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技击功夫练法

百科   健康   2024-10-15 15:20   广东  


关注武宗


天下武功




太极拳 招熟而懂劲·行拳若流水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一、拳架与技击

拳架就像是记忆链条,它记录下了所有太极技击的手法;在拳架中,既有动态也有静态,它涵盖了太极拳所有的技击技巧;拳架的折叠往复,正是太极拳独特拳理的具体展现。那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般的拳架演练,同时也是气功的修炼过程。没有任何一种单独的功法能够包容这些内容,也没有任何一种运动能如此复杂地变换人体的姿态,并在缓慢的运动中提高人在各种体位时的素质,以适应实战时千变万化的需求。太极拳还是一种“意识体操”和“知觉运动”,这是任何单独的散手训练都无法比拟的。拳架对于技击的训练有着独到之处。陈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太极拳中,名手辈出,他们大多都注重拳架的演练,而将其他单项训练作为对拳架的辅助和提升。一年要练上万遍拳,这样每天就要练上三四十遍。拳谚说得好:“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万遍,妙理自现。”随着拳艺的不断提高,在走架时气势腾腾,神意驰骋,一切技击功夫自然会从中领悟出来。等到物我两忘,返璞归真,达到“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境界时,拳法就已经达到了至善的境界。练神还虚,大道就在其中。

拳架虽然练功全面且独到,但若没有达到高深的境界,仅凭此还不足以尽快培养和巩固根本,因此还需要进行单项操练,以求专门之功。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技击的基本功夫

站桩、单操、腰腿训练、走架打手、散手、抖大杆子、太极球、太极棒、抓葫芦等锻炼都是太极的基本功夫,对太极技击都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桩功、单操、步法(腰腿),是走架打手之后必不可少的功力操练,是对拳架的深入锤炼和发展。通过桩功训练,才能使定势尽快产生功力,腰腿变得强健,中线如轴般立稳。

功夫深了之后,对方一旦侵犯,其不偏不倚的性态就会不自在而产生反应,所以它能提高“立如平准”的灵敏度。这样才能进一步在行步训练中随遇平衡,掌握好动中发劲的功夫。太极拳的前辈们都是注重这步功夫的训练的(意拳把它作为立拳求劲的根本,可见其重要性)。

拳架中的各种进退、顾盼、偏闪步法必须刻苦操练。站桩在步法上属于中定,能提高动作的稳固性,使之“静如山岳”,而动步训练则能使之趋避自如,进退如风。步法练习也要一气流行,一气贯穿,不可零断,所谓“动若江河”,滔滔不绝。这样在实战时,举手投足之间都有意劲贯注,都有临敌之意,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腰腿功夫除此之外还要练习踢腿、下腰以提高柔韧性。这也可以用“划图”来练习提高。划圈是独自练习定步四正推手,如环之无端,重在追求腰腿功夫。走架打手是太极功夫的两个重大组成部分,突出特点,不可缺少,一般都是这样练的。单操是对拳架中各种动作、发劲的反复操练,也是对拳架的锻炼。单操手也可作为实战散手练习,但要准确掌握技击意图。实战散手的反复锤炼才能独到地发展自己的实战手法,使之冷快绝伦。为了进一步提高绝对功力,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器械辅助锻炼,如抖大杆子、太极球、太极棒、水中抓葫芦等。抖大杆子方便易行,能发达肌肉,增加浑身弹韧性,发展劲力,尤其是抖劲;又能增加体重,同时防止笨拙,提高枪术功夫。所以有的前辈才“大杆子不离手”。太极棒更方便,能更好地协调全身整力、争力,手臂的拧力、握力,使发劲前后两膊相系。但其他功效不如前者。太极球练者不多,有的用木球、石球、铁球在桌上滚动,有的在怀中把玩,主要用于领悟太极阴阳互用、互为根组的道理。神气贯注其中,久而久之,太极即我,我即太极,自我小天地练得前进不凸,后追不回,浑然一球。手臂则在长期摩转中积柔成刚,“软如绵,硬似铁”,练成绝技。抓葫芦也是积柔成刚,主练把功,这样在生死关头即可力透指端、致敌于死地。

三、推手训练

推手是练习懂劲、练习手眼身法步的,也是练习实战时审时度势的。推手内涵有“乱取、硬闯、擒打、闪击、突袭、逼追”等进取之法,有“截、堵、顾、拿、闪、随、接、打”等防守之法。拿跌掷打,推手训练了全面的技击技巧。推手是对“太极圈”的实践和检验,推手往来摩荡,使太极圈真正有用。

