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1与心血管】2024ESC最新指南共识更新要点和未来展望

文摘   2024-12-04 18:01   天津  
2024欧洲心脏病大会(ESC)基于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了《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管理指南》1、《肥胖和心血管疾病:ESC临床共识声明》2及《外周和主动脉疾病患者管理指南》3,指南共识中提出了涵盖检查、诊断到治疗的多个方面新的建议和内容更新。这些科学内容的发布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科学建议,也标志着慢性冠脉综合征(CCS)、外周和主动脉疾病(PAAD)及心血管合并肥胖患者管理的重大飞跃。
本期诺和诺德资讯,我们立足2024ESC更新的指南和共识声明,聚焦慢性冠脉综合征、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及外周和主动脉疾病领域的更新要点和未来展望。

01
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管理指南
更新要点
1. CCS定义: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急慢病程可出现转
CCS的定义首次出现于《2019年ESC CCS的诊断与管理指南》4,定义为心外膜动脉中,无论是阻塞性还是非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聚的病理过程,以描述冠心病(CAD)在稳定期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前后期的临床状态。
2024年新指南对CCS给出了更全面的定义:CCS是指由冠状动脉和/或微循环的慢性病变引起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的各种临床表现或症状。这些异常可能引起短暂的、可逆的心肌需求与供血不平衡,导致低灌注(缺血)。通常是由于运动、情绪或其他压力引起的,表现为心绞痛、胸部不适或呼吸困难,有时也可能无任何症状。尽管慢性冠状动脉疾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保持稳定,但常呈渐进性,并随时可能因ACS的发展而恶化。
这次定义的变化展示了CCS从简单模型转向更加复杂和动态的模型。早期观点认为,固定的、局部的、限制血流的冠状动脉主干或中等大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心肌缺血和缺血性胸痛(心绞痛)的必要条件。当代研究表明,冠状动脉主干和微血管的异常均可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绞痛(ANOCA)与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INOCA)患者中,微血管功能和/或结构异常也可导致心绞痛或缺血。此外,全身性疾病或冠状动脉外的疾病也会对CCS的发生产生显著影响。
VSMC,血管平滑肌细胞;LVEDP,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图1.慢性冠脉综合征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
2. CCS的临床管理需要新的诊疗评估模式——四步管理法
第一步:一般临床评估,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查的评估。强调很多CCS患者心绞痛症状不典型,需重点评估症状和体征并排除ACS。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测指标,临床可用于预测CCS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
推荐:对于报告怀疑心肌缺血症状的个体,建议进行详细的心血管风险因素评估、病史和症状特征(包括发作、持续时间、类型、位置、诱发因素、缓解因素、发作时间)的评估(I,A)。
推荐:对于疑似CCS患者初始诊断管理,建议进行基本生化检查,包含LDL-C在内的血脂谱检查(I,A)。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测指标,临床可用于预测CCS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IIa,B)。
第二步:评估阻塞性CAD的可能性,以支持侵入性/非侵入性干预的临床决策。
推荐:使用风险因素加权临床验前概率模型评估阻塞性CAD的可能性,以决定后续诊断方式和路径(I,B)。根据患者症状、风险因素数量、性别和年龄,可以估算出阻塞性CAD的风险因素加权临床可能性为:非常低(≤5%);低(>5%–15%);中等(>15%–50%)
第三步:诊断测试,以确立CCS的诊断并评估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包括非侵入性的检测如冠脉CT,功能性成像及侵入性的冠脉造影。但需要强调的是要考虑ANOCA和INOCA的可能性。
第四步:调整生活方式干预及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已经接受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仍效果不佳或存在高危风险,则应考虑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术。
CAD,冠心病;ANOCA,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绞痛; INOCA,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
图2. CCS临床四步管理法
3. 药物治疗对心血管患者肥胖的管理及抗炎治疗提出新的建议:
  • 基于SELECT研究5结果,对于超重(体质量指数>27 kg/m2 )或肥胖且不合并糖尿病的CCS 患者,应考虑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以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心肌梗死或卒中风险(Ⅱa,B);
*司美格鲁肽指司美格鲁肽2.4mg,在SELECT研究中,司美格鲁肽2.4mg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合并超重/肥胖但不合并T2DM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风险20%。
  • 基于COLCOT6和LODOCO2研究7结果,新版ESC 指南推荐在患有CAD 的CCS 患者中,应考虑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0.5 mg,1 次/d),以减少心肌梗死、卒中和血运重建的风险(Ⅱa,A)。
未来展望
  • 此次指南强调使用风险因素加权临床验前概率模型评估阻塞性CAD的可能性以辅助临床决策,但是目前大部分关于评估疑似CCS患者诊断策略的研究是在中等概率(>15%-50%)的患者中开展的,未来的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低概率(>5%-15%)患者的诊断策略。此外,指南强调对于ANOCA和INOCA的诊断的重要性,但目前对于这两类疾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侵入性冠状动脉功能测试进行。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完善和评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非侵入性诊断成像方法。
  • 在药物治疗领域,指南指出抗炎治疗在CCS管理中的可能性,既往有4项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探索抗炎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CANTOS研8究中纳入了10000例既往心肌梗死伴hsCRP≥2mg/L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Canakinumab(IL-1β单克隆抗体)150mg每3个月皮下注射显著降低受试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研究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也显著降低。一项CANTOS的事后分析9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Canakinumab治疗期间炎症因子水平降低(IL-6水平<1.65ng/L,hs-CRP<2mg/L)的患者出现MACE获益,而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不足的患者并未体现获益。CIRT研究探索了低剂量甲氨蝶呤(15-20mg/周)用于心梗或多支冠脉动脉粥样硬化合并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患者抗炎治疗的心血管结局,但研究因无效而提前终止,低剂量甲氨蝶呤并未降低hs-CRP及IL-6水平,并且该研究纳入受试者的平均hs-CRP水平低于CANTOS研究(分别为1.6mg/L 和4.6mg/L)。对比这两个研究结果,我们会思考是否心血管抗炎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抗炎的通路及患者的炎症水平。在CANTOS中,阻断NLRP3炎症小体-IL-1β-IL-6经典炎症通路,该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血栓形成有关,而低剂量甲氨蝶呤并不能降低IL-1β、IL-6或CRP的水平,且既往甲氨蝶呤降低CRP水平作用的研究数据大多来自于自身患有系统性炎症的患者,推测甲氨蝶呤降低CRP水平的能力可能仅限于炎症水平高的患者。COLCOT7和LODOCO2研究6证实了低剂量秋水仙碱对CCS患者抗炎治疗在减少MI、中风和血运重建方面的积极影响,但研究中未对基线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进行检测。未来需更多的研究确定是否某些患者亚组(例如,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的患者)可能从抗炎治疗中获得更大的临床益处,以及患者抗炎治疗后达到心血管获益的炎症生物标志物降低界值。

