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在其发布的《糖尿病医疗标准—2025》中,针对‘慢性肾脏病与风险管理’部分,为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KD)防治工作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专业指导。这一指南对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有效治疗和管理糖尿病合并CKD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一、糖尿病合并CKD的流行病学特征
在糖尿病患者中,CKD的发病情况较为普遍,约20% ~ 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CKD。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CKD通常在患病10年后出现,常见于确诊后5 ~ 15年。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可能存在CKD。CKD不仅会导致肾衰竭,进而需要透析或肾移植等治疗手段,还会显著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加大医疗成本,成为影响糖尿病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疾病评估与诊断方法
1.关键指标检测:尿白蛋白 - 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评估CKD的重要指标。UACR检测通过随机尿样进行,相较于定时或24小时尿样收集更为便捷。然而,UACR的测定结果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包括24小时内的体育活动、感染状况、发热情况、心力衰竭、显著的高血糖水平、月经状态以及高血压等,并且其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生物学变异。因此,需在3 - 6个月内采集三次尿样,其中两次异常才能判定为白蛋白尿升高。eGFR通过血清肌酐计算得出,实验室通常会同时报告eGFR和血清肌酐,在线计算器也可辅助计算。目前推荐使用CKD - EPI肌酐方程,该方程去除了种族变量,提高了适用性。此外,联合检测胱抑素C与血清肌酐可提高评估准确性。
2.临床诊断要点:CKD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白蛋白尿和/或eGFR降低,同时需排除其他原发性肾脏损伤的病因。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CKD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长期的糖尿病病史、视网膜病变、无肉眼血尿的白蛋白尿以及eGFR的持续下降。然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可能就有CKD表现,且部分患者可能没有视网膜病变。1型糖尿病患者若无视网膜病变而出现肾脏疾病较为罕见。当患者出现活动尿沉渣、白蛋白尿或总蛋白尿快速增加、肾病综合征、eGFR快速下降或1型糖尿病患者无视网膜病变等情况时,应考虑其他肾脏疾病的可能,需转诊至肾病专家进行进一步诊断,必要时进行肾活检。
3.慢性肾脏病(CKD)的分期主要依据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数值,分为五期。第一期和第二期(G1和G2)的特点是GFR ≥ 60 ml/(min·1.73 m²)且存在高白蛋白尿。第三期至第五期(G3 - G5)则根据GFR的逐渐降低来划分。不同分期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风险、CKD进展风险和死亡率各异,因此分期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三、疾病管理策略
1.筛查建议:根据2025 ADA指南,建议对病程≥5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UACR和eGFR的监测。这有助于及时发现CKD的发生,跟踪疾病进展,评估CKD并发症风险,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及确定是否需要转诊。在已确诊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根据肾脏疾病的阶段,每年监测尿液白蛋白(例如UACR)和eGFR 1~4次(图1)。
图1 慢性肾脏病(CKD)进展的风险、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死亡率,以及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和白蛋白尿情况推荐转诊至肾病科。
2.治疗措施
(1)血糖控制:控制血糖是预防CKD进展及延缓其恶化进程的关键措施。大规模随机研究表明,强化血糖控制可延缓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发生和进展,降低eGFR下降速度。然而,CKD患者在强化降糖治疗时需格外小心,因为这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强化血糖控制对eGFR的改善效果可能需要至少两年时间才能显现,而1型糖尿病患者则可能需要长达十年或更久。此外,在CKD晚期阶段,A1C水平的可靠性会有所下降。
(2)血压管理:高血压是CKD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可降低白蛋白尿风险,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而对于CKD患者,特别是那些白蛋白尿显著升高的患者,设定更低的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更为适宜。ACEI或ARB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且eGFR低于60 ml/(min·1.73 m²)、UACR大于或等于300 mg/g肌酐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它们能够有效预防CKD的进展。但使用ACEI或ARB时,需监测血清肌酐和钾离子水平,当血清肌酐升高幅度不超过30%且无高钾血症时,不应停药。
(3)药物治疗:SGLT2抑制剂不仅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还能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并减少肾小球内压,从而降低CKD进展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这一点在心肌梗死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得到了证实,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有关。此外,SGLT2抑制剂在改善蛋白尿患者预后方面也显示出积极效果,有助于延缓CKD的进展。GLP - 1受体激动剂可降低心血管风险,延缓CKD进展,尤其适合那些心血管风险较高的患者群体。非甾体MRA可用于CKD和白蛋白尿患者,降低心血管事件和CKD进展风险,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钾离子水平变化。
(4)营养干预:对于非透析依赖的G3期及以上CKD患者,建议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 g/(kg·d),这一摄入量有助于减缓GFR的下降速度。透析患者由于存在蛋白质能量消耗问题,蛋白质摄入量可适当增加至1.0 - 1.2 g/(kg·d)。此外,限制钠摄入至每日2300 mg以下,有助于控制血压并降低心血管风险。而钾摄入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维持血清钾浓度稳定。
3.转诊时机: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转诊:UACR持续升高、eGFR持续下降、肾脏疾病病因不明、管理困难(例如贫血、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压控制良好但白蛋白尿显著增加、代谢性骨病、顽固性高血压或电解质紊乱)或eGFR低于30 ml/(min·1.73 m²),需讨论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应及时转诊至肾病专家处。早期转诊至肾病专家可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护理质量,延缓透析开始时间。
ADA发布的这一指南为糖尿病合并CKD的防治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指导。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应依据指南,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指南也将持续更新,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支持。
-END-
欢迎关注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