推手中最重要的是四正手的磨炼。《打手歌》中说道:“棚捋挤按须认真”,因为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全在于此,而且采、挒、肘、靠的劲也内含其中,这是四隅。前人论述说:“因为人外在的肢体、内在的神气,如果没有轻灵方圆之功,就会出现轻重沉浮的毛病,那就有隅了……毛病多的手,不得已用隅手来扶正而回归圆中。”意思是说,无论是肢体还是神气,如果不是轻灵圆满之功,就会有“轻重沉浮”的毛病,这样就圆中见方了。如果是毛病多的拳手,他就不得已地要用出圆的隅手来补救,而回归到四正手的圆中去。“然而有了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已经极大成,又何必说四隅出方圆呢。”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都能练到,已经是大成,只要深入运用,就会有四隅之手。比如振到终点时就有采拿、切截之意,按之间一化就有转挒之意,挤劲的深入就是肘靠二法,而换手时,内有闪掌。这样就不要说四隅手是出方圆了,只是随机应用就行了。功夫达到上乘的人,已经归于大中至正,对待无病,不出方圆,何需言及四隅之用?(或者说基本不用四隅之手,散手除外)所以推手之中,首先重视四正。定步打轮练熟之后,能四手不丢,功夫全在自身。四手做完为一圈,每日左右要各划五百圈,以练出手法和腰腿功夫,再练换手千次(功夫久了之后,可以在任何一点回转换手)。能如此,则周身的弹性和韧性与日俱增。功夫深了时,周身都在运行,仿佛是一架动转的弹簧,尤其是踝、膝、腰部,轻灵柔韧。两人试手时,才能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更好地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发挥遍体松紧的弹簧力。至于两人散开对推,则变化万千,不可捉摸。而在散推中得来的手法、身法、步法,还要通过单操来进一步巩固提高,以求豁然贯通。

四、踝的重要性

拳论中说:“其根(指的是太极拳一举一动之劲力)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才能得机得势。”从脚到腿再到腰,劲力经过踝、膝、胯三个关节。其中,在移动步伐和发力时,全靠踝关节的支撑和旋转,如上翘、下垂、里扣、外撇、扭转等动作,这些动作最吃力,也最薄弱,既最重要又最易扭伤挫伤。如果踝关节不够轻灵坚韧,就不会有灵活的步法。当上下劲力贯通后,整体发力除了步法的推动外,主要靠踝关节的扭曲来发动腰腿,产生骤然的弹力。如果没有踝关节的动作,发力就只能停留在腰部以上,无法贯通。你可以试着固定踝部然后发力,这样就能感受到,如果不能发挥整体弹性“嗡”然一散的威力,就无法像要诀上说的“纵之于膝,浑灵于身,发之于毛发”那样。踝关节在技击活动中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在拳击技术中,对踝关节的训练被放在了非常显著的位置,如通过跳绳来提高踝关节的坚韧、灵活和力量。即使是再成熟的拳手,也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跳绳训练,截拳道、泰拳都是如此。太极拳对踝关节的训练和其他部位一样,综合地放在拳架练习中,通过不断地、长期的拳架练习,使踝部在扭曲旋转中得到锻炼。除此之外,还可以单独进行踝关节的旋转锻炼,并在太极拳独特的步法(迈步如猫行,加强了踝部的轻灵活动,这与八卦掌平起平落的泥步不同。八卦掌是在摆扣走转中使踝关节得到了锻炼。各派有各派的实用法则和特点)划圈和腿法练习中,特别注意踝关节的锻炼。

只有拥有一双坚强、柔软、富有弹力、动转灵活的踝关节,才能使你在技击中步法敏捷,极迅速地起落旋转,发劲时上下齐动,发力于腿。

五、眼法

发劲时,为了避免闭目现象,眼光要注视并跟随发劲部位(落点)。这样既可以克服人使劲时闭眼的习惯,又能提高眼眸的运转能力。目光经常有神意贯通的刺激,战时也不至于由于对方来手而眨动。并且神意贯透于目光,日久之后,目光就会神威凛凛,阴冷中透出杀机,令敌胆寒。但不可完全偏重于目视,高手对敌还会用“神视”,即全神贯注地“聆听”。目视与神视相结合,有“收放”之效,也要做到忽隐忽现。

六、散手

拳架的演练重在意气而不在一招一势,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达到“神明”境界后,一动一静之间即是招,既极其平常又极其神妙。然而这一动一静,不通的人是不能用的。一动一静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得机得势才能打出效果。散手的演练就是练习这一动一静,并且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意念,无人时要像有人一样。拳架中包含了无数的散手和无数的用法。“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一动一静即是太极。各种散手都要练习。适合自己的、曾经用过很巧的招法,要时时练习。要躺着练,如在睡前醒后的床上;坐着练,床上、椅子上、地上都可以;站着定步练,定步单边连续练,定步双边交叉连续练;活步练,包括进步、退步、顺步、拗步,单边连续和双边交叉;行步练,即在行步中随心所欲地发招。拳不离手,“行止坐卧皆是太极”,“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练拳”,使散手随时可以发出,随时可以用上,真正练活练透。
拳架、拳势的单操和实战散手在练熟之后,要求达到“神化”的境界,以闪动的意念进行刺激,期望在临敌时能达到“冷快绝伦”的程度。“形气固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

