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呀,总是纠结矛盾中最煎熬。就像走到十字路口,犹豫不决不知道选那一条才好。权衡利弊,比较得失,总是在琢磨着:既要又要。
但现实是没有完美道路,无论选哪条,都是各有各的美,选了这条就得舍弃那条。
每条路各有各的崎岖,人也只能是两全相害取其轻罢了。
很多人不自信的根本原因是:不具备正确认识世界的智慧,始终在纠结自己的选择到底对不对?
没有形成支撑自己信念的那套体系,就会对很多事情没有清晰的判断,更没有稳定的价值观。
不知道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如何接受能力以外的事?如何规避与人攀比而陷入痛苦困境.?如何接受差距?甚至如何接受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否定自我。
正是因为认知体系混乱,才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对的?比如:一个朋友很好,在你开始认可相信他的时候,他又会突然在一些事情上,令你非常失望。于是,你就不知道要不要再相信别人了。然后在人际关系上就更没自信了。
整天活在虚妄里,自欺欺人,自我麻痹,自我鼓励,自我欣赏……即便一再遭受打脸,也想用盲目自信撑过,而不是想着去提高认知。
普通人如何才能自信?
一:思想上形成“正见”,也就是对事情正确的认识和见解。
这就需要,你有一套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方法论,同时这个体系在你的生活范畴,人际关系中绝大部分是“正确”的。
也只有你处理的事,说过的话被大部分人认为是“正确”的,你才能建立起自信来。
如果你老是出错,老是被批评,被自责,被否定,你很难有自信的。
自信可以说是智慧的附带品。自信建立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你三观的建立过程。
普罗大众很容易从感性的层面,看你够不够自信。缺乏专业角度的评判,就导致迷信权威人士的看法,形成从众心理,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事情就会畏手畏脚地不自信,进而错失很多机会。
你需要的是:系统化的学习,系统化的思考。无论是历史,哲学,心理学,经济学……任何一门都可以。
以一个学科为切入点,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和方法论,这样你做事就会感觉根基稳定,逻辑情绪,看问题能直达本质。
第二:培养自信的生理机制
自信是需要生理基础的,当你身体里面的各种激素分泌均衡,并达到非常理想的生理状态时,对事物的看法都会清晰起来,说话也会中气十足,滔滔不绝。
而一旦身体疲惫,无精打采时,观点就变得模棱两可,三观也会变得混沌起来。
当然,每个人身体素质不同,体力、精力也不同,很难想象一个体弱多病的人能有多自信。
怪不得古代形容文弱书生,是手无缚鸡之力,遇到山贼只会抱头痛哭,比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那份自信来自于他强壮的体魄。
所以想提高自信心,还得练就强健的体魄。
第三:自信来源于你的熟练程度。
自信的来源是还得是熟练,就像卖油翁对百步穿杨的将军,并不觉着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手熟的罢了。
自信就得走出舒适区,以演讲为例,也许刚开始会出丑、紧张,但经历过之后慢慢可能就擅长了。如果永远停留在舒适区,确实不焦虑不紧张,可是也难在新的领域有所进步。
很多问题,当你折腾几个回合的时候,就会惊喜地发现,你快成为这个领域,半个专家了。这跟久病成医的一个道理,其它方面也大地如此。
比如:你装修第一套房子的时候,经常会到处掉坑、踩雷,当你再装下一套时,思路就清晰多了。
比如;一些新手妈妈刚拾掇孩子,手忙脚乱,而孩子一到月嫂手里,就搞得服服帖帖。
但人都有畏难情绪,面对问题,一遍解决不了,就劝退了一半的人。再而衰,三而竭是有数的。能越战越勇才是狠角色,这种人不自信才怪。
要自信就要勇于追求事物的本质,去掉那些看起来华丽的细枝末节,寻找那最本质的东西,总结和思考自己的看法,运用实践,观察结果。然后修正,复盘直到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