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九守篇(守道与无为)

百科   2024-10-13 14:24   广东  

武道春秋 · 百家术略

Wu Shi Chun Qiu Hundred Strategy


这篇有九章,所以叫做《九守》。九,是易经中数的终结。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变化,变化就会背离道。坚守道的人能安居其中,像翱翔的龙一样无悔,可以超越三清之境。忽视道的人,就像牝马不顺从,将会沉沦到九幽之下。所以,应该坚守道,不可失去常态。

老子说:天地尚未形成时,幽深渺茫,混沌为一,气象未分。寂静而清澈,重浊的部分下沉为地,精微的部分上升为天,形质已经具备。分离后形成了四季,春天生长,夏天茂盛,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再分为阴阳,刚柔就确立了。精气聚集成人,粗气聚集成虫,它们的本源是相同的,但所禀受的气不同,气有清浊之分,物有精粗之别。刚柔相辅相成,万物于是产生。从此万物变化无穷。精神来源于天,骨骸根植于地,来源于天的,亲近上方;根植于地的,亲近下方。精神进入其门径,骨骸返回其根源,我还存在什么呢?进入无穷的门径,返回造化的根源,没有谁能确认真实的情况,谁还能说有我呢?所以圣人效法天顺应地,不受世俗的拘束,不受他人的诱惑,把天当作父亲,把地当作母亲,把阴阳当作纲纪,把四时当作秩序,在天地间翱翔,又遵循纲纪在自得之境逍遥,在无为之地放任自流,世俗不能拘束他,世事不能诱惑他。天静而清,地定而宁,万物违背它就死亡,顺应它就生存。天对逆顺没有偏心,人却因祸败而生存。所以静漠是神明的居所,虚无是道的所在。道处于静默之中,神在虚无中遨游。精神是来源于天的,骨骸是禀受于地的。天气清轻化为精神,地气重浊凝为骨骸,所以说禀受。道生一,就是天。一生二,就是地。二生三,就是人。三生万物,说明变化是广泛的。万物都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为和谐状态。都是柔和气而达到和谐。

老子说:人受天地变化而生,生在天地之间,却位居万物之上。一个月的时候,精血凝聚;两个月的时候,血脉形成,形体和胚胎出现;三个月的时候,胚胎形成,确定了生命的府第和灵性;四个月的时候,形成胎儿;五个月的时候,长出筋腱;六个月的时候,长出骨骼;七个月的时候,形体形成,九窍通畅明亮;八个月的时候,胎儿活动,神灵降临;九个月的时候,胎儿躁动,宫室布列,以确定精气的位置;十个月的时候,出生,万象形成。形体已成,五脏于是分明。肝主管眼睛,肾主管耳朵,脾主管舌头,肺主管鼻子,胆主管口。五脏这里只说了四脏,关于形的学说现在说法不同,未详。外为表,中为里,头圆效法天,脚方像地。一个人的身体,万象都具备,不可轻视。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有索取与给予、喜悦与愤怒。胆像云,肺像气,脾像风,肾像雨,肝像雷,人与天地相类似,而心是主宰。心是身体的主宰,总统管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的要领,上通于天,下应于地,中间合乎万物。这就是所说的神。百姓每天都在使用却不知晓,知晓这个道理的人,很少了。耳目像日月,血气像风雨。日月运行失常,就会受到侵蚀而失去光芒;风雨不合时节,就会毁坏拆散而带来灾难。天有日月,不可不光明;风雨,不可没有节制。不合时节没有节制,就会带来灾难。人有耳目,不可不清澈;血脉,不可不平和。不和不平,就会生病。五星运行失常,州国就会遭受殃祸。五星所侵犯的地方,对应的区域就会受灾。五脏受到邪气侵犯,全身就会生病。天地的法则,广大无边,尚且要节制它的光华,爱惜它的神明,人的耳目,怎么能长久地受到熏染而不停息呢?精神怎么能驰骋而不匮乏呢?天地如此广大,尚且要节制四时、调和五纬,保护它的神明。何况人使用耳目,让心思奔驰而能保全他的性灵呢?因此圣人坚守内在而不丧失外在。在内保持精神,在外保全形体。血气是人的光华,五脏是人的精华,血气专注于内而不外越,那么胸腹就充实而嗜好欲望就减少。由表现可以看到内里,由根本可以推知末节,况且嗜好欲望产生于内心,那么光华就会表现在外貌上;精气和合于内,那么肌肤就充实于外。嗜好欲望减少,那么耳目就清澈而听觉视觉就聪明通达,听觉视觉聪明通达就叫做明智。

