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发言回顾|杨溟:感知智能视角下的艺术治疗跨学科创新路径探索

文摘   2024-09-02 13:17   北京  



“2024艺术治疗教育国际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艺术治疗专业教育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围绕“全球艺术治疗学科教育体系”“艺术治疗的社会价值与责任”“艺术治疗创新路径探索与跨学科合作”三大板块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在“艺术治疗创新路径探索与跨学科合作”板块下,杨溟院长以“感知智能视角下的艺术治疗跨学科创新路径探索”为题,从艺术、社会科学、教育和生物等多领域背景出发,对艺术治疗、科技发展、社会挑战和人工智能等多个话题展开探讨,以科幻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启示,展望了艺术治疗与跨学科结合的未来前景。






01 

艺术治疗面临的挑战



首先,杨溟院长根据个人实践与研究,向所有与会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会不会有一天机器人需要人类的艺术治疗?如果说机器具有智能,具有情感、情绪或者具有意识,那么有没有可能我们在人和机器相处这样一个社会里面,它也需要我们的疗愈。带着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杨溟院长首先指出了他对当下艺术治疗所要面临的挑战的看法。这个挑战不只来自于技术,还包括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社会,对于个人正在带来怎样的冲击,那这是一个环境的问题,并且这个环境的问题可能不止是生理上,还有物理环境上,包括社会感知和社会交互等方面。


借助关于非典和新冠的数据研究,杨溟院长指出,当我们忽略掉一个生理方面的问题的时候,其实它隐性的、潜在的、长期性的影响依然在蔓延,而这些恰好是我们通常在如今忽略的部分。


杨溟院长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自杀率研究的数据,说明中国总体的自杀率在下降,但是儿童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上升的非常快的问题,杨溟院长认为除了抑郁症的因素,更多的孩子、青少年甚至成人,是由于身边社会环境,技术的发展也会使他们感到焦虑,造成了人在生存意义感上的缺失,进而导致了他们在对待生命上轻忽的态度,也就是空心化,因为价值观的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对此杨溟院长设问,艺术治疗的背后是什么?是我们如何去看这个世界,如何去看待生命,甚至包括我们如何去看待未来的人和环境,以及具有智能的机器之间相处的问题。




02

艺术治疗语境的重新认识



紧接着杨溟院长提出要重新认识艺术治疗的语境,重点在于如何分析和研判在复杂系统里面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的技术分析。


物联网环境复杂系统下的关系识别


杨溟院长分享道,当我们去进行一个多源异构系统的分析时,我们发现传统的思维和传统的技术手段跟不上,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复杂、更多元的模型和算法,我们需要有更大、更巨量的算力投入,由此我们会积淀出更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又会循环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数字化与智能化科技发展带来新的分析手段和观念变革


另一方面,杨溟院长指出,在关系的识别过程中,场景非常重要,只有在场景中数据才会具有它的价值,或者说能让我们的业务模式和研究增值,数据处理的能力也将是未来的艺术治疗师可能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杨溟院长认为如果从哲学上说,复杂系统和复杂社会的背后是人类去中心化的背景。因为我们在考虑生物多样性,考虑到这个复杂世界关系时,不再把人类的欲望和需求作为唯一技术创新的动力。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看到,这个世界是和谐的,人的心灵是和谐的,所以它的计算会更加复杂,因为每一个人的决策,都要考虑更多的影响因子,更多的算法和更多的后果判断。这意味着我们在今天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一个社会关系,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引起各种变量的关系。



03

艺术治疗研究的发展趋势



面对当前艺术治疗的全新语境,杨溟院长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艺术治疗未来的趋势的两点判断。


隐私权门槛降低,个人、企业数据公共性属性增强


杨溟院长强调,每个人都已经成为万物互联这个复杂关系中的一个节点。所有的个人数据、企业数据、行业数据都会成为公共数据,或者说它的公共性属性会越来越强,除非不需要得到公共性服务,否则人们就难以摆脱整个互联网数据节点的笼罩。于是我们必须考虑艺术治疗所涉及的很多伦理方面的问题,包括应该如何去看待它,如何使这样的公共服务更符合物种多样性、世界和谐性的需求。


