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style二手店,中国家庭太需要了
文摘
2024-06-30 19:07
芬兰
来芬兰以后的最大变化,是开始接受二手商品。当然最初是为了省钱。现在变成了习惯,随便想买个什么,书啊,日用品啊,衣服啊,都就近去二手店逛逛,有合适的就买,没合适的就去商场。品质不太好说,因为红十字靠捐赠。得看捐赠的是什么。芬兰本地人的心态,估计和我差不多。经常能看到,在二手店看衣服的人,手里拎着Marimekko(芬兰品牌,大红大绿大花朵,一件T恤70欧) 或 Stockmaan(芬兰王府井百货)的袋子,可见也不是那么穷。如果是去仓储式综合二手店(衣服鞋包书籍家具日用品啥都有),也能看到开家用车来的,衣冠楚楚的一家人。当然,多数是一看就经济条件不太好的顾客。但总体而言,二手店的顾客,在经济阶层上的区分,并不那么明显。这可能是芬兰二手经济兴盛的最关键因素。社会文化上,没有把二手和穷、低生活品质挂钩,人们逛二手店没有“羞耻感”。再加上北欧盛行的环保低碳文化,消费二手商品,还有一点道德上的优越感,就更能吸引人。注明一下,我纳入观察的这些二手店,都是普通商品,不是那种高端复古店。除此之外,二手店的选址,我慢慢也看出一点门道了。卖衣服的,很多在市中心百货商城的外围。简言之,去商场的路上,或者逛完出来找个僻静点喝咖啡歇脚的区域。主打就是你可能在商场没买到合适的,顺便淘一淘。那种仓储式综合店,会开在城市东西南北次中心,和大型商超及家居用品店毗邻。按照北欧家庭的生活方式,周末收拾一堆衣服用品去捐赠,顺便在二手店逛逛,有合适的就淘一些回去补货,没找到合适的就去旁边家居用品商城买新的。逛完买完,一家人就在周边吃吃喝喝玩一玩。既处理了家里的存货,又顺便补一些日用品,整个过程非常丝滑,不走回头路。第三个原因,大概就是,非工业强国,日用品都确实太贵了。尤其是像书、杯盘碗碟、CD、小孩子的玩具等,二手物品也没太大的隐患,又能便宜很多,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我的手机太旧了,拍照和老年机差不多,将就看一下。
各种东西都有,小孩子的东西更新换代快,货源充足。
说实话,国内的城市家庭,三五口人生活久了,类似的这些东西,也是堆成山,很头疼的:丢了吧?可惜!都是买的牌子货,现在也是大半新,直接当垃圾,有违“勤俭持家”的祖训,良心上过不去。是,国内有人会从垃圾桶里把它们分拣出来,但你干干净净的衣服鞋子,崭崭新的玩具,"把它们往垃圾桶里扔"这个举动,心里就过不去。捐出去吧?一是不知道捐给谁?上哪儿捐?二是没有靠谱的机构。虽然我这东西不值钱,但你要拿去翻新了卖钱坑人,我是不愿意的。再者,我可以纯献爱心捐出去,但我希望是给需要的人,是“济贫”,而不是被一个比我还有钱的人拿去用,说不定边用还边讥笑我“圣母心泛滥”……芬兰的二手店,在我看来,就是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的物品来源,有低价收购的,也有纯捐献的。其中,“劫富济贫”属性最浓的是红十字的店。我最近收拾东西,就给他们捐了很多,有自己的,也有帮提前回国的妹妹处理的。捐赠者是纯献爱心,但店里也没赚什么钱,它们要清洁修复物品,卖的价格也非常低。夏天的衣服裙子之类,都不超过5欧,儿童书1欧2欧,大沙发18欧,按芬兰的物价,基本就是象征性收点儿。一时陷入经济困窘的人,确实能靠这个店解决很多问题。因为捐赠者背景丰富,导致物品的风格也非常多样。
也许有人会问,你不是说有钱人也逛吗?这些便宜被有钱人占了怎么办?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根据我的观察,有钱人和经济上困难一点的群体,大家逛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前者常徘徊在一些猎奇的、非实用价值的货架,比如造型奇特的花瓶、新奇的摆件,后者会更多地在衣服鞋包、锅碗瓢盆等必需品处。所以,这些店存在的意义,主要还是为低收入者提供可负担的商品。
说白了,大家的心态都一样,我虽然吃点亏,免费捐出去,但如果是帮助比我更困难的人,我心甘情愿。人们不是没有爱心,是不希望爱心被滥用、被践踏。反正我是入了魔了,不光在芬兰逛得开心,还梦想着,兴许有朝一日,我也能搞个二手店,干个循环经济。有没有大佬愿意投资的?私聊!