这一段话,说的是人如果聪明无比,洞察一切,那都是因为他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如果五脏都能听从心的指挥,不偏离正道,那么意志就会坚定,行为就不会出格。精神饱满,气息不散,这样的人,听什么都能听见,看什么都能看见,做什么都能成功。只要他能保持心态的平和稳定,五脏就不会受到邪气的侵扰,那些悖乱的气息就会消散,精神的作用就会更加明显,再微小、再隐秘的事物都能察觉,再难办的事情都能办成,再也没有什么祸患能找上他,邪气也不能侵袭他。行动总是合理公正,祸患自然就会消失。内心精纯不动荡,外界的邪气就无法侵入。所以,追求得多的人往往得到得少,看得远的人往往知道得少。从少处追求多得,就容易从小处了解大处,这就是明智。

孔窍是精神的门户,血气是五脏的使者。打开门户,精神就能洞察一切,血气畅通,五脏就能舒畅。但如果耳目沉迷于声色之中,五脏就会动摇不定,血气就会汹涌澎湃,精神就会驰骋无度,这样,即使祸福如丘山一般大,也无法察觉了。被声色所迷惑,精神被驱使,就会忘记这边而忘记那边。这就像水面平静时,连细微的毛发都能看见,但如果人被蒙蔽了,即使丘山一般大的祸患也看不见。

所以,圣人虽然通晓嗜欲,但总是节制自己,不祈求超出分外的东西。他们使耳目精明玄达,不被外界所诱惑,意气保持清静,少嗜欲,这样五脏就安宁了。精神内守于形体之中,不越出,就能观察过往和未来,祸福之间,都足以看清。圣人知道嗜欲会蒙蔽聪明,所以一心一意地使气息平定,制止混乱,守住精神不越出,这样内外的实情都能看清,祸福的征兆也自然明了。

追求得越远的人,知道得越少。他们远远地追求外物,却看重自己的身体,所抛弃的是大的东西,所得到的却是小的。这说明精神不能向外散逸。所以,五色会使眼睛昏花,五音会使耳朵失聪,五味会使嘴巴受伤,过度的享乐会损害身体。外界有所诱惑,内心就会有所损失。取舍扰乱心志,使行为放纵飞扬。所以,嗜欲使人气息散逸,喜好和憎恶使人精神劳累。如果不赶快去掉这些,志气就会日益消耗,精气泄漏,形体和精神就会日益衰败。

人所以不能享尽天年,是因为他过分地养生。过分养生,就是贪得无厌地追求吃喝玩乐。只求快心,实际上却是自己疏远了自己。只有那些不把生活当作一回事的人,才能得到长生。不把生活当作一回事,就不是过分地养生,不过分养生的人,就不会处于必死的境地。

天地运转而相互通气,万物总括而归于一体。能知道这个“一”,就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了。不能知道这个“一”,就什么都不能知道。从天地万物来看,它们轮转无穷,都是凭借“一”而生出万种类别。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同根于“一”。所以,知道万物为一,就没有什么道理不明白了。不知道万物为一,那么做什么事都会失败。

我处在天下,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而万物也都是物。物和物之间,凭什么来相互评价呢?这说明物和我是玄同的,好恶没有固定的主人。所以说,我处在天下,也只是天下万物中的一个。同样都是物,凭什么来相互评价呢?物和我都应该忘记,是非又怎么能存在呢?所以,让刀刃在空虚中游动,守住全真之道,这才是最大的亨通。

想活长点并不是可以去做的事,厌恶死亡也并不是可以推辞的事。欲望不能放纵,事情不能繁杂。卑贱的人不应该被厌恶,高贵的人不应该被喜好。贵贱都适宜,好恶又在哪里呢?顺着自然的资质而使之安宁,不敢走向极端。不敢走向极端,就是达到了至极的快乐。这一节总括了九守的道理,是治国修身的最高原则,向往道的君子应该精心详细地领会它的主旨。

