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境下的“嬷嬷”指的是同人女中的受腐唯群体,具体来说就是更关注关爱cp中的受方,往往会带有弱化受方的倾向。
我对嬷嬷没有什么感觉,不喜欢不讨厌,不支持不反对,最多只是跟风学网上玩几个嬷嬷梗。因为毕竟人喜好各异,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塑造自己喜欢的角色或者真实人物也无可厚非。
唯一让我对这个词产生真实感受的时刻是,刷到一条帖子,标题是“不要再嬷自己了”,内容大意是说现在大家总是讲述自己的苦难并陷入自怜情绪里,沉浸式心疼柔弱多舛的自己。
在这之前也看到过很多“停止向世界描述自己的监狱”之类的话术,我只是毫无波澜地划过去,坚定地认为我并没有做这样的事情,我只是尽量客观地向朋友们讲自己的经历,在讲述、倾听和交流的过程中割一割情绪的杂草,厘清一些边界。
我没有卖惨。
我偶尔有在沉浸式心疼自己。
好吧,坦诚这一点并不容易:我有在自嬷,我有在弱化自己。
很多次,生病、学习或工作遇到困难、人际交往有障碍、思考中有瓶颈,无论多么巧舌如簧故作轻松地边开玩笑边硬着头皮解决问题,我都不像自己嘴上调侃的那么坚韧可靠,想象中的我是两条因为脱力而颤抖的大腿。
我软着脊梁骨裹着玩笑的皮找朋友诉苦,试图寻求一个妈妈似的怀抱,朋友说出任谁都看得出的事实:
“你也是大人了。”
自讨没趣,我偷偷怨她没顺着哄我,转而后背发凉地发觉自己在做娇妻,不是扮演,而是真的在示弱,把自己想象得孱弱无法承担责任,永远在潜意识里期待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
所以我无法放心这样的自己走进亲密关系,在停止总是不安地自嬷之前,我随时可能会滑进娇妻的深渊里,等清醒过来,已经变得哪怕被丈夫家暴也会泪眼朦胧地说“可是他对我很好,是个可以依靠的好男人”。
弱化自己是很简单的,哭着说什么都做不到,在并不舒适的“舒适圈”里凑合活着,痛苦的时候怨世道不公家庭不幸他人不善,说完继续回到亲手织的网里叹息。
我开始理解“性格决定命运”“吸引力法则”之类看似玄学的说法,或许这些是有道理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以自己的力量塑造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