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艺术治疗教育国际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艺术治疗专业教育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围绕“全球艺术治疗学科教育体系”“艺术治疗的社会价值与责任”“艺术治疗创新路径探索与跨学科合作”三大板块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在“全球艺术治疗学科教育体系”板块下,江学滢副教授以“中国台湾地区的艺术治疗发展”为题,详细介绍了中国台湾地区的艺术治疗发展历史以及学术与实务界现状,包括其艺术治疗学会以及艺术治疗学刊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实际案例分享了艺术治疗应用的优势与限制。
01
艺术治疗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起源与发展
江学滢副教授的演讲展示了艺术治疗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并非一蹴而就。江学滢副教授追溯至1987年,中国台湾地区迎来了首份关于艺术治疗的学术论文,这一里程碑式的贡献出自侯祯塘教授之手。侯教授在攻读硕士项目期间,通过对跨专业知识的学术洞察,巧妙地运用团体艺术治疗的方式,针对国中阶段身心障碍学生的人格调适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江学滢副教授指出,这一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国台湾地区在该领域的空白,更为后续艺术治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学滢副教授分享到,在1989年,陆雅青教授作为中国台湾地区在艺术治疗领域首位获专业学位的学者回到家乡,受邀于各地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演讲,尽管主题相对固定,陆教授仍坚持不懈地为艺术治疗这一新兴学科打开公众认知度,投身于荣格分析的学习、艺术治疗硕士项目的创办等实践中。江学滢副教授认为,陆教授的工作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艺术治疗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普及与发展,还深刻影响了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学子,促使其在艺术治疗领域继续深造。
随着艺术治疗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兴起,谘商认证与艺术治疗师认证考试相继设立。江学滢副教授强调,目前同时拥有这两项中国台湾地区与国际认可的专家人数有限,彰显了其专业性与稀缺性。江学滢副教授回顾至2005年以前,在中国台湾地区同一群志同道合的艺术治疗师便开始定期每月举行一次聚会,通过温馨而宝贵的开创性活动促进了艺术治疗师之间的联系,同时为同行们提供了一种易实施、可借鉴的交流模式。
02
艺术治疗学会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建设
江学滢副教授指出,通过艺术治疗师轮流分享个案研究、组织工作坊、通过实践活动加深理解等频繁的互动,能够让更多的成员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凝聚成一个紧密的组织。因此,当中国台湾地区政策开放允许成立民间机构时,大家通过联署的方式,成功创立了学会,共同为热爱的艺术治疗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江学滢副教授提到了学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初期便遭遇了资金短缺的挑战,学会全员均为志愿者,仅靠少量学费支撑日常运营与行政开销,直至艺术治疗的学位落成后,学会的运营逐步进入正轨。同时,江学滢副教授指出了制定专业标准的复杂性,由于成员背景多元,需融合不同经验,首任理事长陆雅青教授借鉴美国模式初步建立了标准体系,但在执行中仍面临诸多本土化难题。
江学滢副教授表示,学会自成立以来,积极邀请知名学者参与指导与培训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学会的学术发展与交流,与多方学者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学者们在相对匮乏的资源条件下,慷慨分享了他们的知识与经验,为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领域的早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艺术治疗出版物的本土化探索
江学滢副教授在大会上介绍了学会的刊物出版现状,涵盖课程、活动、分享与书评等多个方面,以半年刊和学刊为主要内容,促进学术交流。江学滢副教授指出,后者虽不定期出版,但以极高的下载量受到关注,反映出华人对于中文艺术治疗学术出刊的大量需求。
学会的另一项重要出版品是图卡,源自江学滢副教授等艺术治疗师对文化差异的观察。江学滢副教授发现,相较于在美国工作时,在中国台湾地区引导来访通过绘画表达常遇阻碍,深入探究发现华人文化背景下,因早期艺术教育强调临摹,许多人难以跨越“技巧门槛”自由创作。图卡初期由于博物馆典藏数位化的契机,成为工作坊和活动的热门工具。江学滢副教授介绍到,学会围绕六大基本情绪创作了60张图卡,通过艺术治疗师的精心挑选,邀请插画家合作绘制,以更好地引导参与者的情感表达。江学滢副教授指出,图卡受到不同年龄段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在帮助他们克服表达障碍、激发想象力等方面效果显著。
