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的多元应用:
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艺术治疗实践
第五讲
后真相时代的疗愈:感知智能与复杂关系识别
2024年6月11日下午,由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主办的“艺术治疗的多元应用”系列讲座第五讲在中央美术学院北区14号楼D306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杨溟老师以“后真相时代的疗愈——感知智能与复杂关系识别”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分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李中皇老师担任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分享了杨溟老师参与研究的诸多实例,从不同方面以理性和科技的角度深刻探讨了艺术治疗这一命题。首先,追溯了AI的源起与发展,探讨了AI如何挑战人类中心主义,并识别复杂关系。之后,讲座内容还涉及了科技伦理、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学、大模型与AI争议,以及AI带来的幻觉与疗愈可能。同时,举例了艺术治疗和跨物种研究的案例,展示新时代的疗愈新途径新机遇与新思考。
Part1:
AI源起:图灵和达特茅斯会议
首先,杨溟老师以2024年6月7日,人工智能学界纪念图灵逝世70周年作为引入,介绍了图灵与达特茅斯会议以及他们在人工智能学界的重要地位。图灵,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他提出的“图灵测试”等关键标准,撰写《机器能思考吗》一文,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提到了达特茅斯会议,其作为AI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尽管未能形成统一观点,却催生了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三大流派,为AI研究开辟了多条道路。
然而,AI相比人类智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潜力。图灵曾强调智能的外在表现而非内部机制,这一观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大模型虽然缺乏逻辑和数学基础能力,但其处理数据和察觉未知现象的能力远超人类。因此,“像人类一样思考”并非AI的终极目标,而是追求一种超越人类的新智能。
李飞飞强调了大模型缺乏主观感觉能力,与人的智能有着本质区别。她领导的斯坦福大学实验室正尝试教授计算机在三维世界中行动,以更贴近人类智能的方式执行任务。她指出,人类智能基于空间智能的观察和行动循环,而AI目前仍停留在“无感的计算”阶段。
AI教父辛顿的研究则专注于神经网络,并试图通过理解大脑工作原理来推动机器模仿大脑。他开发的“反向传播”算法使神经网络具备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并强调减少机器能耗以接近人类水平。辛顿认为大型语言模型通过编码不同领域的共同结构来压缩信息,但关于其创造力及推理能力仍存在争议。
Part2:
马斯克的世界和科幻中的未来学基因
杨溟老师以实例引出本节探讨的内容:11月17日,OpenAI解雇了联合创始人山姆·奥特曼,由米拉·穆拉蒂暂代CEO,引发业界关注。次日,SpaceX的“星舰”火箭发射失败,二级火箭故障失联,由此引出商业航天太空探索公司蓝色起源创始人——贝佐斯、马斯克和山姆奥特曼路线。
科幻作品长久以来一直是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领头人的灵感之源。以马斯克为例,他深受《基地》三部曲影响,将构建横跨银河系的帝国视为追求目标。同样,其他科学家如尼尔·斯蒂芬森也从科幻作品中汲取灵感,如《雪崩》对“元宇宙”的构想。科幻小说不仅预见了太空探索、仿人复制品、基因工程等科研创新,还提供了替代性现实图景,展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和潜在风险。这些作品激发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想象力,推动他们探索未知领域。
此外,科幻作品也为社会治理和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多份宣言和指南强调了可信赖AI和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甚至开始设立跨学科的学位课程,如牛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哲学”双学位,旨在培养具备社会、伦理和法律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跨领域的融合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人类演变是想象力变现的历程。
Part3:
人类中心主义消解与复杂关系识别
《自然》杂志作为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1999年起便设立“未来”专栏,深入探讨科幻作品中的未来学基因。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提出未来学设想到德国学者弗莱希泰明确未来学概念,再到美国“兰德计划”和兰德公司的成立,未来学逐渐系统化,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过程中,科幻作品不断为人类描绘着未来世界的可能性,而科学家们则从数据中识别规律,推动技术进步。
随着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开始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审视世界,强调结构化和体系化的重要性。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促使我们重新定位对世界的理解。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了复杂性科学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卓越贡献。
