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中国人和哪国人最有共鸣?

文摘   社会   2023-05-15 19:33   芬兰  

和朋友闲聊,偶尔会被问:哪个国家的人最好处?最能聊到一块儿去?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案例入手。


01
俄罗斯人

果说,covid-19让中国人成了“人人喊打”,乌克兰战争,就狠狠地坑了俄罗斯人一把。

作为国际上两个著名“大反派”,大家讨论国际局势相关问题,不是中国挨批,就是俄罗斯挨批,要不就两个一起批。我们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算是对东亚社会有一定了解,明白中国情况的复杂性。但其他人,对“神秘东方的神秘运行规则”一无所知,就牢记一点——“中国是有钱有能力还会搞阴谋的大坏蛋”。有个朋友学日语,被家人劝阻,“学啥日语?学中文啊,中国人马上就要统治全世界了!”

每到这种局面,我就哭笑不得。所以,我和俄罗斯人最大的共鸣,就是“甩锅”:冤有头债有主,我国大佬们干的事儿,别问我,我真的不知道。

02
印度人

个芬兰小伙儿,对神秘东方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度计划要到东亚工作,被我强势劝退,“我们的‘overwork’,不是指一天工作8小时,是10小时,12小时,偶尔还24小时!

印度小哥听说了这事儿,盛赞我“救人一命,善莫大焉”,顺便还吐槽了一把:咱老家那个工作强度,欧洲人干一天就得撤退……哦,不对,他们高考就被淘汰了,考不上大学,根本找不到工作

至此,我俩衍生出无数共同话题,隔三岔五就吐槽一番:在中国/印度,考个好大学有多难,买学区房有多贵,结个婚要多少钱,父母催婚有多疯狂……

03
日本人

一个日本小姑娘,来自大城市东京,跟我分享她在芬兰的第一个“文化冲击”--公交车上好多空位啊,随时随地,一半都空着!

她说,在东京坐地铁,挤得脖子都转不动。我回:是不是都不用自己走,后面的人推着你,你就移动了?她说:对对对!中国也是这样吗?我给她展示了一下大城市早高峰挤地铁盛况,顿时互为知己。


04
尼泊尔人

有个朋友是尼泊尔人,也算半个韩国人。

我们经常讨论的,是工作难找,种族劣势。人文社科类,工作机会本来就少,芬兰还非常看重”关系“,招聘时更信赖本土企业本地人的“介绍”,很多岗位不是公开招聘,是圈里推荐(类似于朋友圈发招聘信息)。

亚洲人,语言不通,没有本地社交网络,找工作非常难。之所以是“种族劣势”而不是“种族歧视”,因为它不会明显地在招聘公告上说非芬兰人不要,超过多少岁不要,女性不要,非211不要。而是隐形地“排除你”,你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接触不到芬兰人所在的那个巨大的、隐藏的劳动力市场。



05
芬兰人

此前没有想到,会和芬兰人有这么多共鸣。

首先是社恐属性,芬兰同学教的“生存小妙招”第一招:任何地方,离人两米开外,如果是坐,就空一个位置,有条件的话,隔一排。第二招,路上遇见熟人,不要热情打招呼,不要eye contact。请你高度戒备,四面观察,如果人家装作没看到你,你也照做,快步离开。如果不确定,就浅浅地微笑一下,最多加一句“Moi(你好)”,然后快步离开,20米开外,双方都长舒一口气。

其次是向日葵属性。每一个有太阳的日子都不能辜负,包括夏天。我和芬兰同学“破冰”,就是去年秋天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个应该属于成都人和芬兰人的共鸣。

第三是女权主义属性。北欧的性别平等真是做得好。小姑娘们20刚出头,讨论婚育问题,理想的模式包括但不限于:不婚不育,婚但不育,不婚但生育,不婚不生育但领养,不婚但同居,同居且领养,同居且生育…… 

而且,她们关于领养的理念,实在是触动我:如果我自己生一个孩子,再把他养大,并没有让这个世界变好一点,因为受苦受难的孩子还是那么多。但如果领养一个孩子,我付出的是一样的(养育成本,教育支出等),但受苦的孩子就少了一个。

第四是咖啡狂热爱好者。芬兰人咖啡消耗全球第一,每个芬兰人每年消费咖啡12公斤,平均每天3.3杯。我用亲身体会证明,这个数据基本属实。

不过,芬兰人喝咖啡虽然多,但并不讲究,类似于咱们说的牛饮。有格调有特色的咖啡馆不多,也不讲究繁琐的冲泡流程。多数人,经常光顾的,是超市1欧-2欧/杯的纸杯咖啡。有的超市讲究,给弄个咖啡机冲个粉儿,更多的超市,是用个保温壶给你冲一大壶速溶,然后一杯一杯倒出来卖。

最后,是酒后吐真言。芬兰人,喝酒前,十级社恐,每个毛孔都在高喊“莫挨老子”,几杯酒下肚,一半清醒一半醉,玄龙门阵摆得飞起。从苏联入侵芬兰我们的祖先多么苦逼,讲到我的暗恋对象为什么不理我,你说我哪里不好我改还不行么?最后还总结,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虽然高福利我每个月都从政府领钱但我不快乐啊苦闷啊人生没有目标啊!


芬兰人和中国人无法共鸣的,估计就是带娃了。芬兰爹妈是真心大,弄个推车,一年四季,上刀山下火海。上面这张太阳老大,我的脸都晒得疼,不知道这个爹给孩子遮了一下没。下面这张雪景,还有个小的,就在这个敞篷推车里。


现在,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中国人,和哪个国家的人有共鸣?

中国人,和人,都有共鸣。能深刻到哪一步,看性格,爱好,年龄,价值观,家庭背景,文化底蕴,人生经历等,唯独不看国籍。

现在讨论问题都喜欢民族主义叙事,从“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立场出发,看待很多问题。作为政治家,外交家,政府领导人,这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普通人,我觉得,日常交际,还是从“大家都是人”的角度出发,更接近真相一点。

掌门捡瓶瓶
与芬兰有关的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