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清修

百科   2024-10-14 13:00   广东  

武道春秋 · 百家术略

Wu Shi Chun Qiu Hundred Strategy


“百日清修”是内丹修炼中的基础阶段,具体包括炼己和筑基两个部分。陆西星采用“无为之道”的方式独自进行这一修炼。在“百日清修”的初期阶段,修炼的重点在于炼己,其核心在于达到至极的虚无和守静状态。具体来说,就是要时常保持内心的清静,让心灵中不沾染任何杂念,达到一种极其虚无和静谧的境界。一旦心中稍有杂念,这种虚无和静谧就会被打破。就像广袤无垠的天空,一旦被云彩遮蔽,就不再那么清澈;深邃的泉水,一旦微风拂过,就会泛起涟漪。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很难恢复到原本自然、清静的境界。因此,追求道义的君子,需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确保内心的杂念不流露出来,也不让外界的纷扰侵入内心。他们要让自己的胸怀像天空一样开阔,像泉水一样纯净,不沾染一丝尘埃,这样才能恢复到原本自然、清静的境界,达到至极的虚无状态。而这种至极的虚无状态,如果不是通过坚守清静之道来实现,谁又能做到呢?


陆西星认为,世俗之人往往被名利、声色所迷惑,追逐这些虚幻的东西,贪心杀生,被眼前的境遇所蒙蔽,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而炼己的目的,正是为了消除内心的各种贪念和妄心,去掉对善恶美丑的分别心。“如果没有对立面,就没有依赖和潜伏;没有依赖和潜伏,就没有轮回和起灭;这样就能掌握永恒不变的真理。”炼己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即每天减少一些私欲和杂念,直到达到无为的境界,“然后才能恢复到太虚的本体”。这种太虚的本体,“虽然寂静却能洞察一切,虽然静谧却能应对万物,因此无为而又能无所不为。无为是其本体,而无所不为则是其神奇的作用。”

这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状态,与顽空、断灭空是有所区别的:“如果只知道无为而不知道无为中的有所作为,就会陷入虚幻的空无;如果只知道无所不为而不知道这是无为的结果,就会沉迷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这并不是真正的道。”正如诗句所说:“一切有为的行为都是虚幻的,无为看似虚幻但其实并不轻飘,如果连有无都放下,那么天空自会明亮如月。”

在陆西星之前,双修派的陈致虚已经完成了内丹双修理论的构建。他在注解《参同契》时,将《清静经》视为炼己的精髓。《清静经》中说:“人的元神喜欢清静,但却常被内心的杂念所干扰;人的内心喜欢静谧,但却常被欲望所牵引。只有常常摒弃欲望,内心才能自然清静;只有澄清内心,元神才能自然清静。这样,各种欲望就不会产生,贪嗔痴等恶习也会自然消灭。之所以有些人做不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澄清,欲望没有摒弃。而那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他们内观自己的内心,会发现内心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形态;他们外观自己的身体,会发现身体其实也并没有固定的形态;他们远观外界的事物,会发现事物其实也并没有固定的形态。当这三者都悟透之后,就会只见到一片空虚;而观察这片空虚,会发现空虚其实并无实体;当所观的空虚都不存在时,那么连‘无’也不存在了;当‘无’都不存在时,就会达到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寂静状态;在这种寂静状态中,连‘寂’的念头都不存在了,那么欲望又怎么可能产生呢?当欲望不再产生时,就是真正的清静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以自然地应对万物,并保持自己的本性;他们既可以应对万物又可以保持清静,这就达到了常清静的境界。达到这种清静境界后,就可以逐渐领悟真正的道;一旦领悟了真正的道,就可以被称为得道之人;虽然被称为得道之人,但其实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他们只是为了教化众生才被称为得道之人;而那些能够领悟这一道理的人,就可以传授圣道。”

陈致虚认为,《清静经》中所说的“深沉而持久的寂静状态,连‘寂’的念头都不存在了”,就是达到大休歇、大解脱的境界的时候。而之后的“欲望不再产生”,就是真正的清静状态。只有达到真正的清静状态,才能自然地应对万物。“修行到真正清静并能自然应对万物的境界时,才算是初学者的真正成就。”陆西星继承并发展了陈致虚的思想,将炼己的精髓概括为“虚心”二字。他说:“师父曾告诉我:‘入门的境界就在你的心中,如果内心不虚空那么境界就不真实。’唉!虚心的旨意就是炼己的精髓啊!《清静经》中说:‘内观自己的内心会发现内心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形态;外观自己的身体会发现身体其实也并没有固定的形态;远观外界的事物会发现事物其实也并没有固定的形态。当这三者都悟透之后就会只见到一片空虚。而当所观的空虚都不存在时那么连‘无’也不存在了。’”这种虚心的境界就是炼己所追求的大解脱、大休歇的状态。所以下文接着说:“‘常常保持清静并能自然应对万物。’唉!常常保持清静是炼己的验证;而自然应对万物则是寻求铅的作用啊!师父曾告诉我:‘月光下的炉中之火。’让我对出下句我茫然无以对答。于是我自己对出下句:‘风花座位上的尘埃。’那些留恋于美好景致的人常常把风花雪月视为四种最美的景致他们对着这些景致产生情感应接不暇。而师父却把这些都比作座位上的尘埃这不是已经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外物而达到了忘却的境界吗?”