一、守虚

老子说:所谓的圣人,能顺应时势而安于自己的地位,适应时代而乐于自己的事业。他们安于别人所不安的,这是最高的安定;乐于别人所不乐的,这是最大的快乐。悲哀和欢乐是道德的邪念,喜好和憎恶是心灵的拖累,喜悦和愤怒是大道的过失,普通人都有这些,但得道的人却没有。所以他们活着是顺应自然的运行,死了是万物的变化,活着不是由我主宰,所以说顺应自然;死了不是我生命的终结,所以说万物变化。静时就与阴同德,动时就与阳同步,这是因为动静都不失其正道。所以,心是形体的主宰,神是心灵的宝藏。神是心灵的居所,是人所宝贵的。形体劳累不休就会困乏,精力使用过度就会枯竭,所以圣人遵守这些道理,不敢超越限度。形体是精神的住所,精力是气魄的灵动。它们相互依存而主宰生命,相互分离就会死亡。圣人珍视它们,不敢轻易使用。用无来应对有,必须探究其中的道理;用虚来接受实,必须穷尽其细节。万物从无中产生,无所不有。天地因虚无而能容纳,无所不包。恬静愉悦、虚无清静,以此度过一生。保持虚无清静,通达生死。无所疏远,无所亲近,高贵时不可亲近,低贱时不可疏远。怀抱道德,顺应天意,与大道为际,与道德为邻,不为福气的开始,不为祸患的先兆,死生对自己没有变化,所以说这是最神妙的。合乎道德,齐同死生,福气不能保佑,祸患不能倾覆,如果不是最神妙的,怎么能这样呢?神妙就能要求什么都能得到,做什么都能成功。能与天地同道,与神灵合德,那么要求什么都能得到,做什么都能成功,可以说是最神妙的了。

二、守无

老子说:轻视天下就不会让精神受累,细察万物就不会让心灵迷惑。不要把天下当作万物的掠夺者,那么精神怎么会受累呢?不成为万物的掠夺者,那么心灵怎么会有感触呢?齐同生死就不会让意志惊惧,认同变化就不会让明智眩晕。知道死生只是假名,就不足以让人恐惧;明白变化只是虚诞,就不足以让人惊骇。至人依靠的是不屈的柱子,行走的是无关的道路。不屈的柱子就是道,无关的道路就是德。以道为柱子,所以不会倾倒;以德为道路,所以处处都适合。秉承不竭的府库,精神使用无穷。学习不会死的老师,根本在于不生不灭。无论去哪里都顺利,无论做什么都通达。屈伸俯仰之间,坚守命运不迷惑,在祸福之间宛转周旋,利害不足以扰乱心灵。死生对自己没有逼迫,利害又怎么能放在心上呢?行义的人可以用仁来勉励,但不能用武力来胁迫;坚守道义的人可以用仁道来劝勉,但不能用武力来威胁。可以用道义来端正他,但不能用利益来引诱他,因为重视道义就会轻视利益。君子为道义而死,不能用富贵来挽留他;宁愿为道义而死,也不苟且富贵而生。行义的人不能用死亡来恐吓他,因为他为了道义可以忘记生死。更何况那些无为的人呢?无为的人就没有拖累,没有拖累的人就把天下当作影柱。影柱就是虚无。既然没有形质,又怎么会被拖累呢?坚守道义的人尚且不能用武力来威胁他,更何况有道的人又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呢?向上观察至人的行列,深入探究道德的深意,向下考察世俗的行为,就足以让人奋进了。观古视今,坚守道德,深明其中的旨趣,就足以让人进修了。那些不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人,是学习建立的榜样。上古的君主无不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不思考至高之道,公然有所作为,这就像击鼓却想要没有声音一样,是不可能回应的。

