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竟是这三家之大成

百科   健康   2024-10-16 14:39   广东  


关注武宗


天下武功




太极拳 招熟而懂劲·行拳若流水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太极拳,这一流传千古的武术瑰宝,相传为武当山的传奇道人张三丰所创立。因此,人们对张三丰的崇敬之情,并非盲目的迷信或附会,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张三丰,作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深邃,武艺高强,使得人们对他的崇拜,实质上是一种对文化的深深敬仰。

一、太极拳的哲理与大道相通

太极拳的拳理,深深植根于《易经》的阴阳变化之中,它吸纳了丹道的修炼方法,注重内外兼修,性命双修。在练习太极拳时,人们需要静心沉气,使筋骨舒畅,血脉润泽,刚柔并济,内外如一。这种运动方式,不仅符合易理,也契合医理,更与兵法相通,体现了中庸之道。太极拳的运动圆润柔缓,虚实相间,动静结合,内外协调,刚柔并用,使得心为法,形为用,无过不及,不偏不倚,达到了上下相随,步随身换,左右争衡的境界。在呼吸与拳法的配合下,一气贯穿全身,使得周身匀整,既能健身又能长功,实现了健武一体的完美结合。

太极拳的拳法,温润而不怒,威严而不猛,勇猛而不狂妄,柔软而不绵软,刚硬而不生硬。它讲究后发制人,后发而先至,将太极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与伦比。太极拳以中正中和为制偏之道,与道义相合,堪称武源圣道。因此,太极拳也被誉为君子拳和道义拳,其理论不仅是大道文化的结晶,更是炎黄传统文化渊源的再现,更是一部活生生的东方文化哲学史。

二、唐、顾二位先生对张三丰的否定并无实据

唐豪、顾留馨二位先生在太极拳的研究上确实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史料。他们在研究主旨上所表现的“捧陈贬王否张”的思想,却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综观二位先生的论述,他们主要以推断为证据,却缺乏真凭实据。所谓的定论,不过是主观臆断和武断之为,这不仅是他们在太极拳研究中的败笔,更是太极拳史研究中的一大憾事。

他们所谓的“证据”,经不起历史的考证和考据。例如,他们声称陈王廷创造了太极拳,但这一说法实属荒谬。唐豪先生仅凭所谓的“闷来时造拳”和“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为依据,就断言陈王廷创造了太极拳,这完全是主观臆断。而顾留馨先生为了完善唐豪之说,更是异想天开地将河北卢龙县的辽东巡按御史陈王庭错当为陈沟的陈王廷,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事实上,太极拳是平心静气之拳,绝不是在烦闷之时能创造出来的。造拳未必就是创造新拳,人在烦闷时是无心创造的。所谓的“造拳”,充其量也就是在烦闷之时伸伸胳膊、撂撂腿,自己漫无心计地玩耍两下,或找其他拳手一起玩玩而已。因此,说陈王廷创造了太极拳,并没有真凭实据让人信服,这仍然是毫无根据的臆想推测。

另外,他们声称王宗岳学陈拳也是臆测。他们仅凭所谓的“佚名氏”的《阴符枪谱序》中的“山右王先生”有“山右”二字为依据,就臆断此“王先生”即为王宗岳。他们并没有分清此“王先生”何方人士、什么职业,就稀里糊涂地妄断王宗岳先生为乾隆时人、教书为业、居卞洛、隔汜水学陈拳而为论,这显然是不实之辞。

事实上,王宗岳乃是山西人士,虽有拳论于世,却以经商为业,人称“华北大侠”,而非以教书为业。当时的陈沟人非常固执保守,陈拳从不外传。直到清末民初,才有陈家秀才陈鑫花了十二年的工夫,才艰难地写成了一本《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而此时杨拳早已名扬天下半个多世纪了。即便是陈鑫冠以“太极”之名的拳论,也是散乱无章而不成体系的。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却丝毫没有陈拳的痕迹,这足以证明王宗岳并未学陈拳。

有研究表明,在清朝初期,陈拳虽然存在,但却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呈现出“有拳无理”的状态。到了清乾隆年间,在河南的汜洛地区,洛阳人苌乃周,被誉为“苌三宅”的先生,他的《苌氏武技》理论与心意拳的理论几乎同时成熟。特别是苌氏的武技理论,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有着惊人的契合度。

