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比较重视时机的把握,不是有句老话讲:“时也运也”,善于把握时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最终才能成事。
《易经》上讲“潜龙,勿用”,要“潜居抱道,以待其时”------你不能“主观能动”地创造“时”,你也不能加速它,时机不来,你只能等待。
在上篇文章《一味地摆事实、讲道理没有用,说服别人需要的是“信任背书”》中,
我们通过”信任背书“获得了对方足够的信任,可以说是闯过了“说服游戏”的第一关。
可当你想给对方提建议时,对方还是对你摆摆手,不想听,为什么?
很可能就是说话的时机不对。就是他现在没时间听你说话,或者此时此刻他觉得不适合聊这个话题,他也会拒绝。这是常识,但有些人就是说话不看场合。
明明老板在专心的忙其他事,或者正准备出门,你非拉住他的手叨叨个没完。这时候你的话对方不想听,能怪谁呢?
既然现在时机不对,那就另觅良机。但问题是,怎么样的时机才是算是良机呢?怎样人为制造良机?
我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顺势而为
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对某个提议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你要在对方更有可能接受的时候,提出建议。
比如说送礼,在过节的时候对方更容易收下,而平时却不敢随便收东西。
再比如,你要和老板谈加薪,你应该选在什么时候?如果是:某个项目开始之前,或者刚开始不久?不给加薪就走人?这时候老板会感觉被赤裸裸的威胁了。
如果有替补,他会毫不犹豫的把你换掉!或者假装答应,先稳住你,等项目一结束,就立刻把你干掉,你这时候提加薪简直就是作死。
那什么时候适合?
等项目大功告成的时候更适合,这时候老板正开心,觉得你是可用之才,正准备论功行赏,你说你想加薪,那太好了,等的就是你这句话,加!
第二:激发对方的好奇心
世界上最短的一篇科幻小说只有25个字:“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你听完后什么感觉?
大脑里是不是充满了各种疑问?这是什么时候?地球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只剩下一个人了? 这是谁的房间?只剩一个人怎么会有敲门声?敲门的是外星人吗?等等...
你好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细节到底是怎么样的。这就叫“吊胃口”。
当时间有限,对方没耐心听你把所有信息说完时,你就可以把信息压缩成一个大大的“为什么”激发对方的好奇心。这样他可能就会主动挤出更多的时间,听你细细道来。
举个例子:
你在电梯里遇到了一位著名投资人,相投资自己的创业项目,可现在只有秒,怎么办?
那就给他制造一个大大的疑问:“王总你好,我们是一家基于手机位置信息提供数据服务的创业公司。
由于零售商以前对人流量估算不准确,导致商铺选址、活动策划、促销设计等效果不佳,而通过我们服务,平均可以帮助企业提升30%的销售额,如果可以大范围应用,将带来巨大的价值。”
“30%的销售额提升?"这就是一个大大的疑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你猜投资人会不会请你去喝一杯咖啡,让你再详细说说呢?
第三:有约在先
你有个提议想当面和老板讨论,但老板说:“现在没时间,这个话题等有空再说,或者有时间了联系你。”
你该怎么回答?你说:“好的”。然后就回去等待消息吗?
当然不行,这样可能就遥遥无期了,你得让对方做选择题,此刻就把讨论的时间定下:
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李总,那周三者周四下午3点,你看哪个时间比较方便?我过来和你就这个提议聊20分钟左右。”
如果他说这两天都没空,那你就继续问:“那下周一或周二下午3点,你看哪个点方便呢?”
如果他还说不行,那你接着问:“李总,那我下周一晚上再和您约时间,你看可以吗?”
总之,现在你就要拿到一个确定的,他愿意听你说话的时间段。这样才能保证下次沟通的效果。
当然,这里说的情况是他真的没时间,还有一种可能是他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这点我们就另当别论了。
第四:改变场合
另外,除了要找到恰当的时间段来沟通,场合对沟通内容和情绪状态影响也很大,不同的场合适合不同的语境。
比如,在会议室里谈判陷入僵局,谁都不愿让步,完全听不进对方说话了,怎么办?
这时候多说无益,不如换个地方一起吃个饭,聊聊家长里短、人生理想,再灌他两杯酒,也许能收到奇效。
这是为什么中国人的大部分生意,都是在酒桌上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