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表面上云淡风轻,都是背后点滴的积累与付出。
这些年每年的年初,我都给自己定下,一个每天都要做的任务,然后用一年的时间去适应、将其内化,把它纳入习惯,融入性格,成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旦认定的事,我会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比如早些年的绘画,摄影,服装搭配这些习惯。
记得前几年,我想改变一下发型,就开始给自己编发,坚持练习,每天下了班就抱着头开始练,刚开始对着镜子,后来是以手代眼“盲编”。
后来出去玩,我就会把头发盘成各种样式,大家都说我手巧,却不知道我在这上面下了多少苦功夫。
前年我的自律项目是:提高收拾家务的速度、质量。
为此我专门去五星级酒店,实践了半年,直到把手速硬生生提起来,结果我半年瘦了二十几斤,一下子回到高中的体重。
现在我准备晚饭的时间,能够控制在四十分钟之内,还是绝不应付那种。两人吃,是两菜一汤,全家吃是四菜一汤。
定下目标,我做饭都很专注,相同的工序一起做,煮汤的同时备菜。每个流程严格按照统筹方法,经常利用三个锅一起开火,做完立即收拾灶台,油烟机,还有厨房墙面、地面。这样吃过饭,刷碗的工作都很轻松。
去年则是早起跑步。
跑步这个习惯是被迫养成,因为去年淋巴结发炎,脖子都肿了,医生说是肝气郁结,新陈代谢不好,建议多锻炼。
于是,从去年九月份到现在也有一年。每天六点起床,给儿子做早饭,六点半到小区跑步,刚开始也不习惯,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腿又酸又胀。
我就给自己开小灶,重庆这边是山地,小区也有上下坡,我就跑下坡,到了上坡我就停下来走上去。就这样小区四面,我跑三面下坡,走一面上坡。心理上的那种畏难情绪就小了很多。
跑步的时候,我就听喜马拉雅音频,这一年听了《蒙曼讲红楼梦》《许子东细读张爱玲》《王东岳的东西哲学启蒙课》《莎士比亚悲喜剧》《最美唐诗》等十几个专辑。
听着音频跑步,不时会产生一种错觉,就是大脑与身体的分离,心思随声音飘在另一个时空,身体在忽明忽暗的灯光里穿行。
坚持跑步这个习惯养成后,我发现精力比以前更充沛。每天六点起来的时候,感觉好像还没睡醒,跑完几圈回来,发现彻底醒了,是整个身体都醒了。
还有一点就是,之前每个月都有几天晚上不容易入睡,跑步之后,很少有这种情况了,“倒头就睡”就是我现在的睡眠状态,老公说我没心没肺,睡眠质量咋那么高呢?
今年目标我定的是写作。
这也是我年少的梦想,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每天至少写出1000字,先完成再完美。
从二月份到现在,我写了20多万字。我的原创文章是188篇,有10万+,也有两位数的阅读量,和那些无人问津日子。虽然数据起起伏伏,但我的初心不改。
写作是我的梦想,当把思想汇集成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哪怕只有一个人阅读,我也感觉值得。
我经常去听自己写的东西,时常被它们打动。有些思想转瞬即逝,而文字留了下来,作为成长的见证。
这么多年的自律经验,我对自律的理解,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自律的背后是习惯
自律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纪律,人都不喜欢条条框框,没人喜欢受束缚,所以从本质上讲,自律就是反人性。
但自律形成习惯后,人又获得更深层次的自由。比如我跑步坚持锻炼身体,就比之前少了跑医院的次数。健康的日子,想吃啥吃啥,不香吗?
第二:自律就要给自己定目标。
比如:如何在花钱上自律?那就得养成攒钱的习惯。
刚到重庆,我们就买了座大房子。我和老公商量用六年的时间,还完青岛和重庆两套房子的贷款。定的时候感觉很吃力,像是从牙缝里挤出钱来还贷款。
如今六年过去了,我们比计划延迟了半年还清了贷款。“无贷一身轻”的日子,日子真的很清闲。
第三:自律是形成规范化的生活模式,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做同样的事。
比如:一到公司我就会把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列成清单,根据轻重缓急,标识序号,然就直接开干。
往往不到下班时间,我就能把所有工作都做完,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己支配,说说话,聊聊天,感觉上班也很舒坦。
事追着人跑,人就会疲惫不堪;人追着事跑,人才能获得掌控权。
也只有自律,才能换来你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