时至今日,上海的吴氏太极拳传人仍然将《苌论》视为与王宗岳太极拳论同源但不同流的宝贵遗产,并珍存起来。甚至武氏拳论中的“擎、引、松、放”等关键概念,在《苌氏武技》中也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如果按照唐豪、顾留馨二位的推断,王宗岳岂不是学了“苌论”后秘而不宣,将其改头换面为自己的作品?这显然不合逻辑。

假设王宗岳真的在洛阳,他为何不全盘接受已经成熟的《苌论》,而是要费尽周折地往返于卞洛、渡汜水,去到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陈沟,去做陈氏并不欢迎、不愿让人知道的苦差事呢?这样的行为,岂不是让人觉得王宗岳“知识越多越犯傻”吗?其实,王宗岳作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华北大侠”,他不可能放弃宣传推广自己的太极拳论,而去转述太极圈内无人知晓的《阴符枪》谱。

更令人费解的是,王宗岳在寻找《阴符枪谱》的作序者时,竟然没有选择卞、洛地区的名人,如马学礼、苌三宅等,而是偏偏找了一个不懂武术、屡考不第的乡村秀才。而且,这位秀才在作序时,还故意使用了模糊不清的“山右王先生”这样的称呼,而不是直接署名“王宗岳”。这无疑是在给世人打哑谜,故意制造悬念和混乱。

如果我们摒弃这些主观臆断,依据事实进行推理,就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王宗岳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再就太极拳本身而言,首先,太极拳原本被称为十三式(势),而不是太极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据唐豪、顾留馨二位先生考证,清初时太极拳在陈沟就已流传。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却只有太极之理及长拳和十三式的论述,并没有太极拳的说法。《太极拳论》之名,实际上是后人所加。

关于王宗岳的拳论,有据可查的是:1852年,武禹襄之兄武泄清在河南舞阳县任县令时,于舞阳盐店发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份拳论并非原作,且已经破损不整,没有篇名和篇首。武泄清于是招武禹襄前往共同研究。后来,武禹襄绕道赵堡访问李清萍,将拳谱带回永年参研补益。直到李亦畲手抄之后,才在拳论前加上了“太极拳论”之名。

如果王宗岳真的学了陈拳而为论,他绝不可能吝啬到只提太极而不言太极拳,也不可能不注明拳源,更不可能不回馈陈氏而让陈氏对此一无所知。事实上,直到1930年唐豪先生进入陈沟考证时,陈沟人还不知道有王宗岳太极拳论,也不知道王宗岳是何人。这难道不是一件怪事吗?

根据唐豪先生的考证,武氏所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既无篇名又无篇首,“太极拳论”之名为李亦畲所加。这一推断与事实相符,应该是正确的。唐先生的说法与1930年由姚馥春、姜容樵二先生合著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中首次公开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乾隆年间手抄本的内容相互印证,也为事实所证实。

《太极拳讲义》中只提到“相传为王宗岳所著”,内容比世传多三分之一,并述有道光年间木刻本互证。这又无端地给人们留下了一段玄秘和猜想。乾隆年间手抄本的太极拳古拳论有七言四句歌诀诗七首,诀下有释。有人称诀为经,称释为谱。但无论如何,这份古拳谱是时至今日保存的最完整、最全面的太极拳论。其古拳论也并未立名为“太极拳论”,所谓“太极拳论”只是人们对“王论”的称谓而已。

武氏所得之“王论”亦非亲得之于王,而是有谱无诀(经),间有溃破,既无篇名又无篇首。因此,在得到它时才造成了前后错乱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肯定,所谓的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实际上是“十三式之拳论”而非立名为“太极拳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宗岳的拳论定当早于“太极拳”立名之时。依此理推断,我们也可以断定王宗岳并非乾隆时人,而应为明朝中末期人。这与赵堡所传承的王宗岳为大明万历年间人的说法可相互佐证,也与王宗岳年耄传蒋发的传说相合。因为蒋发与王廷是同时代人,如果“王宗岳学陈拳而为论”,那就本末倒置了。现在唐豪、顾留馨二位竟然将王宗岳列在与他毫无关系的陈氏(不知是谁的后代)的所谓“甲第”之后,这实在是滑稽可笑。

另外,根据1992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武术》一书中从别本录出的《阴符枪谱》的作者署名乃是王学定而非王宗岳。因此,唐豪、顾留馨二先生妄以王学定为王宗岳,又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其根本就不实。他们所断定的王宗岳学陈拳而为论的观点也就成了根本谬误而不成论,其论不攻自破。