七、实战注意事项

1、拿法

太极拳一般不主张轻易使用拿法,因为如果未能真正理解劲力,施手不准确,就容易弄巧成拙。所以说“巧妙的拿法不如朴实的打法”。但是,一旦真正理解了劲力,触觉就会变得灵敏,动作也会变得轻灵,能够引进落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妙境,这时拿、打、跌都变得容易了。太极拳用劲力来拿住对手,使对手呆滞,这时就可以趁机使用“节、拿、抓、闭”的手法。太极拳的拿法一定要灵妙轻巧,一出手就能成功,就像抛出的猪蹄扣一样。要“引其入榫”,让对手越动越紧。在使用节、拿、抓、闭的同时,将对手打跌出去,立即造成伤害,使其跌倒。

在使用“节、拿、抓、闭”的手法之前,必须先通过“按、摩、推、量”来感知对手的“膜、脉、筋、穴”。节膜、拿脉、抓筋、闭穴,这些都需要非常精确的分寸把握,否则就无法成功。前人曾说,“截(节)膜、拿脉、抓筋、闭穴,这四种功夫都需要通过精确的分寸把握来求得”。只有真正理解了劲力,才能神明其用,自然能够量度尺寸,进而才能成功地使用节、拿、抓、闭的手法。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精确到分寸的功夫呢?功夫要先从开展练起,然后再练紧凑。只有紧凑练成了,才能谈到分寸的把握。由尺进的功夫练成了,才能进一步练到寸进、分进、毫进。这就是所谓的尺寸分毫之理。

除了能够量度尺寸,了解膜、脉、筋、穴的原理外,还需要知道“存亡之手”和“生死之穴”。如果截断了膜,血液就不能周流;如果拿住了脉,气息就难以行走;如果抓住了筋,身体就会失去支撑;如果闭住了穴,神智就会昏迷,气息就会黯淡。半死地截断膜,似亡地拿住申脉,单独地抓住筋就会劲力断绝,死穴一旦被闭住就没有生路了。总之,气血精神如果没有了身体的支撑,又怎么能有主宰呢?

(筋膜脉穴的原理可以参考运动生理解剖学,实战时选择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拿法。人体穴位很多,可以拿的有二十四个,可以参考内家拿法的著述。)

《太极拳使用法》中记载了禄禅师的一则轶事:禄禅师在京城时,有一个会点穴拳的人闻名而来想要较量。等到试手时,禄禅师迅速抄住他的手腕,使用抓筋法,对手的手指就无法伸直了。接着禄禅师又顺势上提,对手的前脚就离地了。禄禅师说:不要辜负了你的多年苦功,不然你的骨肉就要断裂了。那个人深感敬佩。太极拳是搏击与养生兼备的武术,如果在搏击上没有生死存亡的手段,又怎么能在武事昌盛的明清朝代立足呢?现在的人不耐烦苦练,喜欢寻找捷径,揉揉扭扭的,不知道生死存亡的手段,就很难应对生死存亡的争斗,太极拳也不再有往昔的光彩了。

2、空手对器械

器械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用来搏击的身外之物,如刀枪、棍棒、砖石、凳椅等等。在生死之争中,险象环生,危难当头,必须能够走让斜闪,闪躲之术怎么能不练呢?太极拳的技艺中,粘走为能,粘要像胶似漆一样紧密,走要像金无着落一样空灵。“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用空之法的最高武技,处处都用空灵之法,来物又怎能触及我身呢?

太极拳本是苦功,前辈们练腿功时,常常用低架子在八仙桌下行拳。历来传授技击真功夫时,在筑基阶段都以练到精疲力竭为准。现在的人似乎多以为太极的神妙功夫是在梦幻般的比划中获得的,这实在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如果想要空手对器械,遮顾、偏闪、走让、粘拿、击发之功缺一不可。不遮顾就不能有效地保护要害;不偏闪就不能使来物落空;不走让就不能避重就轻、避实击虚;不粘拿就不能制住来击、阻碍下一手;不击发就不能力克凶顽、化险为夷。因此,顾、闪、走让、粘拿、击发都需要千锤百炼。顾要静待时要顾,走闪时要顾,粘拿时要顾,击发后也要顾,不可忘乎所以;闪要看清来路、看清虚实,虚闪实闪并加连闪,但闪不可太远;粘拿可以顾而拿、闪截而拿、迎堵而拿、走让而粘拿;击发有顾打、截打、拿打、堵打、闪打、走打等多种方式,可以攻击对方要害或震落来物,相机而用。各种手法交相为用,这不就是“乱环”吗?闪前退后、顾拿兼打,让敌人捕风捉影、处处击空或击不中要害,手脚反而被器械所困。我则适机适时地狠狠反击或在混乱中乘机操执外物(何必拘泥于空手?)进行攻击,敌人怎么能取胜呢?功夫必须靠苦练。

