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春天,正式地、完全地来了。
从去年11月20日第一场雪,到今年4月10号左右,雪季持续了快5个月。我之前跟朋友开玩笑,“在成都心心念念了10几年的大雪,芬兰一个冬天就给我补齐了。”
作为完整地经历了芬兰漫长冬季,现下还快乐地活着的人,自认为有那么一点点资格,和大家讨论一下北欧冬天抑郁的问题。
我在图尔库,位于芬兰南部,没有极夜,冬天日子最短的时候,大概是9:30天刚蒙蒙亮,下午4点天黑。有天,我11点才起,收拾收拾去做早饭,吃饭洗碗再收拾一下,一集电视没看完,发现窗外天又黑了。我就开始思考,晚上吃什么呢……
而且,即便是天亮着的时候,太阳也很稀缺,昏昏沉沉的日子居多。我每天下午三四点就开始犯困了。
∆ 去年11月份,下午4:30,天已经快黑透了。当天没有暴风雨哦,就是正常的阴雨天,偶尔下一点,不需要打伞的那种。
可见,之前留学生吐槽的,冬天日照短,缺阳光,都是事实。但是,这会不会导致抑郁,就见仁见智了。至少在我身上,这段“难熬”的冬天,是得偿所愿,是心向往之。
首先,冬天黑夜长人容易犯困的问题。尽管在城市生活多年,我还是持有根深蒂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观点。只要外面还是亮着的,就不好意思休息,心里觉得这是要工作的。不管多累,都要硬撑,喝咖啡也好,洗冷水脸也好。结果就是,精力差效率低,人没休息好,工作也没搞好。
去年冬天,天一黑我就觉得,哎呀要休息了,最多再学两小时。常常是下午7点多就准备洗澡就寝了。睡眠质量极大提升。而且毫无负罪感。那段时间皮肤也好,精神也好,学习时间虽然短但效率高,并没有误事儿。
说到这里,我真是要吐槽一下所谓北欧美好的夏季。最近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是很好,但晚上10点半外面还是亮着的,总觉得应该是工作时间,睡也睡不踏实,早上又亮得早。睡眠比冬天差太多,人一整天都恍恍惚惚,效率低下。
二是漫漫大雪的问题。冬天大雪,不宜出行,只能窝在家。其他人也没什么社交安排,没有人办party,也没有人约你出去玩。一般就在家看看书,看看剧,喝喝酒,有闲心的话做做手工。
我就特别喜欢这种状态。自然环境帮你完成的隔绝,让你宅得毫无压力。每个人都是这样,你的老师,老板,客户,同事,朋友,大家都足不出户,整体“冻结”了社交需求。你的宅,就是符合社会主流期待的,不用担心会被大众抛下。如果是在一个活跃的环境中,你就算主动选择宅,也会有社交压力,“大家会不会觉得我不合群?宅太久了要被社会抛弃……”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像是整个社会在集体冬眠。大家都心安理得的,停下来,缓一缓。当然,这不是说社会公共服务就真的停了,公交车都不开了。但是,社会整体的状态在冬天是“维持”,而不是“建设”。有什么新规划新安排,都是开春了再弄。
我之前和芬兰同学讨论,她也说,每年冬天下第一场雪,她和妈妈就同时舒一口气,因为“理论上,今年的社交季结束了,接下来小半年,不用招待亲戚朋友,就一家人自己好好休息。”
另外一个我喜欢的“好处”,是芬兰本来人就少,冬天冷,出行的更少。随便走走,就有“天地之间,仅我一人”的空旷。是完全不受打扰的,“我”与自然的对话。苍茫大地,目之所及,你,客观的,是唯一的活物。那种绝对的,浩渺的,不必顾及任何人的自由,太让人迷恋了。
∆ 我冬天最喜欢散步的一条路,每次都是我一个人,向风雨更深处走去。如果没有路上的车辙,就是真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目之所及,除了我,就只有茫茫白雪,和一丛丛树。
∆ 这是今年春天的一场雪,路上遇见这个大姐,一个人在田野里练习滑雪。我当时看着她,就觉得明白了一个词,自得其乐。
体会过这样的冬天,我大概也能明白,为什么很多留学生都觉得北欧冬天难熬。让他们觉得抑郁的原因,大概也就是我喜欢这里的原因。年龄和社会经历的差别,或许再加上一点儿性格因素,导致了我们对北欧冬天,迥然不同的评价。
根据我的观察,到北欧的留学生,不管读什么学位,主要还是年轻的,有活力的、爱热闹有憧憬的应届毕业生(即便不是应届,主体也是30岁之前,或者说被工作磋磨之前)。他们正处于一个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朋友圈迅速扩张,对亲密关系跃跃欲试,随时准备一脚踏进滚滚红尘的年纪。结果!突然到了北欧这种“荒郊野岭”,漫长的冬天,茫茫然望不到尽头的大雪,除了看书烤火就是打毛衣的夜生活,也的确是过不下去。我要是二十郎当岁到北欧,也得抑郁。
相反的,像我们这种,饱受职场摧残,多年受困于无效社交,想从世间熙熙攘攘中抽出一只脚,退守个人空间的人,这样漫长的,与世隔绝的,围着炉火小酌一杯的冬天,恰恰就是世外桃源。
我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与过去和解,不再怨念没能在青春正好的时候出国留学。人这一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越早越好。有很多美好,一定要长一些年岁,经一些世事,才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