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教

文摘   2024-04-15 14:24   北京  

(导入部分为性缘相关内容 不适者可跳过)

上周五去蹦迪,因为没有被迫玩无聊的游戏也没有被不认识的人劝酒,所以跳得非常尽兴。跳着跳着,我举在空中的手被人牵起来,顺着胳膊看过去,是几分钟前扶着我让我小心跌倒的男生。

他示意我转一圈,我转了一圈。

“反了,this side。”

我换了方向转一圈,两人没头没尾地聊了两句就此别过。


如此微小的互动带来的后果是莫名其妙的春心萌动,对此,我的分析如下:

1.春天到了,动物本能在苏醒

2.我具有趋热性,牵手跳舞的时候很暖和

3.尽管只是寥寥几句,但对方的英语听起来自然流利,我自动脑补对方是经历过良好教育的人,甚至有可能是理想型的“东方身体西方思想、被国外女权调教过的ABC”

(性缘相关内容结束)


我很清楚上述第三点看起来有多扯,放在小红书上完全是被人阴阳怪气地说“你想象力真丰富”“说几句话能代表什么”“崇洋媚外”的帖子。

然而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坦白:我迷信语言文字,对这些轻飘飘的东西,我有一种几近信徒般的狂热。

猛然提出这样的观点显得很像精神错乱,以下是(从我个人视角出发的)详细解释。


1.语言是一种社会契约

在绝大多数场合,当人说话时,我们的选择不是怀着质疑的态度时刻准备着进行驳斥,而是听并且相信。就像走在路上不会时时刻刻焦虑地面塌陷一样,这是社交的基石,如果没有这种不可撼动的契约,那么人类社会很难不陷入混乱。


2.文字与话语权挂钩

在人人都能做自媒体的当下,真假混杂的信息泛滥成灾,哪怕是官方媒体的报道也会有人半信半疑。良莠不齐的同行衬托之下,再加上出版纸质作品或者输出长篇大论的门槛确实要高于社交媒体上写短短几行字,印刷品以及类印刷品(凭空捏了一个词,指代有内容的文字)的权威没有被过多地磨灭。

所谓“读书人”的傲慢也为文字的屹立不倒出了一把力,被视为精英的这些人越是咬文嚼字、越是瞧不起短平快的视频平台,文字神话般的地位就越是稳定。就像具有话语权的有钱人哪怕内裤外穿也会被认为是时尚从而成为潮流。


3.人说的话写的字可以代表这个人

不同于三体人,人类是会说谎的。然而尽管如此,如果将语气和肢体语言等要素作为认知辅助,我们还是能够通过言论来了解人。

比如一个人可以声称自己爱女,但是当她以男性似的眼神上下打量其他女人,并且轻蔑地把素不相识的女性叫做“鸡”,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她所表达的立场判定为假。

再以这个公众号为例:写推送代表我有表达欲、话很多;我表达任何观点之前都会再三强调“个人视角”,说明我只是想讲话、很不想吵架。


需要注意的是,“可以代表”的意思是我们能够通过人的表达来获取关于这个人的信息,并不意味着“人的表达=人本身”。

比如夜店男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那么可以推测他可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至少在外语方面具有天赋,仅此而已。教育就是教育,不能代表这个人的道德和性格等等。

比如诗人可以写出像春天一样温暖漂亮的句子,这说明他有才华,没法说明他本人也温暖美丽。


4.故事造就祭司

不因为观点而信任一个人还算简单,希特勒的演讲并不能使所有人衷心跟随他;不因为人高超的故事编撰和叙述能力而目眩神迷却非常难。

部落时期,人们几乎无条件相信祭司对自然现象、种族起源以及很多其他内容的阐释,大家好奇祭司获取故事的来源,观察到最后发现祭司凭的只是一个脑子一张嘴,不禁感慨神迹:如果不是神降临到祭司身上,怎么会有那样多那样好的故事呢?

直到现在,大家仍然会对好的故事讲述者抱有崇敬之意,在我们心里,这些人仍然像远古时期一样,是被神眷顾赐福过的祭司。


身处这样一种教派让我有很强烈的矛盾感,一方面我傲慢地认为语言文字就是一切,其他的东西都是低阶;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无比愚蠢,是舌灿莲花的骗子最喜欢的弱者。

心底有个嘴硬的声音狡辩说:教育把“唯有读书高”的观点植入到我们脑子里,叫我们相信甚至是迷信文字;与此同时,生活里虚与委蛇完全不少于真诚率直,无论是感情还是观点,人们都比起表达更习惯压抑。

所以变成一个别扭的人也不完全怪我。

Asawoman
一些关于女性的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