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分享我找工作的经历比较多,吸引了一些同样在求职阶段的伙伴,各行各业各年龄段都有,一个比一个焦虑。
我远离国内职场,感觉相对还能平静点儿,就分享一下求职期间的“日程安排”,不知道能不能缓解一下大家的焦虑。
除了刷招聘投简历写求职信(英文岗位要cover letter,国内少见),还有一些事儿我觉得也很重要。
第一,职业学习。之前提到过,我需要从0开始建立职业圈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在国内的工作经验,怎么描述成老外能听懂的东西?
先说下背景,在国内干媒体的,大多数都是“十八般武艺”。比如我,干过记者,编辑,摄影,摄像,剪辑,广告,项目管理,活动策划执行,客服,热线,情感咨询(是的,我做过情感热线),还有导游,公关,品牌,审核,招聘,营销等。我的朋友们就更牛逼了,干过主持,接待,财务,行政,出纳,设计,演讲,出镜,直播……
好处是什么行业都略懂,干啥都能迅速上手,缺点是什么行业都没有资质,也没有过往工作经历来证明。在国外求职,还涉及更棘手的问题,不知道相关行业的术语,用英语怎么说?比如,社交媒体营销和PR都强调,内容输出要蹭新闻热点。这操作我熟得很,肌肉记忆,但怎么概括?原来老外叫 Time your content with the news.用英语术语描述我的技能,这是我学领英和Google一些课程的动机。上了三五门课以后,我发现了这些课程更大的优点,它提供知识框架,把我以前的工作经历都归类梳理了一遍。比如,写方案搞活动接待读者报名咨询,按照老外的标准,分别属于什么行业的什么技能,大概处于什么水平?入门级?资深级?项目领导级?知道了这些有什么用呢?首先是写简历,写cover letter 的思路提档升级。其次是让你对自己的职业技能有更系统的认知,不管是面试也好,还是将来实际从事这个岗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需要强化学习什么,一目了然。截至目前的学习,在我熟悉的媒体、PR行业,操作层面几乎没有中外差异,就是专业术语的区别。如果是同样处在求职阶段的伙伴,我建议在投简历之外,进行一些相关行业(或你在考虑转行的目标行业)的系统化课程学习。就算不能直接给你带来工作机会,能帮助你认识自己,也是好的。国内我不是太清楚在哪里找资源,B站知乎得到是不是?或者大学的开放课程?如果有了解的,希望大家评论分享一下。第二,语言学习。找工作英语用得多,就学得多。但芬兰语毕竟是生活必需,也在缓慢地学着。如果只考虑国内企业求职的小伙伴,这块儿应该不需要。第三,运动。我终于恢复到可以跑10公里的锻炼强度了。芬兰最近持续在22°左右,不冷不热,晚上9点才日落,适合夜跑。我每周跑2-3回,散步2-3回。在这个动荡的世界,每一口新鲜空气,都有可能是你最后的呼吸。听着像吓人,但如果你有来自中东或乌克兰的朋友,你会发现,这就是事实。为什么我现在有点信命,就是听多了这种故事。有好几个人,都是战争前脑子一热,稀里糊涂出来了。结果没多久就打仗了,朋友亲人,陆陆续续天人永隔,尸身都找不到。除了信命,我不知道用什么来解释。目前来说,我们尚有安全感,相信国家强大,生活安定,不会走向战争。但是,这些家乡被炸得稀巴烂的人,曾经也是这么想的。他们的国家,虽说比不上中国,但在当时当地,也是强大的,安定的,一路向好发展着的。世事无常,真要有什么祸患袭来,一个健康的身体,总还能多撑几天。第四,吃点好的。不管投简历多么心累,收多少拒信,要吃点好的。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好吃的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就两顿。吃饱喝足以后,该娱乐娱乐,该看电视看电视,事缓则圆。找工作这个事情,跟找对象差不多,是有点玄学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额外提一嘴,之前有个朋友特别沮丧,因为被HR诋视,理工科还中年失业是因为没有职业规划。这种HR也算是个反向过滤,证明这个公司不行。中国人受益于过去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觉得人和社会,必然都是前进的,向上发展的,是会越来越好的。但其实不是,很多国家是会倒退的,向下的,会从现代走向落后,从开明走向保守的。把这种历史大潮中,个体无法预知未来命运的无能为力,诋毁为“个人没有职业规划”,是见识短浅,视野局限,且缺乏同理心的表现。有个朋友,家里的女性亲属,之前是留学欧美的海归,时尚弄潮儿。回国以后,几番变迁,现在只能按照宗教法规生活。放到这个HR嘴里,恐怕也属于“没有职业规划”。作为求职者,如果遇到这样的甲方,千万别因此PUA自己。如果你是HR或老板,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点评”求职者。国内求职者正在经历的经济震荡,和那些因为战火失去生计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大家都是历史浪潮中艰难求生的微弱个体,至于浪头从哪个方向打来,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