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饯春
(清)王鹏运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注】榆钱:即榆荚。榆树花后结实,垂垂成串,俗称榆钱。
(1)对这首词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送别B.怀古C.咏怀D.咏物
(2)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榆钱零落形容为花钱,构思巧妙。
B.抛尽榆钱难买春光,极言春光宝贵。
C.春天本不能言,“无语”更添愁思。
D.“春去能来”对惜春之人极尽宽慰。
(3)赏析结尾画线句的景物描写。
参考答案
(1)C
(2)D
(3)词人将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相结合,(也可以写借景抒情手法)看到近处暮色苍茫下的长亭,远处无数凌乱的山峦,耳畔又传来杜鹃凄苦的鸣叫声,(也可以分析意象,如长亭送别、杜鹃啼血等)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画面,(也可以写意境)渲染了词人惆怅悲苦的愁绪。以景结情,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简析
这首词先说尽管付出种种努力,却终究无法挽留春天的脚步,接着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无奈与哀伤。后两句将自然界的循环往复与人事的不可复返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末三句以长亭暮色、乱山重叠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整首词以春日为背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出词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无奈与哀伤。
作者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