三、守平

老子说:权势和厚利,是人们所贪图的,但比起身体来,这些就显得卑贱了。追求权势的人,重视世俗而轻视身体。修道的人,则贵重身体而轻视财物。所以,圣人饮食足以充饥接气,衣物足以盖身御寒,适应情感而辞去多余的东西,不贪得无厌,不过多积存,养活身体就够了,有多余的就舍弃。他们清亮眼睛不看,静寂耳朵不听,闭住嘴巴不言,放任心灵不虑,抛弃聪明,回归太素,休止精神,去除知故,没有好恶,这叫做大通。要除去污秽、去掉拖累,莫过于从一开始就不出离它的本宗。这样做什么能不成功呢?所谓“未始出其宗”,就是说本来虚寂,无所贪爱,所以万绪纷然,都成为污秽和拖累。因此要遣除涤荡,还原复朴。懂得养生之和的人,就不能用利来引诱他;通晓内外之符的人,不能用权势来诱惑他。贪利会伤害生命,羡慕世俗会妨碍修道,这是至人所不做的。没有比“无外”更大的了,没有比“无内”更贵的了。能知道大和贵,到哪里会不顺利呢?大道,它出来没有外面,它进去没有里面,无所不通,这可以说是大贵了。

四、守易

老子说:古代修道的人,调理情性,治养心术,用和来养护,用适来保持,乐于道而忘记贫贱,安于德而忘记贫困。他们得到了情性和谐,就忘记了贫贱的等级。性情有不想要的,即使没有想要的东西也不会感到不满足;心里有不乐意的,即使没有乐意的事也不会去做。有欲望那么所想要的就会感到不足,没有乐意那么所适应的都会顺利。对性情没有益处的,不用它来连累德行;对生活不方便的,不用它来扰乱和谐。名利会伤害德行,嗜欲会危害生命,所以不去追求。不放纵身心肆意妄为,而他们的制度却可以作为天下的仪表。他们能够自我矜持谨慎,可以作为人们的表率。他们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居,适情而行。他们把天下余裕的东西都给予别人,委弃万物而不求私利。他们怎么会因为贫富贵贱而丧失自己的性命呢?像这样的人,可以说能体会道了。只有体会道并知足的人,所以才能把天下余裕的东西给予别人,不利用万物求利,怎么会放纵欲望而伤害夺取自己的性命呢?

五、守清

老子说:人从天接受的气,无论是耳目对于声色,还是鼻口对于芳臭,或是肌肤对于寒温,它们的情状是一样的,这是贵贱所共同的。但有的人因此而死,有的人因此而生,有的人成为君子,有的人成为小人,这是因为所受制约不同。人们所喜好的是相同的,但所得到的却不同。随心所欲,就会被外物所制约。人的本性有贤愚之分,情感有厚薄之别。所以有的人尊贵,有的人卑贱,有的人死,有的人生,这是不一致的。神是智慧的深渊,神清则智慧明澈,能洞察一切无遗漏。智是心灵的府库,智公则心灵平和,行动不私自为己。人们不会在流动的浊水中照镜子,而会在澄清的水中照镜子,这是因为水清且静。水不是因为浊而能照人,神也不是因为不清而能居留。所以神清意平,才能洞察事物的真情。只有清与平,才能明察事物的真情。所以使用的东西,必然借助于不使用的东西。这是说有无相互成就,形神相互保护。镜子明亮,尘垢就不会污染它;神清气爽,嗜欲就不会迷惑它。明亮就不会使身子污浊,清爽就不会使精神迷乱。所以心灵有所至,那么精神就会慨然存在于那里。心灵相通,所以心灵所至则精神就存在。返回到虚无的境界,那么就会消除急躁而藏匿气息了。这是圣人的遨游。心灵没有静躁之分,神明在虚无中遨游。所以治理天下的人,必须通达性命的真情然后才可以。

六、守真

老子说:所谓圣人,就是适应情感而已。他们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制自己,这样贪污之心就没有由头产生了。杜绝贪污而情感可以得到适应,节制饮食而本性可以保全。所以,能拥有天下的人,必定不是有意去拥有天下的。能拥有名誉的人,也必定不是通过超越常行来求得的。能拥有大名,覆盖天下的人,也必定不是处在骄矜的位置上的。因此,天下人乐于推举他而不厌倦,他能拥有美好的声誉,而乡里人必定不是通过夸耀来获得的,所以百姓拥戴他而不感到沉重。真正通达性命之情的人,仁义就会依附于他。如果不是审明穷通之分,懂得人物之情,那么天下人自然会归附,百姓自然会依附。至于神无所掩盖,心无所负载,通达条理,淡然无事,势利不能引诱,声色不能迷惑,善辩者不能说服,智者不能动摇,勇者不能恐吓,这是真人的境界。神明的人,外物不能遮蔽他,事情不能迷惑他。即使权势压倒王公,利益堆积如山,声誉留住行云,美色能倾倒国家,善辩如连环,智慧如流水,勇敢能举起巨鼎,但匹夫尚且不可剥夺,何况真人呢?生生不息的不生,化化不息的不化。只有不生的才能生生,不化的才能化化。不生不化,所以是生命的根本。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即使能统治天地,明照日月,善辩如连环,言辞能润饰金石,也对治理天下没有益处。不懂性命之理,不遵循危微之机,乐气吞宇宙,辩才吐江河,即使神奇,但也已经腐朽了。对天下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圣人不会失去他所坚守的。他所轻视的是权势和名誉,他所看重的是道德。