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普及,数据成为连接万物的桥梁,而数据的结构化处理能力则成为认知世界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大语言模型和神经网络等AI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处理和识别能力。它们不仅擅长从海量数据中学习规律,还能处理人类无法感知的信息,如海豚的高频声音。
大模型虽然能“听懂”动物的对话,但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模拟动物的身体体验。因此,为了真正了解动物,我们要站在它们的角度,考虑它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身体和自己的世界观进行复杂交流。
Par4:
后真相时代的幻觉与预警
在后真相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逐渐改变我们对真实性的认知。ChatGPT等语言模型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数据相关的风险,如错误信息、有害内容和偏见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清华大学黄民烈团队提出了逆向生成策略,通过诱导模型犯错来控制其错误程度。然而,AI的演进已非完全按人类设计进行,它具备了自我演进的机制和密码,甚至可能启动“觉醒”程序。
与此同时,幻觉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后真相时代也呈现出新的形态。过度沉溺于幻觉中可能导致思维退化,而AIGC的盛行则为幻觉的形成提供了新可能,加剧了“去真相化”的趋势。此外,数据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愈发重要,从城市体检到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数据都在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这也带来了数据虚实问题的挑战,要求我们更加谨慎地处理和分析数据。
Part5:
艺术治疗的场景案例及思考
杨溟老师通过一系列案例,深入探讨了关于艺术治疗领域的思考,提出建议:艺术治疗需通过媒体普及知识,提高公众和政府认知与支持。同时,应坚守伦理原则,形成专业规范,并结合临床医学案例验证其效果。加强理论研究,结合AI技术构建数据库,国家应给予足够重视,制定相应政策。最后,动员康养医疗机构参与,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动艺术治疗发展。
例如新物种想象力开发者大赛“未来之问”AI大媒介未来研修营是一个为期7天的研修活动,它创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实验室,让参与者们仿佛置身于跨星球新物种的世界。与此同时,这个研修营还与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全球科幻电影节展联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里,未来场景实验室鼓励每一个人一起成为世界的创造者。老师举例了研修营中几个案例,例如嘉德书展AIGC创意博物馆计划——未来之书,新疆哈密野外科考AIGC营——未来之路/未来之车,无尽的敦煌—未来之梦神秘之旅,深海珊瑚礁探秘科考,穿越卡门线的未来之星。活动还有诸如蓝星球的国际展示平台——威尼斯、柏林电影节,不追求酷炫科技、不推崇大制作高成本,每个人能参与智识贡献。
最后,老师做出总结,艺术治疗:更具开放性的平台与产学研孵化可能机会,也是在新世界秩序中,异质文明的沟通或是共生与共情的唯一可能。
主讲人:杨溟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
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智能感知应用研究部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创始人
“新物种”科学素养与想象力开发者大赛创始人
百度文心一言首批大模型业界导师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元宇宙科技传播专委会主任
科技创新传播委员会副理事长
央美艺术治疗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由赵力教授主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心理学与艺术治疗的需求以及为了艺术机构、艺术教育和艺术治疗行业人才的培养而成立的专业工作室。其教学宗旨顺应艺术治疗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根据专业结构及学术要求,使学生在掌握艺术学、心理学、艺术治疗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艺术疗愈功能与艺术治疗机制,通过系统性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与社会服务意识,能够在艺术管理、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医疗、灾后心理干预以及精神疾病辅助治疗等领域发挥作用,发挥“艺术治疗”的专业特色和社会意义。为服务教学实践和保障就业,工作室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积极与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文博系统、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等展开合作,提倡合作教学,夯实考察实践,尤其在实习就业等方面创新突破。
主办单位: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
协办单位: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
学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
执行团队:李中皇、宿子依、欧阳秋月、孙薪贺、冯筱雅、丁雨菲、高羽晴、高迎翔、陈思诺、李婉清、彭逸舒、臧芳汀
海报设计:冯筱雅
主编:赵力
审核:李中皇
编辑:高羽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