02
2024 ESC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共识声明
更新要点:
1. 共识声明建议在进行体重管理的同时应加强肥胖相关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的管理
推荐:合并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进行体重管理并增加体育锻炼,以改善代谢风险因素和整体心血管疾病风险(I,A);
推荐:维持稳定和健康的BMI水平(20-25kg/m2)及腰围(男性<94cm,女性<80cm)以降低血压及心血管疾病风险(I,A);
推荐: 在某些特定亚组人群(包括肥胖人群)中进行载脂蛋白B(ApoB)检测作为风险评估指标(作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替代指标),如果检测可及,ApoB可作为血脂异常的主要筛查、诊断和管理指标(I,C);
推荐:对于肥胖患者定期筛查非恢复性睡眠状态(例如,通过提问:“您因为难以入睡、保持睡眠或睡眠过多而感到困扰的频率是多少?”)(I,C)。
2.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干预通常以制造500~750千卡/天的能量缺口为目标,需要根据患者体重和活动量进行调整;
运动干预通常对体重降低影响较弱,但能改善心血管代谢健康状态(改善血脂谱、延迟2型糖尿病及降低血压),并且具有改善心理健康及心血管结局的潜力;
推荐:超重/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并且增加体力活动以改善心血管代谢状态和降低整体心血管风险(I,A);
超重/肥胖患者通常可以通过多种生活方式干预方式实现5%-10%的体重降幅,但如何维持健康体重是临床需要关注的问题.
3. 药物干预
虽然生活方式干预依然是体重管理的基石,但是随着减重药物研发的迅速进展,具有明显减重效果及减重之外心血管代谢获益的新型体重管理药物成为临床管理CVD合并肥胖患者的合理的体重管理手段。