七、守静

老子说:静漠恬淡,是用来养生的;和愉虚无,是用来保持德的。如果不是恬愉,怎么能保全道呢?外物不乱内心,那么本性就能得到适宜;静而不扰动和,那么德就能安于其位。用养生来经世,抱德以终年,这可以说是能体会道了。外物不能扰乱内心,内心的和谐自然产生,养育有实质,归于自然。像这样的人,血脉没有郁滞,五脏没有积气,祸福不能矫正滑脱,非誉不能沾染尘垢,身心虚畅,情感气息调和通达,祸福已经冥灭,非誉怎么能沾染尘垢呢?如果不是遇上好的时代,谁又能成功呢?有才能却遇不到好的时机,自身尚且不能解脱,又何况无道呢?君臣相遇,就像云龙相互感应。有非常之主,才会用非常之人,这也是千载难逢的,所以说很稀少。现在才能可以经世,但时代不是有道的时候,心应该超越常规,不再求取。因此文种被杀,范蠡泛舟江湖。所以贤愚相差很远,就像千里之遥。眼睛能察觉秋天毫毛的末端的人,耳朵却听不见雷霆的声音;耳朵能调和金玉之音的人,眼睛却看不见泰山的形状。所以小有所专注,那么大有所遗忘。专注看就会荒废听,专注听就会荒废看。至于雷霆的声音并不小,耳朵听不见的人,并不是聋子;泰山的形状并不小,眼睛看不见的人,并不是瞎子。这是因为心不能同时用两处,志不能同时做两件事。所以知道见利忘道、追求外物而遗忘自身的人很多。现在万物纷至沓来,拔取我们的生命,攫取我们的精神,就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即使想要不接受它们的影响,又怎么可能呢?声色的娱乐、滋味的美味、金玉的声音,这些都迷惑眩惑我们的情感本性,昏暗蒙蔽我们的精神。它们相互触发诱惑我们喝酒作乐,渐渐形成巨大的沟壑。如果不是至高无上的人,又怎么能奋翅冲霄、扬髻在智慧的海洋中遨游呢?现在如果有一盆清水,经过一天才能看见眉毛和睫毛;如果把它弄浑浊,不过一挠动就不能看见方圆了。人的精神也是这样,难以清澈而容易浑浊,就像盆水一样。凡人的情感容易受世俗的沾染。知道容易受沾染的情感,就必须坚守难以行走的道路。水的本性在器皿中难以清澈,审察这个难以清澈的本性,就要去掉容易昏昧的镜子。

八、守法

老子说:上等的圣人效法天道,实行无为而治。次一等的崇尚贤能,实施教化。再下一等的就只会任用臣子了。任用臣子,是危亡的道路,因为权力掌握在别人手里,危亡就指日可待了。崇尚贤能,是产生痴迷和困惑的根源。君主崇尚贤能,臣下就会伪装自己去迎合,伪装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贤能,所以说这是痴迷和困惑。效法天道,是治理天地的法则,也是治理社会的原则,是天下人都应该遵行的。以虚静为主,虚无就不会有所承受,静谧就能无所不持。坚守清静,所以能够维持天下,成为万物的主宰。懂得了虚静的道理,就能善始善终。所以圣人以静为治,以动为乱。自己保持静的人,内心就不会被扰乱;自己保持治的人,外物就不会被搅乱。所以说,不要扰乱,不要束缚,万物将会自然清静;不要惊动,不要恐吓,万物将会自然理顺。这就是天道。扰乱,就是烦乱躁动;惊骇,就是溃散混乱。说治理百姓的道理就像这样,那么万民万物就都不会失去他们的本真了。

