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阳城,字亢宗,北平人也。家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写书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房,经六年,乃无所不通。既而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多从之学。闾里相讼者,不诣官府,诣城请决。陕虢观察使李泌闻其名荐为著作郎德宗令长安县尉杨宁赍帛而召之寻迁谏议大夫。
初未至京,人皆曰“阳城山人今为谏官,必能以死奉职”。人咸畏惮之。及至,诸谏官纷纭言事,细碎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而城与客日夜痛饮,人莫能窥其际,皆以虚名讥之。有造城所居,将问其所以者。城知其意,引之与坐,辄强以酒。客辞,城辄引自饮,客不能已,乃与城酬酢。客或时先醉仆席上,城或时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
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宰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贽等咸遭枉黜,无敢救者。城乃伏阁上疏,论延龄奸佞,贽等无罪。德宗大怒,将加城罪。时顺宗在东宫,为城独开解之,城赖之获免。金吾将军张万福乃造城曰:“谏议能如此言事,天下安得不太平?”然德宗朝夕欲相延龄,城辄沮之,竟坐延龄事改国子司业。
(节选自《旧唐书·阳城传》)
材料二: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节选自韩愈《争臣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陕虢观察使李泌闻A其名B荐为著作C郎D德宗令长安县尉杨宁赍E束帛F而召之G寻H迁谏议大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经过、经历,与《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的“经”意思相同。
B.造,到……去,与《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的“造”意思不同。
C.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宫殿。也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如《陈情表》“当侍东宫”。
D.下大夫,周朝职官名。唐时谏议大夫为正五品,秩品相当于周时的下大夫。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阳城家中贫穷,但他读书刻苦,学问渊博,后来在中条山隐居,很有声望,甚至乡里有人打官司,也要请他来裁决。
B.阳城到京城之前,百姓对他期望很高,都很敬畏他;而等他到京城之后,人们看到他日夜饮酒的表现,都很失望。
C.阳城看不惯那些连细碎之事都悉数上报天子的同僚,便整天与客人痛快饮酒;有时有客人推辞,他就举杯自饮。
D.在裴延龄得到进用后陆贽等人蒙冤、朝堂上下没有人敢出手援救之时,阳城挺身而出,最终因裴延龄而受牵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宰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韩愈认为阳城是“有道之士”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BDG 句意:陕虢观察使李泌听说阳城的名声,推荐他做著作郎,德宗命令长安县尉杨宁带着束帛去征召他,(阳城)不久升迁做谏议大夫。“陕虢观察使李泌闻其名”主谓宾齐全,“陕虢观察使李泌”作主语,“闻”作谓语,“其名”作宾语,其后B处断开;“荐为著作郎”中“著作郎”是官职名,作句子的宾语,其后D处断开;“德宗令长安县尉杨宁赍束帛而召之”是一个兼语句,“长安县尉杨宁”作“令”的宾语,又作“赍束帛而召之”的主语,其后G处断开。故选BDG。
11.A .错误。意思不同。经过,经历/经脉。句意:过了六年。/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过。
12.C.“阳城看不惯那些连细碎之事都悉数上报天子的同僚”错误,原文只说天子对细碎之事无不上报的行为很厌烦痛苦,并未提及阳城对这些同僚的行为的看法。
13.(1)当时德宗居于君主之位,大多不给予宰相权力,因而身边的人得以乘机擅权。(“假”“因缘用事”各1分,句意2分)
(2)看他的德行好像与不在朝做官时一样,他哪里会因为富贵就改变自己的心志呢?(“在野”“移易”各1分,反问句式1分,句意1分)
14.韩愈认为阳城不是有道之士,(1分)因为在他看来,阳城担任谏议大夫,拿着俸禄,却不言国事,没有尽职尽责。(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阳城,字亢宗,是北平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籍,于是请求做集贤院的写书吏,窃取官府的书籍来读,白天晚上都不出屋,过了六年,就没有什么不精通的。不久隐居在中条山,远近的人仰慕他的德行,很多人跟从他学习。乡里有争执打官司的,不到官府去,而到阳城那里请求裁决。陕虢观察使李泌听说阳城的名声,推荐他做著作郎,德宗命令长安县尉杨宁带着束帛去征召他,(阳城)不久升迁做谏议大夫。
当初阳城还没到京城时,人们都说“阳城山人如今担任谏官,一定能够以死尽职”。人们都敬畏惧怕他。等(阳城)到任后,众谏官纷纷上奏进言,细碎之事无不上报天子,天子更加为此而厌烦痛苦。而阳城与客人日夜痛饮,人们不能窥知他的边际,都用徒有虚名来讥刺他。有人到阳城家中,想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阳城知道他的来意,领着他入座,就硬让他喝酒。客人推辞,阳城就举杯自饮,客人没有办法,于是和阳城互相敬酒。客人有时先醉倒在席上,阳城有时先醉卧在客人怀中,不能听到客人的话。
当时德宗居于君主之位,大多不给予宰相权力,因而身边的人得以乘机擅权。于是裴延龄用奸邪的手段得到进用,诬陷宰相,诋毁大臣,陆贽等人都遭到冤屈贬退,没有人敢援救他们。阳城于是伏阁上疏,议论裴延龄奸邪,陆贽等人无罪。德宗大怒,想加罪给阳城。当时顺宗在东宫居住(是太子),特别替阳城开脱,阳城依靠他得以免罪。金吾将军张万福于是拜访阳城说:“谏议大夫能这样议论国事,天下怎么能不太平?”然而德宗从早到晚总想让裴延龄做宰相,阳城总是阻止这件事,最终因为裴延龄的事改任国子司业。
材料二:
有人向我询问谏议大夫阳城的事:“他可以算是有道之士了吧?他履行古人的道德准则,天子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他担任这个职务已经五年了,看他的德行好像与不在朝做官时一样,他哪里会因为富贵就改变自己的心志呢?”我回答他说:“如今阳城担任职位的时间,不算不长久了;了解国家的得失,不算不熟悉了;天子对待他,不算不厚爱有加了。然而他从没有说过一句关系国家政治的话。他看待朝政的得失,就像越国人看待秦国人的胖瘦一样,在他心里没有一点喜忧的感觉。问他的官职,就说是谏议大夫;问他的俸禄,就说是下大夫级别的官俸;问他有关朝政的事情,就说我不知道。有道之士,原本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