动态热数据解决跨境流通中的确权、标准、安全等问题


杨溟院长表示,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导致数据本身(或静态和离线数据)价值的急剧下降,动态、实时、交互的数据具有越来越多的价值。特别是在特定场景内,如果具备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就能够使这个场景内的数据价值得到大幅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些数据的确权、定价、估值、交易、安全性的问题,以及如何去指定合适的标准。这些问题并不是由区块链技术或者某一类技术就可以解决,它只有在动态化、场景化的环境里面才可以解决,也就是说未来的社会伦理或者说社会治理将更侧重于对于场景化内这个数据使用的制度设计、规则设计及其权限设计。因此,杨溟院长认为在艺术治疗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面临新的技术、新的规则、新的伦理要求。



04

艺术治疗技术上解决思路和实践



关于上述问题的对策和解决思路,杨溟院长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首先向与会者展示了其团队开发的水晶球系统,通过收集物理和环境、心理和情绪以及生理变化三个层面的数据并进行交叉分析,去判断变化的原因,识别复杂关系,从另类数据中找到真相,或者去治愈创伤。同时杨溟院长也通过幸福通勤干预和与英国国家剧院观众分析的举例,佐证了系统化综合考虑计算机系统、生物学系统、社会系统同步演化现实的意义所在。


回到开篇关于机器人需不需要疗愈的话题,杨溟院长向与会者展示了另一个非人类物种的生物感知智能研究,通过对鲸鱼叫声的研究人类可以去分析,在碰到危险时海洋生物是如何去呼救。因此鲸鱼并不需要学会人的语言,但是人类可以去习得其他生物的语言,然后就会了解人如何通过和其他物种建立共情,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杨溟院长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融合智能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图灵开始到李飞飞,人类首先讨论的就是到底机器智能有没有感觉,会不会有情绪,需不需要我们去干预他的情感,这不仅是某一个学科的任务,更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因此杨溟院长也在积极筹备跨学科研究,让全国高校不同专业的青年人才参与进来,更多地走进自然与生命,获得共识。杨溟院长总结道,艺术治疗需要更具开放性的平台与产学研孵化可能机会。新世界秩序中,异质文明的沟通或是共生与共情的唯一可能。






发言嘉宾



刘正奎 

新华网未来研究院 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中国科技传播学会元宇宙科技传 播专委会主任。历任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创设院长、河北传媒学院副校长、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等职。长期从事生物感知智能应用、空天地态势感知与人机融合智能研究。









艺术治疗工作室

Art Therapy Studio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由赵力教授主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心理学与艺术治疗的需求,是为了艺术机构、艺术教育和艺术治疗行业培养人才,而成立的专业工作室。其教学宗旨,顺应艺术治疗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根据专业结构及学术要求,使学生在掌握艺术学、心理学、艺术治疗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艺术疗愈功能与艺术治疗机制,通过系统性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与社会服务意识,能够在艺术管理、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医疗、灾后心理干预以及精神疾病辅助治疗等领域发挥作用,发挥“艺术治疗”的专业特色和社会意义。为服务教学实践和保障就业,工作室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积极与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文博系统、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等展开合作,提倡合作教学,夯实考察实践,尤其在实习就业等方面创新突破。




艺术治疗研究中心

Art Therapy Research Center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创立于2021年12月,中心立足艺术与心理学两大学科,研究范围涵盖艺术史、艺术实践、专业心理学、社会学等,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和校内外、海内外的艺术治疗领域学术交流合作。中心长期致力于中国本土化艺术治疗专业学术框架及课程体系研究与设计;积极引进国内外艺术治疗专业人才,组建国际化艺术治疗专业师资团队;着力推动中国艺术治疗行业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设;组织与实施艺术治疗师的教育、交流与督导;以年会方式加强艺术治疗领域国际交流与资源共享;开展艺术治疗教材和课程的研发,以及实验室项目。



央美艺术治疗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旨在依托我校视觉艺术领域的丰富资源,致力于在高等教育框架下构建艺术治疗的中国体系,将艺术治疗的专业发展、创造力培养、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美育热点相结合,培养专业人才,树立行业标准,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学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