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发言回顾|刘正奎:从艺术创伤治疗到以美润心

文摘   2024-08-31 14:18   广东  



“2024艺术治疗教育国际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艺术治疗专业教育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围绕“全球艺术治疗学科教育体系”“艺术治疗的社会价值与责任”“艺术治疗创新路径探索与跨学科合作”三大板块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艺术治疗创新路径探索与跨学科合作”板块下,刘正奎教授以“从艺术创伤治疗到以美润心”为题,介绍了心理应激、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创伤的相关表现与识别。他重点分析了艺术治疗在心理创伤干预中的作用与优势,强调了视觉艺术在疗愈心理创伤和促进成长上不可替代的作用。






01 

初衷与背景



刘正奎教授首先坦言,他在早期的学术生涯中,并没有预见自己会与艺术产生交集。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他发现艺术在心理学,特别是灾难心理干预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潜力,认识到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表达和处理他们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和创伤。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应用,刘正奎教授发现艺术能够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帮助那些经历过灾难的人们更好地恢复心理健康。对艺术的潜力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刘正奎教授的学术研究,也为他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动力。



02

灾难与艺术的碰撞



刘正奎教授在演讲中展示了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描绘了不同的灾难和创伤情景。通过这些作品,刘正奎教授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在表达和处理创伤方面的独特力量和深刻作用。例如,他详细介绍了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以其抽象而强烈的视觉效果,生动地呈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和痛苦。刘教授解释道,《格尔尼卡》通过复杂的象征和抽象手法,将战争的惨烈和悲剧性以一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尽管这幅画并未直接描绘具体的战争场景,但其抽象的表现形式却能深刻地反映出战争的破坏性和人们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这种艺术处理方式既避免了直接的表现,还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深思。


通过这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刘正奎教授进一步指出:艺术作品往往通过抽象和象征的手法,对灾难现场进行情感上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直接的视觉冲击,又能够深刻而有力地反映出灾难的影响和后果。刘正奎教授强调,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艺术在心理学尤其是灾难心理干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些作品不仅帮助人们理解和感受灾难带来的情感创伤,也为心理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03

实践中的艺术疗法



刘正奎教授特别围绕他在汶川大地震后的心理干预工作展开了演讲。当时,刘正奎教授带领团队在灾区设立了一个儿童康复中心,通过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帮助孩子们表达和处理内心的创伤。他详细讲述了一个四岁孩子的绘画故事,这个孩子通过绘画把地震的场景展现出来,在描绘地震时用了简单的线条和颜色。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外化和处理内心的情感和创伤。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活动不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情感宣泄渠道,还帮助孩子们以一种积极和创造性的方式重新构建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艺术治疗的方法,避免了直接的言语交流,减少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和自我安慰的方式。刘正奎教授强调,这种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心理干预,不仅对灾区儿童的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心理学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素材。这一成功的实践案例,再次证明了艺术在心理干预中的巨大潜力。


刘正奎教授强调,重大灾难和突发事件通常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情绪和认知冲击。在我国,创伤后的应激障碍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因此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他指出,尽管每个人都会经历应激反应,但一些人可能会发展出更严重的症状,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04

艺术治疗的独特优势与

团体艺术治疗的经验分享



刘正奎教授在长期的心理干预工作中,发现在面对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儿童或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体时,艺术治疗通过视觉和创作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建立情感联系和进行心理干预。他展示了团队在汶川地震后的书法疗法和团体艺术治疗项目,通过这些方式,有效地缓解了儿童的高应激反应。刘教授特别提到,艺术治疗在处理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儿童或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体时,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视觉和创作,艺术治疗不仅能够突破语言障碍,还能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使心理干预更加有效。


刘正奎教授提出,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的过程能够帮助个体将情绪进行外化和个体化。这种情绪外化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身的情绪。创伤的本质在于个体深陷于自身的情绪中,难以自拔。在处理创伤时,我们需要将当时的情绪和场景分离出来。传统的方法常常难以实现这种分离,而通过绘画等形式,情绪可以得到具体化,从而更加容易处理。此外,视觉艺术也是一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复杂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得以表达。这些作品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蕴含了许多细腻的情感和创伤。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安全,还能引起他人的共鸣。


刘正奎教授还分享了他在团体艺术治疗中的经验,如何通过影像和绘画帮助孩子们讲述他们的故事,处理内心的创伤。刘正奎教授展示了一个孩子的绘画作品,这幅作品从一个巨大的蛇逐渐变小,最终变成了太空的景象,生动展现了孩子在治疗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这幅展示的绘画作品清晰地反映了孩子从最初的恐惧和焦虑,到后来逐渐释放和治愈的过程。



05

呼吁多元参与



刘正奎教授强调,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仅仅依靠专业的心理学家是不够的。他呼吁艺术教师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刘正奎教授认为,通过艺术和心理学的结合,可以为更多人提供走出创伤、重建生活的支持和帮助。教授强调社会各界在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角色,特别是艺术教师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艺术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和经历的方式,也是促进内心治愈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理学家与艺术教师以及其他社会参与者的紧密合作,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处理心理健康问题,为个体提供多样化和综合性的支持服务。刘正奎教授的呼吁是为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他认为,只有多方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支持和治疗,帮助更多人重返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发言嘉宾



刘正奎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教授


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中国科学院骨干研究员”等称号。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表达性艺术分会名誉会长委员等。主要致力于下心理创伤机制与干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SSCI TOP 期刊 5 篇(IF>10)。主编与主译出版图书 9 本,获取发明专利 10 余项。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 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软科学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委专项等 20 多项。自 2008 年以来,带领团队参加我国 18 场重大灾难后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工作。








艺术治疗工作室

Art Therapy Studio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由赵力教授主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心理学与艺术治疗的需求,是为了艺术机构、艺术教育和艺术治疗行业培养人才,而成立的专业工作室。其教学宗旨,顺应艺术治疗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根据专业结构及学术要求,使学生在掌握艺术学、心理学、艺术治疗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艺术疗愈功能与艺术治疗机制,通过系统性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与社会服务意识,能够在艺术管理、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医疗、灾后心理干预以及精神疾病辅助治疗等领域发挥作用,发挥“艺术治疗”的专业特色和社会意义。为服务教学实践和保障就业,工作室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积极与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文博系统、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等展开合作,提倡合作教学,夯实考察实践,尤其在实习就业等方面创新突破。




艺术治疗研究中心

Art Therapy Research Center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创立于2021年12月,中心立足艺术与心理学两大学科,研究范围涵盖艺术史、艺术实践、专业心理学、社会学等,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和校内外、海内外的艺术治疗领域学术交流合作。中心长期致力于中国本土化艺术治疗专业学术框架及课程体系研究与设计;积极引进国内外艺术治疗专业人才,组建国际化艺术治疗专业师资团队;着力推动中国艺术治疗行业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设;组织与实施艺术治疗师的教育、交流与督导;以年会方式加强艺术治疗领域国际交流与资源共享;开展艺术治疗教材和课程的研发,以及实验室项目。



央美艺术治疗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旨在依托我校视觉艺术领域的丰富资源,致力于在高等教育框架下构建艺术治疗的中国体系,将艺术治疗的专业发展、创造力培养、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美育热点相结合,培养专业人才,树立行业标准,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学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