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冲破“自我”的牢笼

2024-11-16 12:28   重庆  

易感者无定,易定者无感。

有那么一类人,总是喜欢从自己经历过的小事来认知世界,有很大想法却无法实现,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尽一切办法满足自己的内心,一切追求舒适为目的,一件小事联想繁多,设想多而美好,行动力低下,定力不足。

有时候觉得别人说的,自己都懂,还会觉得别人幼稚傻气,但自己却缺乏别人的冲劲,像个内心沧桑的老人,不知道从哪给自己找了这么多戏。

说是敏感,其实就是思维比较发散。看到不同人的面孔和举止言谈,就会在开始思索,给他们归纳成各种类型的人,打上不同的标签,甚至预测他们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吃个饭、走个路、看到棵树都能有感而发。

其实哲学中有动和静的关系,一直处于静止的思维里,去给各种事情下定义,在自己脑中这个狭小的思想牢笼中。

总是不断地通过猜测、推论去做一件事情。一旦这件事情失去控制,就会开始质疑自己,挫败感涌现,不断地思想死循环,长时间消极。

当一个人,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追求感官上的舒服、心理上的平衡时,事实上,这只会给他带来,更多感官上的不舒适和心理上的痛苦。

因为当你只追求舒适的时候,你对生活中无处不在且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耐受力。

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在潜意识中都会是为了自己感官的舒适而服务,也就是说,你做的很多事情的动机和目标,都是指向“内”的。

你基本都是喜欢追求心理的舒适。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恋”。就是自始至终一直以自我为中心,永远都是为了自己而活。

对于自恋的人而言,所有的意义本质上都是围绕着一个“我”字展开的。只有与“我”相关的才是有意义的,能给“我”带来好处的才是有必要去关注的。

因为对心理痛苦的耐受力太弱,所以就会特别容易从任何小事上都感到受伤和痛苦。

怎样走出这种困境?

过多的思索和感悟没有用,一去做就发现,现实给一下子把你打回原形,世界的细节,永远比你一个脑子的细节多的多了,从某个角度来讲,有人出去跑一圈,可能比你用脑子想一个星期的真理还要多。

所以还是得,从“自我”包围圈中突围,开始培养“利他”的意思,这是一种自我界限的打破,一种注意力的转移,你就会不再整天局限于这个“小我”的范畴之中,或者说,你从根本上直接摒弃了,对自我感受舒适的追求。

只要打破这个“小我”的疆界,你不再过度的关注自己的感受,不再时时刻刻从自己的舒适度出发去看问题,我们就能够不再那么的敏感和脆弱。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接纳自己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塑造自己,才能越来越接近这个社会的“真理”。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深刻的,但是只要能坚持下来,就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执行力也绝对是要刻意训练的,提高执行力,还是要用详细的计划约束自己,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人还是要睁开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能把自己狭窄的圈子里。只有通过不断感受,思索其中的林林总总,去伪存精才能反哺自己。跳出自己的圈子扩大自己的格局才能有所成长。

我之所以有如此深的感触,因为我也曾经是这样敏感的人,特别容易从任何小事上都感到受伤和痛苦,因为从小开悟比较早,很小就能看清人情世故,别人的一言一行,有时候就能刺激到我,说白了就是太关注自我感受。

对于自己的“自恋”情节,最好方法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告诉自己,你只是一个普通人。吸收他人的建议,细细琢磨,打破自己内心原来错误的想法,接受现实才能认清自我。

我的做法是把自我扩大,从小我扩到大我,也就是把关注点从自身扩展到周边,等适应了,再接着往外扩展。

就像这次川藏之旅拍照这件事,有些人是全都围绕自己来,这样好看,那样好看,至于对别人拍得好看的风景、姿势,构图只是瞟上一眼,敷衍两句,又集中在自己身上去了,赶紧发圈求关注去了。

这种人的一辈子,会错过太多美妙的风景,和内心的滋养源泉。只关注自身,而得不到周边人和事的供养,长不出丰满的心智。

我自己也带了好几套,不同风格的衣服,拍了很多照片。但是我更多的是给别人拍照,我给很多同事拍,漂亮的拍出妖娆的一面,调皮的我拍出孩子般的童真,不苟言笑的我能拍出飒爽的一面。

我替陌生夫妇拍合影,拍我们销售部同事各有各的表情,我怕路边相互帮忙整理拍摄服装的情侣,我拍路边自由奔跑的马匹,我拍山间的流云,我拍藏区姑娘的高原红,我拍金色的转经筒,拍一摞摞的玛尼堆。

当你走出了自我欣赏的狭窄空间,就来到了广袤的大地,你心中所想,也是眼里的风景。








双面心理
感性or理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