目前,FDA和EMA获批体重管理适应症的药物:奥利司他、纳曲酮/安非他酮、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和Setmelanotide。

我国目前获批成人体重管理适应症的药物:奥利司他、贝那鲁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
在CVD患者中应谨慎使用奥利司他及纳曲酮/安非他酮作为体重管理药物,因为这两种药物减重效果较弱,心血管安全性证据少并且存在潜在长期心血管风险;
GLP-1RA类药物具有较强的减重效果并且可以改善心血管风险;
司美格鲁肽2.4mg周制剂*是目前唯一被证实针对CVD合并肥胖/超重但不伴有T2DM的患者具有心血管获益的体重管理药物;
推荐:在合并超重(BMI>27kg/m2)/肥胖但不伴有T2DM的CCS患者中可考虑使用GLP-1RA司美格鲁肽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的风险(IIa,B)。
*司美格鲁肽2.4mg在我国仅获批成人体重管理适应症。
4. 减重代谢手术:
推荐:对于肥胖高风险患者,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无法提供体重持续降低效果时候,可考虑进行减重代谢手术(IIa,B);
推荐:对于合并T2DM和BMI≥35kg/m2的高/极高风险的患者,如果反复及结构化的生活方式干预和体重管理药物均无法提供体重持续降低效果时,可考虑进行减重代谢手术(IIa,B);
一些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减重代谢手术与心血管结局获益相关,但目前尚无RCT研究证实这一结论。
未来展望:
  • 长期体重管理和体重反弹:虽然目前新型体重管理药物GLP-1RA司美格鲁肽2.4mg及GLP-1/GIP双受体激动展示了很好的减重、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的改善甚至是心血管结局的获益,但是这些获益部分依赖于长期的不间断的药物治疗方案,研究显示停药1年之后,大部分(大约1/2-2/3)患者出现体重反弹现象,所以目前临床医生推荐患者长期用药以维持健康体重和获得心血管获益;能实现长期有效体重管理的药物是未来临床研究的方向;
  • 心力衰竭(HF)患者体重管理:目前STEP-HFpEF系列研究证实了司美格鲁肽2.4mg对于肥胖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HF(HFpEF)患者心衰症状及体力活动的改善效果,SUMMIT研究10证实了替尔泊肽对于肥胖合并HFpEF患者复合HF终点及功能性终点的获益,但是尚无任何心血管结局研究探索药物治疗对于以分解代谢为主要特征的射血分数降低的HF(HFrEF)合并肥胖患者心血管结局的影响。
  • 心血管医生的行动:过去几十年里,心血管医生很好的对可变心血管风险因素进行了管理,现在心血管医生同样需要对肥胖进行主动管理,包括肥胖的一级预防及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管理;首先,心血管医生需要持续关注肥胖和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并强调终生维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性;其次,应将肥胖作为心血管风险因素/风险增强因素纳入患者常规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中并给与治疗指导。

