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视频中,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小观点,关于临床医生如何寻找临床科研方向。
其中提到了两点:
(1)在不同人群中开展同一研究,是有意义的。因为不同的人群,其种族、信仰、生活方式、文化程度等各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同一个药物(或者同一疗法)在不同的人群中可能有不同的疗效与安全性。所以,在不同人群中开展相同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可以从最新的文献中寻找科研方向。最新的文献通常会阐述该领域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未解决、待研究的问题,而我们可以尝试去做这些问题的研究。
近日,《柳叶刀-肿瘤学》和《柳叶刀》各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觉得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的两个观点。
第一篇:本月14号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美国国家健康系统的数据回顾性分析黑人和白人两个不同种族的肿瘤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
与白人相比,黑人具有相似的疗效,但安全性更好,显然,黑人接受免疫治疗的“性价比”更高。
这个研究说明了几点:
第一,再次证实了不同人群的疗效或安全性可能不一样。这对我们的科研有什么启发?从大的层面,某一个疗法在国外已经做了研究,证明了有效或无效,但是国内还没有数据,或许可以做一些研究探索。从小的层面,我们国内东部沿海和西北高原的人群,我相信在某些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心脑血管、代谢等方面,应该是有一些差异;那么,或许也可以在国内开展不同民族或不同区域的人群,在某个疾病上对某个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
第二,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数据可能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之前的视频中我们也讲了,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回顾性研究的结论能否成立,这也是一个科研思路。本研究的作者在结论里也提到了,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估。所以,假设我是在美国工作的临床研究者,那或者我就可以开展一项前瞻性研究评估白人和黑人的安全性差异。当然,我们中国不存在白人和黑人的区别。但是,当我们以后看到某一篇回顾性研究的文章时,其实可以去检索文献,看看目前有没有这方面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支持这个结论呢,如果没有,那我们就可以尝试去做这方面的探索。
第二篇:本月16号发表于《柳叶刀》的一篇关于食管癌的最新顶级综述,我国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 傅剑华教授 是本文的通讯作者。
是的,顶级期刊的最新综述,会全面、系统地回顾该疾病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以及未解决、待解决的问题,这篇综述也是这样的。
而这些未解决、待解决的问题,或许就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方向。
这几个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方向。
就我自己个人而言,我可能对标红的那个问题比较感兴趣:术后免疫辅助治疗需要维持多久?
这个问题在食管癌里应该暂时还没有答案。
可能比较简单粗暴的研究设计是:比较术后免疫辅助治疗维持1年或2年,比较无病生存期或无复发生存期。
但是,从尿路上皮癌的IMvigor-010研究中,或许我们还能设计一些不一样的思路:只纳入术后ctDAN阳性的患者,维持治疗至ctDNA检测阴性后停药或继续治疗。
IMvigor-010研究是关于术后高危的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MIUC),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随访观察即可,试验组接受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
其实我觉得这个道理是比较好理解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激活免疫细胞,由免疫细胞去识别抗原呈递细胞递送过来的肿瘤抗原、然后杀死肿瘤细胞;而对于根治性术后的患者,如果ctDNA也是阴性的,那意味着从宏观和微观层面 都找不到肿瘤抗原,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识别肿瘤抗原、激活免疫细胞,就无法发挥免疫治疗的作用。
那么,回到食管癌的这个话题,其实我们也可以设计类似的研究:纳入术后ctDNA阳性的患者,维持治疗至ctDNA检测阴性、且影像学无复发迹象后停药或继续治疗;比较复发的时间或总生存期。考虑维持治疗到ctDNA阴性的时候停药,理论依据就是上述尿路上皮癌的IMvigor-010研究;ctDNA检测阴性、且影像学无复发迹象,你让免疫细胞识别啥呢?杀伤啥呢?
当然,这篇综述中还提到了很多可以探索的方向,如上述图4所示。大家其实可以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探索。
以上内容,希望对大家能有一点点的启发和帮助,感谢阅读,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