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艺术治疗教育国际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艺术治疗专业教育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围绕“全球艺术治疗学科教育体系”“艺术治疗的社会价值与责任”“艺术治疗创新路径探索与跨学科合作”三大板块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在“艺术治疗创新路径探索与跨学科合作”板块下,梁智熊教授以“用EdTECH和AI评估游戏和艺术中的心理和行为属性”为题,围绕教育科技与人工智能如何作用于教育教学、艺术实践的过程,探讨了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多种路径,为未来的教育场景尤其是特殊教育提供了多种思路。
01
创新性工作的探索
梁智熊教授首先介绍了自身在(中国)香港教育大学的工作经历与研究方向。梁教授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在2007年至2017年间,梁教授主要致力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探索。然而,2016年获得终身职位后,他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转变,开始关注于更具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项目。这一变化为他带来了“重生”的感觉,因为他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研究框架,而是能够自由地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技术的发展,梁教授成立了综合中心(Integrated Center),该中心集合了教育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等多学科专家,共同致力于教育技术的研发。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向公众提供服务,同时收集临床数据以开发新的干预方案。梁教授还提到了中国香港地区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领域的人力成本高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和他的团队正在考虑利用技术手段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服务质量。
近年来,(中国)香港教育大学开始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以便从这些成果中获得收入来支持学校的运营和发展。梁教授提到,这种做法可能会让一些教育工作者感到不自在,因为他们通常更专注于学术而非商业活动,但借助这些资金支持,学校能够在学术和实践中取得双重进步。梁教授还介绍了中国香港政府为促进科技创新而推出的多项政策,包括创新科技基金(Innovation Technology Fund)和“一八二十一”计划。创新科技基金(Innovation Technology Fund)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如果企业能够吸引到私人投资者的投资,政府将会给予相应的匹配资金,例如,如果一家初创企业吸引了1万港币的私人投资,政府也会提供1万港币的资金支持。对于规模较大的项目,如果企业能筹集到500万港币(10%的资金),政府将提供剩余的90%,即4500万港币的资金支持。“一八二十一”计划则为中国香港的八大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每个机构都可以提出提案,并有机会获得最高2亿港币的资金支持,用于创业项目的启动,说明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更多的创新和创业活动。
02
教育技术在特殊儿童群体的应用
当前,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成熟,梁智熊教授以一款可以监测心跳、体温等生理参数的手表为例,包括智能手表本身和其他相关设备的成本不到一万港币,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使得技术的应用更为普及。梁教授提到使用技术和创新方法帮助ASD和ADHD的孩子,包括开发评估工具、游戏化的干预措施以及利用智能穿戴设备进行监测等方式,帮助改善这些孩子的教育体验和发展。
梁智熊教授提到可以使用心理评估工具和游戏化评估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早期筛查与评估,有助于早期识别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梁教授详细介绍了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一款游戏,旨在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提升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与执行功能,尤其是那些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的儿童。但在研发过程中,研究人员意外发现该游戏还可作为筛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工具。在这款游戏中,玩家扮演外星人角色,通过完成任务逐渐变为地球人。这个过程需要玩家掌握和运用多种执行功能。此外,通过收集游戏数据,记录下ADHD孩子游戏过程的轨迹并与正常发展的孩子的轨迹相对比,可以评估孩子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执行功能的发展情况。因此,该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参与者的执行功能,还能够帮助识别潜在的ADHD症状。
03
人工智能参与教学和艺术实践中
心理、行为的评估
此外,梁智熊教授还展示了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来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录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视频,AI系统可以分析教师的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肢体语言、使用白板的方式以及PowerPoint演示技巧等,并提供关于教学内容表达等方面的反馈,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参与课堂互动。梁教授提到,学校的学生在实习时遇到的一大问题是他们面对自闭症谱系障碍 (ASD) 学生时缺乏应对策略。因此,他们开发了AI教学技能工具,帮助未来的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师在实习前会接受AI模拟教学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互动能力,从而在教学实战中更好地与学生互动。
另外,由于过去的教学评估标准严格且主观性强,香港教育大学的学生在实习评估中往往难以取得高分,梁教授基于该现象提到,AI技术的介入还有助于提供更客观的评估指标。梁教授还提到了他们的一项最新研究,即利用人工智能来测量师生之间的共情水平。这项研究基于三个维度:允许自我表达、沟通接受度和展现同理心的方式,通过分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AI系统可以评估双方的共情水平,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这项技术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共情能力,进而改善教学效果,创建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学习环境。梁教授同时通过分享对一种基于自画像的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对于AI在教育、艺术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04
总结与展望
梁智熊教授通过生动的讲解展示了他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相关实践经历与研究成果,通过结合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包括利用教育科技(如眼动追踪和智能手表)通过游戏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执行功能、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测量亲子关系、评估艺术作品等方面,这些创新项目都体现了教育技术的巨大潜力。这些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整体上提升教育质量,为未来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和支持。同时,向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思路,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更好地应用于游戏、艺术的相关实践中提供了方向。
发言嘉宾
梁智熊
(中国)香港教育大学 教授
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教授(实践)、游戏与社会能力、华人家长管教模式、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设计教育科技。
艺术治疗工作室
Art Therapy Studio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由赵力教授主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心理学与艺术治疗的需求,是为了艺术机构、艺术教育和艺术治疗行业培养人才,而成立的专业工作室。其教学宗旨,顺应艺术治疗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根据专业结构及学术要求,使学生在掌握艺术学、心理学、艺术治疗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艺术疗愈功能与艺术治疗机制,通过系统性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与社会服务意识,能够在艺术管理、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医疗、灾后心理干预以及精神疾病辅助治疗等领域发挥作用,发挥“艺术治疗”的专业特色和社会意义。为服务教学实践和保障就业,工作室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积极与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文博系统、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等展开合作,提倡合作教学,夯实考察实践,尤其在实习就业等方面创新突破。
艺术治疗研究中心
Art Therapy Research Center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创立于2021年12月,中心立足艺术与心理学两大学科,研究范围涵盖艺术史、艺术实践、专业心理学、社会学等,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和校内外、海内外的艺术治疗领域学术交流合作。中心长期致力于中国本土化艺术治疗专业学术框架及课程体系研究与设计;积极引进国内外艺术治疗专业人才,组建国际化艺术治疗专业师资团队;着力推动中国艺术治疗行业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设;组织与实施艺术治疗师的教育、交流与督导;以年会方式加强艺术治疗领域国际交流与资源共享;开展艺术治疗教材和课程的研发,以及实验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