03
2024 ESC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管理指南
此版本指南在《2014年主动脉疾病指南》11和《2017年外周动脉疾病指南》12的基础上合并更新,强调外周动脉与主动脉是同一动脉系统的组成部分,主动脉疾病与外周动脉疾病之间相互联系,PAAD 中的常见风险因素通常同时存在,需要多学科方法进行有效管理。管理重点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但同时也需要注意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的管理。
详细解读请看诺和诺德医学资讯聚焦ASCVD——《2024 ESC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PAAD)管理指南》解析
故此部分只做部分更新内容解读。
更新要点:
1. 传统和非传统因素,共同促进PAAD发生发展
图3. PAAD危险因素
2. 全面的多学科管理方案
CVRF,心血管风险因素;QoL,生活质量
图4. PAAD多学科管理方案
3. T2DM合并PAAD患者的治疗
2014年PAD合并糖尿病管理指南并未对药物管理给出明确推荐,此次指南根据最新的循证依据,强调T2DM合并PAAD的药物管理并给出明确推荐:
推荐:对PAAD患者应给与严格的血糖控制(HbA1c<7.0%)以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I,A);
推荐:T2DM合并PAAD患者使用具有CV获益的SGLT2i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不论基线及目标HbA1c值及合并使用何种降糖药物(I,A);
推荐:T2DM合并PAAD患者使用具有CV获益的GLP-1RA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不论基线及目标HbA1c值及合并使用何种降糖药物(I,A);
未来展望:
以下几个方面尚缺乏证据支持,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
  • 炎症生物标记物、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在PAAD患者未来风险中的预测价值;
  • 对颈动脉、外周动脉及主动脉疾病患者筛查中的细微差别及筛查对不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 药物对PAAD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PAAD患者抗炎治疗的研究;对不同风险分层PAAD患者及接受血运重建的PAAD患者的抗栓治疗的研究;
  • 对PAAD特殊类型及分类患者的研究:主动脉瘤、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基因遗传性主动脉疾病及PAAD性别差异。

总 结

新版的指南和共识声明结合了最新的临床证据进行了更新,希望未来能将指南和共识声明中的前沿认知、理念以及诊断和治疗建议融入临床实践,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更好的指导研究的进展,以弥补目前的领域空白,满足更多的临床需求。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CN2401871

参考文献

1. Vrints, C., et al.,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Eur Heart J, 2024. 45(36): p. 3415-3537.
2. Koskinas, K.C., et al.,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 ESC clinical consensus statement. Eur Heart J, 2024. 45(38): p. 4063-4098.
3. Mazzolai, L., et al.,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and aortic diseases. Eur Heart J, 2024. 45(36): p. 3538-3700.
4. Knuuti, J., et al.,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Eur Heart J, 2020. 41(3): p. 407-477.
5. Lincoff, A.M., et al., Semaglutid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Obesity without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23. 389(24): p. 2221-2232.
6. Tardif, J.C.,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Dose Colchicin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N Engl J Med, 2019. 381(26): p. 2497-2505.
7. Nidorf, S.M., et al., Colchic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rona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0. 383(19): p. 1838-1847.
8. Ridker, P.M., et al.,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with Canakinumab f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7. 377(12): p. 1119-1131.
9. Everett, B.M., et al.,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With Canakinumab for the Prevention of Hospitalization for Heart Failure. Circulation, 2019. 139(10): p. 1289-1299.
10. Packer, M., et al., Tirzepatide for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and Obesity. N Engl J Med, 2024.
11. Erbel, R., 2014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ortic diseas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The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2014. 35(41): p. 2873-2926.
12. Aboyans, V., et al., 2017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ESVS): Document covering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of extracranial carotid and vertebral, mesenteric, renal,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y arteriesEndorsed by: the European Stroke Organization (ESO)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ESVS). Eur Heart J, 2018. 39(9): p. 763-816.

以上内容来源于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不仅是一本有着40余年历史的学术杂志,是一个让医者捕捉更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信息的平台,是一个让医者学习如何做科学研究的平台,更像是一个标记中国内分泌与代谢病研究进展的符号,正在书写新时代内分泌学的波澜壮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