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癖、性格与亲密关系

文摘   2025-02-03 20:50   山西  

亲戚们聚餐,爸爸喝了一盅酒,红着脸高声发表讲话,开头总是“我告诉你。”

姑父兴奋地搭话,每句话说出口之前都加一句“我跟你说。”

我懒得听爸爸不知道从哪个视频号学来的见解,转向妈妈和姑姑们。妈妈说话前总是不自然地清清嗓子,我问她是不是咽炎,是的话要吃点药。

“不是,我的嗓子很多年了就是这样,可能是咽炎。”

哥哥应和着重复了一遍妈妈的话。


家里的交流方式一直都是这样,爸爸一副大家长样子双指敲着桌子发言,妈妈下意识地反驳一切,哥哥假装在思考,然后重复妈妈的话。我沉默地低着头跟朋友们偷偷打字吐槽。


口癖多多少少是意味着些什么的,爸爸可能是一个没什么人听他说话的大男子主义者,所以才会总是习惯用“我告诉你”来吸引听众们的注意力;妈妈可能是反驳型人格;哥哥可能是个恋母的巨婴。

当然只是可能,毕竟我不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


我不说这个家的语言,长大之后我说“我自己的语言”,也就是和朋友们和网上学来的话。


已经和我绝交的L之前觉得我和小席说话方式很像,我当时没有感觉,想着我们都是朋友,我和你说话可能也很像的,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后来L聊起同事,她称呼同事的方式是“邻位”,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很生疏,用得少,很别扭,我模模糊糊地别扭着,没有仔细去想。

直到我们的共友H也用“邻位”这个词来称呼同事,脑子里灯泡亮起来:你们说一样的话,你们才是更好的朋友。


和朋友们说话方式像,可能是因为我有点学人精。

高中午睡之前读《理智与情感》,梦里人就会用翻译腔长难句说话;暑假每天看一季《摩登家庭》,于是自言自语的时候嘟囔着说英语;初中看《火影忍者》,每天跟姐姐嚷着塔塔开。

跟朋友们相处也一样,看到听到她们说什么做什么有意思,我也偷偷地跟着学,学她们读书看动画片,从网上学莫名其妙的烂梗,学她们讲听起来很好玩的话。

高中跟小魏聊起这个,当时我还沉浸在讨好型人格里,自嘲是虚荣无用版香菱学诗,她说没事呀,读书很好,结果是好的,出发点虚不虚荣都没关系。

我就这样被朋友们纵容着养成现在这种胡言乱语的性格,弗兰肯斯坦似的,一脑子缝缝补补的烂梗。


有次和小席看房子,听中介讲房子的时候我不自觉地两只手缠来缠去,中介看着我的动作也把她的两只手缠来缠去。

小席冷酷地评价中介这是在试图通过模仿我来拉近和我的距离,我失望地垂下头:

喔,我还以为我们是一种人呢。

Asawoman
一些关于女性的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