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生产”这一概念在我的脑子里总是含混不清,每次都得检索过才能想起来到底是什么意思:
reproduction在英语里的基础义是:
*
高中地理有一种常见的题是分析产业优势,一个常见答案是“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另一种说法是“人口红利”。
上学的时候忙着死记硬背,没顾得上多想一步:自然资源来自自然,高新技术来自精英,便利交通主要归功于地势,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来自哪里呢?
来自女人。
“没有精子的话女人怎么生孩子?怎么胆敢把男人摘出去呢?”
请看大屏幕:
不难看出,精子的缺席并不会阻碍新生命的出现。
*
我因此粗暴地得出结论:所谓的吃人口红利就是吃女人。
于是很多疑惑迎刃而解:为什么欧美诊所的门口总是站着反对堕胎的激进分子?为什么对堕胎权的争夺会演变得几乎悲壮?为什么我们听到很多催促生育的声音、却很少了解到生育是如何普遍深入地伤害女性身体?为什么生育决策看似只具备私人属性、实际上完全无法摆脱那架大得难以知其全貌的机器?
人才不容易培养,培养出来也不一定好用;自然资源可遇不可求,遇到了也有枯竭的一天;交通倒是一旦便利就不会轻易地不便,但是河流和道路不会生产资源,它们只是资源的搬运工。
只有人是非常易得的。
在女性以外的人看来,生育就像养植物一样简单,把种子撒到土里给它水和阳光,它就会像违背了物质守恒定律一样,从一个不及米粒大的东西长出粗粝结实的茎、宽厚的叶、鲜艳的花和丰硕的果。
事实上就像种皮会在发芽的时候破裂一样,女性生育会面临阴道撕裂、子宫脱垂等身体损伤;婴儿期永远睡眠不足,想养好孩子的美好愿景和分身乏术、精力不足的现实产生冲突,产后抑郁就这样缠了上来。
物质守恒定律在生育中的表现在我看来就像寄生行为一样,胚胎通过胎盘不断地汲取母体的能量,母体在异物感的作用下试图驱逐异己,同时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剥夺太多能量而补充营养,博弈的结果是孩子得以健康地呱呱坠地。
*
我问姐姐生孩子痛不痛,她说记不清了,好像还行。
“生也就痛那么一会儿,问题在养。”
小的时候吃奶粉看病,长大了上学,找工作买房子结婚...仅考虑时间维度,和最少十八年的养育相比,十月怀胎好像是还行。
从主流的“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模式来看,养孩子基本是妈妈的事,妈妈早起做饭、洗碗、收拾家、送孩子上学、上班、上班休息间隙在家长微信群回复收到、下班、接孩子放学,做饭洗衣服的同时催孩子写作业,爸爸回家说今天的饭有点咸。
胚胎吃母体的营养,人形吃妈妈的时间、精力、钱和爱。
男人还好,结了婚可以吃新娘;女人结婚喜提拼好饭新用户。
*
最近在读圣经,神对夏娃的惩罚是生育要伴随着极大的痛苦;赐福时总说“生养众多”,惩罚总要剥夺生育能力。
没有学生物常识之前,我看到大着肚子的女人过几天抱着皱巴巴的小孩以平坦肚子造型出现时,会觉得很这个过程很神奇;更神奇的是,了解生物知识丝毫没有削减我对生育的惊叹,西方人称之为“beautiful miracle”并不算是言过其实。
严正声明
上上节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只是我针对丑姐夫们的私人怨恨,我对任何女人的任何抉择都绝对尊重,那是大家自己的人生,跟我这个外人没有关系。
外人无权干涉,没有立场说风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