九、守弱

老子说:天子公侯,把天下或国家当作自己的家,把万物当作自己的畜养,怀着天下这么大的地方,拥有这么多的万物,如果实气充实而志气骄横,自夸强大,那么即使强大也必定会灭亡;如果忧虑危亡,那么即使危亡也必定能存在。强大的用兵侵凌弱小的,弱小的倨傲凌辱下面的,倚仗强权的会灭亡,凌辱下面的会覆灭。用心奢侈广泛,就像飘风暴雨一样,是不能长久的。这说明强暴是不能持久的,凶暴是不能长久的。所以圣人用道来镇服他们,坚守一无为的原则,而不损伤冲和之气。只有圣人知道强暴不能长久,所以用道德来镇服,把喜好和厌恶都混同起来,那么和气就不会受到损伤,太平就可以到来了。要看到细微之处,保持柔弱,退让而不争,不可追求光大。要效法江海,江海不争,所以功名自然归它,它不强求,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这说明圣明的君主有功而不自居,百姓自然顺从归化;有德而不主宰,万物自然归附。作为天下的雌柔,所以能神妙而不死。神妙的东西,沦落在九幽之下也不会昏暗,腾飞在三清之上也不会皎明,它原本就没有开始,又怎么会有终结呢?自爱,所以能成就他的尊贵。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把万物都作为自己的功名,权力责任极为重大,不可轻率自待,轻率自待那么功名就不会成就。圣人把万物都看作尊贵的。现在轻率地对待万物,就是轻率地对待自身;轻率地对待自身,就是轻率地对待天下;轻率地对待天下,万物就不会归附了。道,因为大才由小而成,因为多才由少而主宰。道由小而成大,万物因为众多才归附它而尊崇它,这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圣人用道来治理天下,柔弱微妙,是看到了小;节俭吝啬,是看到了少。看到了小,所以能成就他的大;看到了少,所以能成就他的美。拥有天下的人,不遗忘小国的臣民,所以能成就他的大;修养自身的人,不抛弃微小的善行,所以能成就他的美。天的法则,是抑制高的而举扬低的,减损有余的,补充不足的,天之道厌恶盈满而喜欢谦让。江海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天下都归附它,奉养它。圣人卑谦、清静、辞让,是看到了低下;江海以容纳为大,圣人以谦让为尊。虚心无有,是看到了不足。看到了低下,所以能达到高大;看到了不足,所以能成就贤能。骄傲的人不能立足,奢侈的人不能长久,强暴的人不得好死,自满的人必然灭亡。保持虚静柔弱的人能长久存在,骄傲奢侈的人迅速灭亡。飘风和暴雨不能持续一整天,小小的山谷也不能片刻间就盈满。飘风和暴雨是强暴之气,所以不能持久而灭亡;小小的山谷处在强暴之地,所以不得不被剥夺。因此圣人坚守雌柔,去掉奢侈骄傲,不敢行强暴之气。坚守雌柔,所以能确立他的雄强;不敢奢侈骄傲,所以能长久。只有人不骄横奢侈,坚守雌柔而能称雄,归附他,他就能成为群雄之王。