在探讨张三丰是否创立了太极拳这一问题时,将“迷信附会说”作为否定张三丰创拳的依据,显然是不妥当的。唐、顾两位先生首先以查阅了所有道藏、道书却未发现张三丰会拳术的记载为理由,否定了张三丰的武术才能,进而否定了他创拳的可能性。近年来,台湾太极拳协会提供了一些新的证据,包括明朝时期张三丰佩剑的图画,以及《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张三丰《云水集》里的《三十二岁北游》和《悠悠歌》等内容。这些资料不仅证明了张三丰确实会武术,而且还暗示了他有创拳的可能。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张三丰的人生轨迹:他在三十多岁时放弃了官职,选择了修道之路。他携带着琴和剑,游历了太行山、峨眉山、蓬莱等地,往来于燕赵之间,最终在武当山传授武艺。这些资料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彻底推翻了唐、顾两位先生关于张三丰不会武术的臆断。

关于唐、顾两位先生所质疑的“三丰夜梦玄帝授之拳法”这一说法,我们也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道家自古以来确实存在迷信和弄玄的倾向,但“梦授拳法”并不能简单地被视为“荒诞不足信”的迷信。如果我们能够去掉玄虚,从实际出发,就可以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看清其真实的本质。

按照道家传统的说法,玄帝即玄武,也就是真武,而真武又是太极的别体。张三丰根据太极的原理,结合丹功,创立了太极拳(十三式)。这种拳法既可以健身修性,又可以防身御敌,既符合客观实际,又符合道家思想,因此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谓的“夜梦玄帝授拳”,如果用科学的解释来说,也不过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已。梦不过是心中所想的一种反映,并非玄虚不可解。这与现代所说的“灵感自现”有相似之处,实际上不过是古人所说的“心死神活”的潜意识的一种表现。

潜意识是表意识的深隐和沉淀,梦中的感悟或创造,也不过是人的潜意识无碍而发的一种自然行为,这符合自然之理,与科学并不矛盾,也无所谓迷信。所谓的“灵感”虽然不是人人都能有,但也不是人所不能为。难道在闷的时候可以创造,在梦中就不能创造吗?想必应该是可以的。而且,在梦中创造要比在闷的时候更加清闲、轻松、自然和本真。

再来看唐、顾两位先生所说的“张三丰创拳之附会说”,这一说法显得更加苍白无力。在这一点上,唐先生还算老谋深算,他知道为了达到目的应该从哪里下手。他首先贬低了武禹襄,因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最初是从武禹襄那里传出的。在王宗岳的拳论中还提到了“三丰祖师原论”,如果否定了武禹襄,那么张三丰的创拳之说就难以树立。所以唐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中颤颤巍巍地说了一段话,暗示武禹襄因为博览书史,所以有可能附会张三丰创拳的说法。这种贬损武禹襄的言辞中透露出唐先生的底气不足和无奈。

我们觉得,如果武禹襄真的“博览书史”,那么他不应该附会张三丰,而应该去附会老子、庄子、吕洞宾、张紫阳等远古的人物。但因为这些人物无从考证,所以武禹襄也绝不会背负今天这个黑锅,让唐先生感到无奈。不过,在唐先生的无奈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对前人尊师重道的深深敬仰。因为杨露禅源于陈长兴,武氏同于赵堡而源于陈清萍,如果没有所传,前人是绝不会像今天这样妄为的。

在附会这一点上,顾氏与唐氏的态度截然不同。顾氏要开阔得多,他不仅能以李亦畲手抄郝和本中李氏后改的“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之句为依据,而且还能不顾唐先生的无奈,奋进激昂地在其1982年出版的《太极拳术》中大胆断言:“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后的一种附会而已,皆杨氏后人所为。”顾先生的性格似乎十分开朗而无拘无束,他开玩笑从来不分时间,只是大手笔轻轻一挥,就把杨露禅、武禹襄和李亦畲等人从清朝挥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年间,真可谓是“开天辟地”。

唐、顾两位先生因为太过执着于达到自己的主观目的,所以根本不顾及《陈氏家谱》和《陈氏家乘》所载的陈王廷旁注“陈氏拳手、精太极拳”的事实,就随意臆断“造拳”就是创造了太极拳。他们甚至把李亦畲所说的“不知始自何人”的太极拳,硬生生地按在了陈家沟的陈王廷的头上。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他们不惜错误地将王庭拉为王廷,与军事挂钩以拔高其身份,这种做法既荒谬又可笑。到底是谁在附会,现在已经非常明显了。