04
艺术治疗教育体系的应用
江学滢副教授以中国台北市立大学为例,介绍了中国台湾地区的艺术治疗硕士学程。该课程架构保留陆雅青教授初创时的核心框架:基础心理学、艺术治疗核心课程、创作课程以及实习与督导课程。江学滢副教授提到,由于学位的改革,该项目学生目前获得的是视觉艺术硕士学位,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发展路径,使学生在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减少,实习机会亦有所影响。
但江学滢副教授同时指出,近年来谘商系所开设的艺术治疗课程日益增多,恰恰反映了艺术治疗在谘商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认可,需要注意当授课教师多来自心理背景而缺乏艺术训练时,有课程内容呈现缺乏系统化的可能性。
江学滢副教授强调,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领域学习资源丰富多元,涵盖专业认证课程、学会自主课程及大学继续教育项目等。各专业机构为从业者及外部学习者提供灵活学习机会,通过学术交流推动领域发展,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05
总结与展望
最后,通过对目前发展优势和劣势的总结,江学滢副教授认为,中国台湾地区的艺术治疗师及学会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持续推进,积极发展,正努力制定专属的专业法规与认证体系,虽路途漫长,但充满期待。
江学滢副教授指出,艺术治疗在多个领域应用广泛,中国台湾地区的艺术治疗积极关注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艺术教育治疗、特殊教育领域对特殊族群的艺术工作等,并努力提高艺术的社会参与。江学滢副教授通过分享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应用的实际案例,如在安宁病房、癌症病房、儿童重症等医院体制内开展的艺术治疗,谘商领域的艺术介入会谈,展现了艺术治疗的温暖力量,得到了多方人士的积极反馈。江学滢副教授表示,希望艺术带给我们美好的人生。
发言嘉宾
江学滢
(中国)台湾师范大学 副教授
现任中国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副教授,曾任教于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心理辅导学系,中国台北市立大学艺术治疗硕士学位学程。拥有中国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艺术教育博士,美国纽约大学(NYU)艺术治疗硕士、中国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硕士。
目前为中国台湾地区少数拥有咨商心理师证照的艺术治疗师,实务工作于中国台师大心田社区咨商中心。江学滢的研究专长领域为艺术治疗、艺术教育、儿童文学,以及跨领域整合应用。教学专长为艺术治疗相关课程、艺术治疗团体实务、以艺术作品为工具的会谈、整合艺术治疗与叙事治疗的生命叙事绘本、艺术教育师资培育等。曾任第五届中国台湾艺术治疗学会理事长,2023年荣获中国台师大杰出教师。
艺术治疗工作室
Art Therapy Studio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由赵力教授主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心理学与艺术治疗的需求,是为了艺术机构、艺术教育和艺术治疗行业培养人才,而成立的专业工作室。其教学宗旨,顺应艺术治疗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根据专业结构及学术要求,使学生在掌握艺术学、心理学、艺术治疗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艺术疗愈功能与艺术治疗机制,通过系统性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与社会服务意识,能够在艺术管理、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医疗、灾后心理干预以及精神疾病辅助治疗等领域发挥作用,发挥“艺术治疗”的专业特色和社会意义。为服务教学实践和保障就业,工作室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积极与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文博系统、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等展开合作,提倡合作教学,夯实考察实践,尤其在实习就业等方面创新突破。
艺术治疗研究中心
Art Therapy Research Center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创立于2021年12月,中心立足艺术与心理学两大学科,研究范围涵盖艺术史、艺术实践、专业心理学、社会学等,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和校内外、海内外的艺术治疗领域学术交流合作。中心长期致力于中国本土化艺术治疗专业学术框架及课程体系研究与设计;积极引进国内外艺术治疗专业人才,组建国际化艺术治疗专业师资团队;着力推动中国艺术治疗行业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设;组织与实施艺术治疗师的教育、交流与督导;以年会方式加强艺术治疗领域国际交流与资源共享;开展艺术治疗教材和课程的研发,以及实验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