老子说:天道的规律是物极必反,盈满就会亏损,就像日月的运行一样。所以圣人每天都有所减损,保持冲和之气而不敢自满,每天都有所进步,保持着柔顺、谦卑的态度,这样他的功德就不会衰减,这是天道的自然规律。天道厌恶盈满而喜欢谦卑,所以唐尧、虞舜效法它而成就了大德。天道厌恶暴虐而忌讳骄傲,所以夏桀、商纣忽视它而导致了灭亡。人的性情,都喜欢高处而厌恶低处,喜欢得到而厌恶失去,喜欢利益而厌恶病患,喜欢尊贵而厌恶卑贱,喜欢高贵而厌恶贫贱。众人都这样去做,所以不能成功;执着于这些,所以不能得到。因此,圣人效法天道,不强行作为而能成功,不执着而能得到。众人顺从世俗,喜欢尊贵高位,厌恶卑贱低下,所以想要高贵却不能自己使自己高贵。圣人效法天道,不喜好尊贵高位,不厌恶卑贱低下,所以他不尊贵而自然尊贵,不高贵而自然高贵。他与众人性情相同而道路不同,所以能长久。他隐藏自己的光芒,混同于尘世之中。所以三皇五帝有警戒自己的器物,叫做“侑卮”,器物空了就端正,满了就倾覆。这种器物现在还有,用来保存警戒之心。所以知道虚空就能自我保全,盈满则不能长久。事物盛极就会衰败,太阳到了中天就会西斜,月亮满了就会亏缺,欢乐到极点就会转为悲伤。天道有盈有亏,人道有盛有衰,有的开始吉祥而最终凶险,有的先快乐而后悲伤。因此,聪明深广的人要保持愚昧,任用智巧就会过于察察为明;见闻广博、善于辩论的人要保持俭约,放纵辩才就会危害正道;武力强大、勇敢刚毅的人要保持畏惧之心,倚仗勇猛就会轻敌;富贵广大的人要保持狭隘之心,放纵欲望就会多生悔恨;用恩德施惠天下的人要保持谦让的态度。这五个方面,是先王用来保持天下的方法。实行这种方法的人,不追求盈满。正因为不追求盈满,所以能避免旧的弊病而又不会形成新的弊病。他谨守弊陋之道,不让它盈满,实行这种方法就可以保持天下,何况保持自身呢?

老子说:圣人与阴闭藏就一同闭藏,与阳开显就一同开显。可以隐藏就隐藏,可以显露就显露。能达到没有欢乐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不欢乐了。没有什么不欢乐,也就达到了至极的欢乐。这是内心欢乐影响外在,而不是外在的欢乐影响内心,所以有自我欢乐,也就有自我的志向,比天下都尊贵。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顺应天下而成为治理天下的要领。那至极的欢乐,不是说钟鼓铿锵、八音齐奏、容貌端丽、色彩殊异。可贵的是清虚宁静、澄澈淡泊,无所作为、断绝欲念才算是至极的欢乐。内心欢乐影响外在的人,用欢乐去影响别人,因而与自然为同类。外在的欢乐影响内心的人,用欢乐去影响自身,也就与自身为仇敌。所以顺应别人的欢乐而使他欢乐,这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原则。不在于别人,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自身。自身得道,那么万物就都会依附了。如果向外界寻求,就与道相违背了。如果在自身修养,就与德为邻了。所以,通晓心术谈论的人,就把嗜欲、好憎都置之度外了。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喜的,没有什么可怒的,没有什么可乐的,没有什么可苦的。万物都等同看待,无所谓是与非,心术已经明白,道德也就将得以形成了。苦与乐都一并忘却,好与憎哪里还值得挂怀?万物没有什么不同,自然就等同看待了。所以,士人有一定的志向,女子有不变的品行。士人有道,万种伪诈都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女子有品行,千金都不能改变她的节操。不等待权势而尊贵,不需要财富而富有,不依靠武力而强大,不看重财货,不贪图世俗的名声,不把尊贵作为安身之处,不把卑贱作为危险之地,形体、神气、志向都各居其宜。尊崇道、重视德,轻视权势、抛弃利欲,志气清高而不惑乱,形体与精神就能协调一致了。那形体是生命的寓所,元气是生命的根源,精神是生命的制御者,一旦失去它们各自的位置,那么形体、精神、元气就都会受到损伤了。这三者,说的就是形体、精神、元气。精神一旦消逝,形体与元气也就会衰败了。一旦失去它们各自的位置,那么形体、精神、元气还依靠什么呢?所以,以精神为主宰的人,形体就会顺从而有利;以形体为主宰的人,精神就会顺从而有害。以养神为主,使虚静存于内心,那么精神就会畅运而元气保全。以养形为主,那么欲望就会像害虫一样伤害元气,形体就会衰败而精神逃遁,生命就会死亡。那些贪得无厌、欲望太多的人,被权势与财利所迷惑,被名声与地位所诱惑,几乎凭借超过常人的智慧、高出世俗的地位,而精神却日益消耗以至于衰亡,纵欲放荡而不归还,形体闭塞而元气拒守,元气就没有办法进入了。因此,时时有精神衰亡、自失的祸患。那精神是难以驾驭的,权势与名声又容易迷惑人心,所以一定要元气拒守,不可开窍,但还是恐怕有失去济助的事情发生,那么终身都不可救治了。那精神、志气,安静就会日益充实而强壮,躁动就会日益消耗而衰老。安静就能恢复,躁动就会丧失生命。所以,圣人保持、养护他的精神,使元气柔和,使形体平适,而随道浮沉。像这样,那么万物的变化,就无不偶合了;各种事情的变化,就无不适应了。精神与元气平和,志气坚强而形体安泰,所以能与道浮沉,随着时世而变化,没有什么不适应的。

