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Helsingin Sanomat 转发极广的一篇文章,两个美国人,吐槽芬兰工作难找。Theresa 女士,40岁,2014年为了爱情来芬兰。据说是找工作找了10年,中间还在芬兰读了个硕士,然并卵,一直没什么像样的工作。她声称要搬回美国,并吐槽芬兰“耗费我10年光阴”。Ashley女士,39岁,2010年移居芬兰,对象是芬兰裔美国人。她刚开始干清洁工,现在干护理,在芬兰拿了护理学文凭。新闻下面还有评论,有人归咎为经济下行和保守主义抬头,也有人觉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芬兰有仇外和自我孤立的情绪(xenophobia and isolationism)。还有人分析芬兰本地人的失业率和外国人的失业不是一回事,本地人失业是因为很多活儿他们不愿意干,外国人失业就是真失业,没机会。资深的有管理经验的,遭遇“下岗再就业”困难,感觉跟我们“35岁危机”差不多。不过这个人已经工作26年了,50上下了。所以,如果硬要比的话,芬兰人的职业生涯比咱还是长点儿,属于“50岁危机”。
芬兰统计局说,今年第二季度的空缺职位,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今年4到6月,职位空缺47,000 个,去年是52,700 个。大概减少10%。
找工作的有多少人呢?芬兰经济和就业部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and Employment,今年5月发过一个数据:2024年,失业求职者的平均数量估计为27.7万人,比2023年增加1.7万人。
不严格地估算,约莫28万人,竞争不到5万个岗位。看起来比咱一万人抢一个公务员职位要好得多。好的、不排外的职位其实不多。
这种形势下,政府对外国移民的工签收紧,其实也可以理解。最近政府顶着反对在强推“移民工签三个月”,也就是说,外国人拿着工作居留许可在这边,如果失业了,3个月内找不到工作,就得被遣返。👈学生的情况稍微不同,过来读书就是A签,毕业后你只要自己有生活费,政府给两年找工作的签证。“三个月政策”引发了很多反对,想找外国人的公司,比如IT技术类,国际咨询类,会觉得傻逼政策影响他们招人。但政府这边,其实是想抬高门槛,不让“低端人口”进来。毕竟,一旦来了,他们要脸,干不出大张旗鼓“清退低端人口”的事儿,这些人容易影响社会和谐。
有个女士因为迟到4分钟被辞退了。真实原因是,她是机场安检员,快退休了,公司找个理由把她开了,就能在她退休之后少付退休金。结果就是,公司给她赔了4万欧元。说起来,全世界打工人的处境,都差不多。但社会托底上差别比较大,个体心态上也有很大不同。
我最近中芬求职市场都有所了解,还是可以谈一谈的。中国人对政府和社会的要求特别低,对自我/个体要求则极高。下岗了失业了,找不到工作,都是从自身找原因,是不是我不够优秀?是不是我面试没表现好?是不是我学历太差?主打一个,严于律己(有时候也包括他人),宽于待政府。
老外就不一样,他们绝不内耗,我找不到工作,就是政府无能,是经济形势不好,是外国人抢了我的机会,是“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错”……你不给他解决生活,他就去闹。他们有票,多多少少也能闹点儿东西出来。回到开头说的美国人,在芬兰10年没找到像样的工作。要是咱,少不得也要反思一下自己吧。人家不,她上芬兰人的报纸,当面吐槽是芬兰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