内丹双修的过程中,女鼎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人天生具有情感和欲望,遇到女性时容易动情。如果心神不纯净,那么在面对女鼎采药时,必然会动情,导致自家的宝贵精气流失,这样一来,还谈什么采药,即采集彼家的真一之气呢?炼己的功夫,并不是通过忍耐来达到静谧,那样只会自我封闭,当彼家的真气来临时,自己却无法迎接。因此,陆西星非常强调炼己的重要性,以便在面临修炼的关键时刻能够保持不乱、性静情稳。他说:“这就像去探虎穴、浮虎须一样,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虎口啊!真是危险啊!危险啊!”炼己的目标是能够在使用女鼎时保持“常静常应”的状态,“常静是炼己的验证,而常应则是寻求铅(内丹修炼中的关键物质)的作用啊!”在面临修炼的关键时刻,只有保持常静,才能采集到药物。

陆西星还在《三藏真诠》中对炼己以及常静常应的状态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他说:“我曾询问炼己的关键,兄长说关键在于三宝。所谓的固塞,并不是指完全死机,也有需要放松的时候。比如眼睛,并不是时刻都不能看东西。当有人举起一个物体给你看时,常人可能会突然看过去,这样一来,就会动摇心神。而炼己者则会时刻照管自己的内心,缓缓移动眼睛,稍微看一下。再比如听声音,耳朵是生命的门户,如果倾耳去听,就会动摇精气。炼士在遇到嘈杂的声音时,就会收起耳朵不去听,只在一处照管自己的心神,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即使在与人交谈时,耳朵虽然听着对方的话,但心神实际上并没有移动。言语既能续命,也能促命。如果言语过于流利便捷,就会大大损耗气。虽然所损耗的是后天之气,但浊气耗尽后,清气也会随之消耗。炼士并不是闭口不言,但他们的言语自有节奏,常常使自己保持有余。”

“百日清修”的第二个阶段是筑基,主要应用调息、凝神、守中等功法。《三藏真诠》中说:“所有修炼真道的人,都要先平气、用真息,让元神随着气的运行而自然与穴位相合。真息并不在喉下或脐下,也不在鼻中的上下穴位中。要想得到真息,必须从凡息开始。调息必须从静坐开始,又要去除尘念。刚开始去除杂念时,要静坐澄心,把凡息从粗处坐到细处,再从细处坐到若有若无的状态。然后,把这个气息搬入丹田之中,让它上下自如地运行。此时元神会随着气息的降落而降落。这就是所谓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也是通往仙道的阶梯。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有意化为无意。如果全是有意的话,那就是在使气了。所谓的‘龟息忘年’正是这个意思。”之后陆西星补充说:“这一条已经把内炼的方法都泄露出来了。只要按照这个方法去修炼,还有什么道是我不能得到的呢!”

陆西星认为,通过清静炼养的方式,可以积满“我家之真汞”,即修炼者自身的真元之气。《金丹就正篇·后序》中说道:“金丹之道的修炼,首先在于炼己。炼己之后,心神就会安定;心神安定,气息就会平稳;气息平稳,精元就会凝聚。这就像民众安居乐业、国家富强,一旦开战便能迅速平定天下一样。”这里所说的“民安国富,一战而天下定矣”,其实是内丹修炼的隐语,实际上是指精调气和、炼己功成的状态。在陆西星的丹法体系中,炼己与筑基实际上是同一个修炼过程的两个方面,其中炼己更侧重于命功的修炼,而筑基则更侧重于性功的修炼。“炼己的修炼者,通过积累精气返回到童年初始的状态,因此能够在面临炼丹的关键时刻采药而不会失误。”

那么,炼己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功成呢?《三藏真诠》中记载了一段对话:“师父问:炼己的功夫有什么证验,才可以面临炼丹的炉火?我回答说:‘精满不思欲,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师父说:‘这很难啊!精、气、神都受意志的支配,如果意志果真精确坚定,那么也可以忘记世俗、忘记饮食、忘记睡眠。但仅仅以此作为验证还不够,要知道应该以骨髓充实作为期限。只有当骨髓充实后,才可以开始炼丹。骨髓的充实可以通过对寒暑的耐受来体现,即能够忍受寒冷和炎热。这一点只能依靠修炼者自己的感觉,丝毫不能欺骗自己(师父说:所说的寒暑是指自己感受到的寒暑,意味着既不受寒冷的侵袭,也不受炎热的侵扰,就像婴儿一样,这才算得上是骨髓充实)。’”

陆西星在《参同契测疏》中,又以内养己的一章来阐释炼己的功效:“如果真的能够做到收敛视线、返听内视、闭口不谈,那么心灵和气息就会相互依存,精神和元气就会相守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片和谐顺畅的氛围,而英华则会显现于外。所以说:‘黄色的中脉渐渐通畅,润泽之气直达肌肤。’”经过百日清修达到这样的状态后,“然后就可以面临炼丹的炉火采药,并行使一时半刻的功夫来炼丹。而且采药的过程就是采取先天真一之气回归并凝结成丹的过程。”

现 已 开 始 

               

新建“武宗•丹道QQ群”,以后相关文档/视频资料都会放到群文件夹里面,方便大家下载学习,感兴趣的可以用QQ扫码↓↓进群~

    




武宗

文创

武术史话  兵哲百家


武术的博大精深,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渊源,包含哲学、兵法等文化内涵。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