如果我们根据陈沟的实际情况来推断,当时有“蒋把式”入村传授十三式(当然蒋把式未必传授拳理,或者没有文化根本不懂拳理,抑或一知半解也未可知)。陈王廷在自家炮捶的基础上,与外引的十三式及心意拳论进行融合嫁接,并在改造陈拳之后立名为“太极拳”。这种说法尚符合“造拳”之说,也未尝不可。唐、顾两位先生不仅立论无据,而且否定张三丰创太极拳(十三式)也无实据。他们所述的依据都不过是主观臆断和推断而已,虽然是一家之说,但并无可靠凭证,实在不足以采信。

三、太极拳桂冠非张三丰莫属

在探讨太极拳的起源与传承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位传奇人物——张三丰。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其地位可谓铁证如山,不容置疑。以下便是我们认定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的几大理由:

1、创拳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①武当山的道家文化积淀:武当山,作为道家的圣地,承载着深厚的道家文化底蕴。这种文化积淀为张三丰创拳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土壤和灵感来源。

②张三丰的学识与追求:张三丰精通儒、释、道三教,主张三教合一,是道教中的大家。他一生求道不懈,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为他创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创拳实证

①史书记载的拳法特点:史书记载张三丰既精于少林拳法,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少林拳法以刚猛、快速、直线运动为主,而武当拳法则以阴柔、空灵、圆形运动为特点。这种差异正是张三丰创新拳法的体现。

②神秘的梦授拳法:传说中张三丰曾夜梦玄帝授拳,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人。玄帝作为真武神的象征,其威力无边。这一传说不仅增添了张三丰创拳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他所创拳法的威力和实战效果。

③民俗传说的启示:从民俗角度看,张三丰观鹤蛇相斗、龟蛇相搏而悟出拳理。这些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也反映了张三丰创拳过程中的灵感来源和观察自然的智慧。

④明确的太极拳论和历史源流:张三丰所创的太极拳有明确的拳论和历史源流,这是太极拳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⑤门派的崇奉:赵堡、杨式、李派、武式、吴式、松溪派等太极拳门派都尊崇张三丰为祖师。这种广泛的崇奉不仅体现了张三丰在太极拳领域的地位,也证明了太极拳传承的连续性和广泛性。

张三丰之所以被誉为太极拳的创始人,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武当丹士、道教首领,更因为他胸怀博大,以道家理论为基础,旁通儒、释而集三家之说以为一。他所倡的大道之论和太极拳理论都是大道文化的结晶,更是传统文化渊源的再现。太极拳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部活的东方文化的哲学史。

当然,对于张三丰是否会拳、是否创拳以及他与十三式或太极拳有无实质关系等问题,仍需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和印证。但如果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问题,即使张三丰当年曾创造过太极拳(十三式),他所创的拳也绝对不会是今天的“太极拳”。因为太极拳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中充实、完善而成熟的。

太极拳作为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体征,底蕴深厚。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其资历不仅具备传奇性特征,更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定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他兼容大成而有大道论世,只有他才能撑起太极拳的脊梁。因此,太极拳之祖非张三丰不能担,太极拳之桂冠非张三丰莫属。

张三丰不仅属于武当、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他理应受到世人的敬崇。同时,我们也要感谢唐、顾二位等前人的辛勤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太极拳史料。这些史料使我们能够看清历史、明辨是非,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太极拳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今天看来,太极拳创自于何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透悟太极拳的真谛和内涵,能否让真正的太极拳功夫上身并承传不丢。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太极拳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太极拳虽分门别派、各具特色,但并无真假之分、只有对错之别。我们应该摒弃功利心态、脚踏实地地练习太极拳,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武宗·旗下公众号










武宗·武术交流群大全

微信群·QQ群-扫码进入



太极拳·往期精选

7 July 2018


武宗·短视频


视 频 号

快手号:ikunfing

抖音号:ikunfing

关注我们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格式展现传统武术国粹的魅力,同时传承和发扬武术(武品、武技、武功)的实用价值。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欢迎您的加入~


2024


Read the original text and discover more

“阅读原文”  发现更多 ~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