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想成事,就得逆人性。但是人就会有惰性,就有避重就轻的天性,遇到挫折就会沮丧,累了都需要休息,但不是你想象的那一种。
你想的是:想吃吃,想喝喝,想睡几点睡几点;想打游戏,想刷手机就可劲造,一天都不带停的那一种。
这种休息方式,完全违背了修养生息的本意,你是在刻意消耗自己。休息完后,不仅索然无味,还会头重脚轻。
真正的休息,不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修复,更心力的补充。你想成事才是主线,休息也是为了以后能成功。
但工业化时代的悲哀,就如流水线上的工序,被割裂成一道道独立的部分。一个人负责一个工位,这个人只管拧螺丝,那个人专门负责焊接管线,另一个就可能只是贴标签……
因为分工不同,每个人职责不同,只会关注自己眼前这个点。你完全不了解其它人的工作,至于这个机器性能如何?有哪些优缺点?销量怎样?售后如何解决故障?不归你管,你也不感兴趣。
这种模式带来的问题,就是人无法获得相对完整的体验感,机械、单调、重复、缺乏联系,缺乏成就感,就是现代人的通病。
不要以为这是一线员工,才有的不公平待遇,就算研发,销售部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做研发的不懂销售,收不到市场反馈,不了解消费需求;搞销售的不懂技术,卖自己产品,但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产品的优缺点。
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搞内卷,却对外在的机会视而不见。就像大学生懂微积分,却不知道市场上的白菜价。这都是现代分工太细,导致的割裂感。
如果换作手工时代。比如:制作一个陶器,你会从压捏、捧拉,施釉,烧结你都得全程参与。你可以从远处、到近处,从整体到细节,观赏它成型后的熠熠生辉。是人内心都会升腾起自豪与满足感。
人的注意力,本来就不容易专注。现代这种信息模式,就更让人容易被打扰。大数据时代是注意力经济,你的注意力在哪,别人的经济来源在哪。
网络就像个祭坛,你祭出的就是自己宝贵的时间,都说时间就是生命,也就是你拿出了生命的一部份,放上了祭坛。
碎片化的时间,人容易有种厌倦感,选择太多,但都是浅层的体验。多重刺激,让人疲惫不堪,因为你的期待永远都在下一次。
而下一次与之前的那么多次,又有多大的区别?所以你总是满怀希望,有一次次的失望,这种踩空的感觉,实在让人踏实不起来。
所以,你需要拿回对时间的掌控感,一切得由自己说了算。就算是体验,也必须是深层次的体验。那就得花费时间与耐性要深入接触,慢慢品味才算完。
都说周末是休息的时间,休息的标准是什么?是修养生息,是补充体力和脑力。
不是让你吃着垃圾食品,躺平了刷手机。不信你周末这样搞两天,到上班时间就会感觉自己更可怜。是人都想向上走,这样循环作息,只会让你不自觉有种坠落感。
什么东西能带来幸福感?是参与、是创造,是全身心的投入。
如果平时忙没有时间,那么周末可以选择动手,给自己做顿饭。逛逛菜市场,挑选的新鲜的食材。亲自采摘,下厨烹饪,慢火煮饭,袅袅炊烟,当热气腾腾的饭菜上桌,你就会有一种深层的满足感。
那是预制菜,外卖无法提供给你的味道,因为这是你全程参与,亲手调制才有的口感。
走出室内,到大自然里转转。当人暴露在自然界绿色的环境中,能带你的心力补充是巨大的。
人本就从自然界走进现代建筑中的动物。回归满眼绿色大自然,就像回归了家园。脚踩大地,头顶蓝天,周围绿树红花,人就会慢慢融入自然。来自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能最大程度地补充人的脑力与心力。
要学会放松,用一种不需要消耗自己的方式。看场电影,看本书,体会一下不被打扰的模式。
书籍会将你带入,另一个人的视角里的世界,那个世界的爱恨情仇,嗔痴怒怨;另一个人对世界的感悟与体验,另一个眼睛里的别致风景。
你说想玩把游戏,追个剧也未尝不可。只要你感觉能融入进去,有反馈、有提升,也是不错的放松方式,也是一种心流状态。
但你要注意时间的把控,根据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则,你获得的乐趣,会随着投入的时间加长而逐渐减弱。
忙碌生活的偶尔放松,利用好了也能补充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