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能做到“没心没肺”了,人也就自然松弛了

2024-10-01 12:47   重庆  

今天放假,在家看余华的新作《女人的胜利》,我之前看过他写的《活着》。

我有个疑问就是,他的作品展现的是现实的悲剧,读起来让你感觉如噎在喉,吞不下去也吐不出来,异常难受。

但你又忍不住一遍遍读,他的文字简单朴素,但刻画的人物语言与形象却异常深刻,就像线条画似的,干净利索不加晕色。

而他本人并没给人苦大仇深的感觉,反而自带应对自如的松弛态度。可以与年轻人的思想无缝连接。

难怪快60岁的余华,在韩国开签售会,现场人山人海全是五颜六色头发的年轻人。甚至有人为了签售会通宵排队。

其实余华的作品与他的人一样:有一种迷一样的矛盾,是一种严肃与游戏人生态度的结合。

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是透彻而深刻的,甚至说有点残酷,就像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比如:《活着》里的富贵。

那些人物在经历惨痛后,不会忘记悲痛,而是像富贵那样,对其不堪的过往,反而保持一直异样珍惜的感受。

他们会像抚摸旧物一样,反刍过往的记忆,像看待游戏一样地欣赏自己的人生。

哪怕亲人全都离自己而去,他也会给牲畜取自己亲人的名字,让牲畜替死掉的亲人陪伴自己活下去。

这种审视的态度,已经不止是一种坚韧,而是近乎没心没肺了。

主人公可以在各种艰难险阻中撒欢,不论遭遇多大的磨难,都能跟橡皮人似的快速修复。

他们很耐糙,他们又并不麻木。生活的磨难他们都当成了一种历险记,惊心动魄里透漏出几分欣喜。

你都不知道,他们的乐观从哪儿来,但他们就是一直在野蛮茂盛的生长,就像野草一样顽强。

也许,这就是世间的那种真正英雄主义,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为我们阐述了一种观念: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有时候我就纳闷,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多数人却都快乐不起来了?

前阵子我妈到重庆来,跟她聊起现在农村老家的状况。我妈说村子里人少了很多,很静,有时候静得都有点吓人。一点都听不到人的动静,倒是一直有鸟雀叽叽喳喳的叫声。

偶尔,有从城里回来的年轻一辈的人,也都很有礼貌,夫妻之间也很少有争吵。再也不像之前农村那样两口子吵架,满街都是吵闹声。最后,她总结了一句话:现在人没有以前的人过得“欢”。

是呀,现在人都“文明”了,反而被“文明”束缚了。文明夺走了人的活力,褪去了人身上的野性,文明把人变脆弱了,变敏感了,变得不那么耐糙了。

而余华一反常态,给现代人带来一种欣欣向荣的气相,那就是敢于撕掉文明的伪装,感说内心想说的话,不在乎外在的看法。

网友说他长的像潦草小狗,他转身把头发剪了。结果发现不是发型像,是长的像。他笑呵呵地说“自己挺接受这个形象的”。

大雪天去学校讲座,看着座无虚席的会场。余华上来第一句话:“这么大的雪,我是你们就不来了”。

年轻人问他自己该看什么书,他说:“想看什么书看什么书,愿意看什么书看什么书,只要是在看”。他并没有说你们应该看什么,也没有高高在上,像某些专家那样指责年轻人。

年轻人问他怎么平衡创造和生活中的情绪。他洒脱的说“累了就休息”。

在别人都歌颂苦难时,余华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值得赞扬和歌颂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他让我们打了一个样,那就是无论是谁,别给自己设那么多限制,贴那么多标签。你就是你,缺点优点都是你,哪天人只有不装,保持真诚,你会轻松很多。

说实话,说真话,你会发现效率高很多。因为你不用为你的装找借口,寻理由;你说实话,别人也就不藏着掖着,反而沟通成本就会降低,人也本不该承受那么多无畏的压力。


我想起一个词“生存空间”。什么是人的生存空间?我觉着就是无论向上,还是向下你都能兼容。


富日子能过,穷日子也能活。脑力活能干,体力活也可以支撑。能做到世间清醒,也能过世俗的生活!

双面心理
感性or理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