3、狭路相逢

太极拳虽然讲究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但在敌我狭路相逢、进退不得的情况下,则必须以技击的绝对功力取胜。比如虽然能借力化劲,但如果此时没有动转的空间(如小角落、小死胡同、小房间或被人困住),就难以将对方发远。如果没有生死存亡的手段,一击不能致敌以伤、致敌以退缩,就难以化险为夷。因此,“节拿抓闭”的手法不可不练,“千斤之力”也不可不有。平时既要求“四两之功”又要求“千斤之力”,如果只有四两功而没有千斤力,就不能成为当今的“杨无敌”了。

然而这千斤力并非蛮力、拙力。我认为功法中有很多灵、力并得之术。灵巧和劲力并非非要对立不可。只要不只重视筋肉运动、不把力气练死就行了。这样终究会有用途的。比如抖大杆子就是很好的发达肌肉、增长力气和弹抖巧妙的方法。人们都说当年杨禄禅身小力微,但又有“杨老禅推车——平端”之语来形容他力大过人。力大力小已无从考证了。但近代的陈发科、杨澄浦都是体重近两百斤的人。因此他们的推手功夫发劲至骤,一般人难以抵挡。当今的太极名家妙手也大都身体强健。“豆芽菜”式的体格恐怕难以成为强手。当然有的拳术大师的身体外观上很瘦弱,但决不同于先天的弱不堪击。他们是经过苦功操练已敛力入骨、功力卓著的人。或者是他们的独到之学已登峰造极。因此他们能在关键时刻异于凡人而转危为安。身体、功力是技击的本钱。一定要加强自身绝对功力的锻炼。纵然是灵巧也不是在不花费力气中得来的。

4、舍远求近与舍近求远

拳论中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太极拳为什么能以慢制快呢?全在于它以静待动,就像守株待兔一样。大成拳所说的“如网天罗、无物能逃”也是这个意思。舍远就近,使敌人如临天网,一旦触犯就难以逃脱。挨着哪里,就从哪里击发,这是最简单、最冷快的方法。

什么是远近呢?静以待动,机到而发即为近;而出手慌忙,上下寻找落手之处,不是待人之来即为远。比如敌我对立时,我静待对方来击。如果对方以拳上击我面部,我稍动步偏闪,同时用小臂从内侧接住来拳的肘窝处,用截劲打动对方。如果没打出,就迅速随住再发劲,粘点不丢(挨着何处即在何处发劲)。而在这一瞬间,由于敌我双方互相移动调整位置,对方的要害可能会接近我的另一只手(比如移动中对方的心窝来到我另一肘前),那我就可以迅速由近处笔直击去。这就是舍远就近的打法。

而所谓的格挡反击,则是在截住对方来拳之后,不是接着发劲,而是格开对方来拳然后扔掉接触点去打另外的地方,或者用另一只手向前打出。这样既浪费时间又要另找落点,只有以快制慢才能完成。所以是舍近求远——舍弃近处不打而打远处。出手慌忙、上下引逗也是不能从接触点击发而一意击人要害的舍近求远打法。这些都不能以慢制快。外家拳大多是不用近而舍近求远的。

与人对手时,如果想要以慢制快,就必须在舍己从人中寻求切近的运用。所争的只在毫厘之间。要随人之动而不要自动,“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便得落空之妙”。但是舍己从人、以静待动必须反应灵敏、能腾挪闪战。如果反应呆滞、抓不住机势也不能奏效。如果遇到麻木的对手,其本身确实比对手速度快、动作灵敏,那么也可以用“舍近求远”之法,主动而直接地攻击对方要害。



武宗·旗下公众号










武宗·武术交流群大全

微信群·QQ群-扫码进入



太极拳·往期精选

7 July 2018


武宗·短视频


视 频 号

快手号:ikunfing

抖音号:ikunfing

关注我们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格式展现传统武术国粹的魅力,同时传承和发扬武术(武品、武技、武功)的实用价值。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欢迎您的加入~


2024


Read the original text and discover more

“阅读原文”  发现更多 ~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