的时候你给了事情多少意义,失败的时候你就感觉一切都毫无意义,你会否定努力,否定经历,否定自己。


意义像把拨动情绪的弦,让你起起伏伏、高高低低。


但要想做成一件事情,有时候不是你特意找的兴奋点,而是需要苦行僧般的耐力。










双面心理
感性or理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