十、守朴

老子说:所谓真人,就是本性合乎道的人。因此,他们虽然有却像没有一样,虽然充实却像空虚一样。他们只注重内在的修养而不去管外在的事物,明白太素之道,无为而回归本真。他们体悟大道,怀抱精神,遨游于天地之根,茫然自在地徜徉在尘世之外,逍遥在没有琐事缠绕的境界中。他们履行真理,回归本真,就能遨游于天地之根。无为而没有琐事,就能逍遥在尘世之外。机巧诈谋不存于心,审视外物而不受其影响,不随外物而变化,本性已坚定,外物就不能改变他们。他们观察事物的变化,却坚守自己的宗旨,心意专注于内,将祸福通达为一。坚守本真而不改变,观察变化而没有疑虑,祸福本就冥合,哪里还有什么牵累呢?他们居住不知道为了什么,行走不知道去哪里,茫然无心。他们不学而知,不看而见,不做而成,不治而明辨事理。他们从无知中获得真知,从不见中看见真相,无为而无所不为,不辩而明辨是非。他们明白无知才是真知,而知之为知之则是虚伪的。他们感应外物而行动,被迫而动,不得已而前往,像光的闪耀,像影的随形,行动如光般流畅而不停滞,静止如影般安然而随意。他们遵循大道,有待于外物而自然行动,空旷而虚无,清静而没有杂念。他们空旷独处,却又好像有待于外物;他们泛然无系,实际上也无所谓。他们把千差万别看作同一变化,把万种不同看作同一根源。千差万别虽然不同,但都同属于一个变化;万种形态虽然各异,但都同出于一个虚无。他们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内心保持清湛,外物不能役使他们。他们坚守混沌未分的本真,立足于最精纯的境界中,蕴含真气,培育精神,本真浑朴而又精粹。他们睡觉时不做梦,断绝了各种杂念。他们的智慧不萌发,没有其他杂虑。他们行动时没有形迹,是精神在微妙地作用。他们静止时没有形体,存在却又像不存在,活着却又像死去,出入没有间隙,能役使鬼神。这是精神所能达到的与道合一的境界。现在把存在看作不存在,把活着看作死去,说的是毁坏形体、摒弃聪明,脱离形体、去掉智慧。所以能出入没有间隙,役使鬼神,这就是与道合一的境界。让精神畅通无阻,而不失去元气。元气就是精气。日夜没有间隙,与外物一同欣欣向荣,就像阳春照耀万物,哪里会有变迁的时候呢?这就是心灵与道相合而生机勃勃的情况。这不是借助其他方法,而是心灵与道相契合。所以形体有时消亡而精神却从未变化,形体有时与万物相同而消失,但精神却从未真正存在过。他们以不变应万变,千变万化而没有终极。只有不变者才能应变,所以隐显无穷,变化无极。变化者最终又归于无形,不变者与天地一同存在。所以生生不息者从未真正产生过,但他们所产生的却能生化万物;变化者从未真正变化过,但他们所变化的却能变化万物。万物接受生化,不得不生化。所以沉沦于无形之中,天地不生化却能生化万物。因此能常生常化。这就是真人的境界,也是纯粹的大道。真人说的是纯气精妙,遨游于不生不化的境界,所以称为真人。


进微信群“武宗·丹道群”方式:
扫码加下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新建“武宗•丹道QQ群”,以后相关文档/视频资料都会放到群文件夹里面,方便大家下载学习,感兴趣的可以用QQ扫码↓↓进群~

    




武宗

文创

武术史话  兵哲百家


武术的博大精深,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渊源,包含哲学、兵法等文化内涵。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